未來AI會取代人類嗎?有哪些工作AI不能做,AI的缺點在哪

最近總看到說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幾年某些職業會逐漸消失。特別是無人餐廳、無人超市、無人駕駛、智能翻譯等等的橫空出世,還有在與世界圍棋公開賽冠軍選手柯潔的對戰中,機器人AlphaGo的獲勝,人工智能一時間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未來AI會取代人類嗎?有哪些工作AI不能做,AI的缺點在哪



過去幾年,在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等影視作品和AlphaGo在圍棋上戰勝李世石以及國內外科技公司“AII IN AI”戰略的輪番轟炸下,人工智能不僅成為了幾乎所有科技互聯網公司所宣揚的DNA,更是走進了普通用戶的茶餘飯後。

但事實上若我們回首當下這輪人工智能的發展熱潮,有一個問題卻始終縈繞在大眾心頭: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關於這一點,諸多大佬對此未來持以悲觀態度。

有硅谷鋼鐵俠之稱的埃隆•馬斯克,可能是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人工智能悲觀論者。在2014年起,其就不斷對外宣稱人工智能威脅論。諸如“我們需要萬分警惕人工智能,它們比核武器更加危險!”、“藉助人工智能,我們將召喚出惡魔。在所有故事裡出現的拿著五芒星和聖水的傢伙都確信他能夠控制住惡魔,但事實上根本不行”、“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一個不朽的獨裁者,人類永遠都無法擺脫他們的統治”等等言論層出不窮。

而與馬斯克人工智能威脅論針鋒相對的當屬馬克•扎克伯格了,二者甚至為此而交惡(前段時間,Facebook深陷用戶隱私洩漏事件時,馬斯克鼓動人們參與刪除Facebook活動)


未來AI會取代人類嗎?有哪些工作AI不能做,AI的缺點在哪



人工智能究竟能替代多少工作崗位,一直是我們老百姓的飯後談資。小編個人並不傾向於認為人工智能之後可以完全取代人類的這種看法。一種新領域的研發都是據有一個目標性的,小編認為人工智能的發明之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類,幫助人類解決工作、學習、醫療等等問題。比如繁重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本來需要用人來進行復雜的計算,其計算量之大費時費力,如今計算機的發展程度,不但能完成這種計算,甚至比人腦更快、更準確,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小編認識是讓我們解開被束縛的雙手去做更加效率的事。雖然一些人會因為人工智能而失業,但人工智能不會導致工作的終結,只是會轉變人們對工作的期望。

計算機不能創造性的思考

目前,許多公司正在嘗試創建一種“創意”的算法,有一個例子,就是某公司開發了某種新的應用程序,它利用各種過濾器,將照片變成獨特的風格“形式”,即:電腦創意。這可能嗎?這種應用只分析了大量的藝術作品,並讓計算機本身試圖創造出類似的東西,但是,它沒有真正的創造力。相反,人類可以從零開始創造一切。

網絡上搜索“人工智能”,定義有很多,但是最為大眾所接受的是著名的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所下的定義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所下的定義。尼爾遜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而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前者強調的是關於知識的認識、獲得和使用;後者則強調的是讓機器來做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可是,人工智能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未來AI會取代人類嗎?有哪些工作AI不能做,AI的缺點在哪


​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會有應用,百度列舉了這些: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等。

具體說來比如:我們的手機解鎖用運用到了指紋識別,人臉識別;我們日常上網所用的搜索引擎就運用到了智能搜索;還有我們的智能客服則運用到了智能語言理解技術……甚至就在今年,百度CEO李彥宏為自己的書《智能革命》邀請了“百度大腦(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人腦)”作了一篇詩歌體裁的序,也讓該書成為國內第一本由人工智能做序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