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第一木塔“拆開”後,發現我們對它的瞭解不到1%

把中國第一木塔“拆開”後,發現我們對它的瞭解不到1%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中國的古建是個說不盡的寶藏,之前朵朵向你分享過:

中國的屋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建築的精細;

中國的四合院。二進院、東跨院、垂花門…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生活格局;

中國的懸空寺。在30層樓高的崖壁上,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想象力。

先讀文,再回來點擊藍字直接閱讀

今天朵朵再把應縣木塔介紹給你。它的名字我們很熟悉,但它為什麼被叫做“中國第一木塔”,為什麼和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併成為“世界三大奇塔”,把它從裡到外的拆開來看,就全明白了。

PS:在後臺回覆“建築”,可獲得朵朵精心準備的紀錄片!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

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並不高大

帝王的居所多數僅為10米-20米高

一般的民宅更是不過數米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傳統木結構建築,製圖@王博/星球研究所

但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

佛宮寺釋迦塔

(俗稱應縣木塔)

是個例外

它始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

高達65.84米

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

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中國史籍曾記載過高度超過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蕩然無存、難以考證;2017年以來奧地利、挪威等地才開始建造更高的木結構建築,用現代技術打破了應縣木塔的紀錄;下圖為應縣木塔與現代建築高度對比,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它採用全木結構搭建

不用一顆鐵釘

3000噸木製構件

互相咬合構成塔身

1500人

可以同時登上木塔

第一層的每根木柱平均負重高達

110噸

而且這一負重

自公元1056年木塔建成

已持續近千年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應縣木塔主要承重框架,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千年間

其他類似的木塔

或毀於天災、或失於人禍

唯有應縣木塔存於世間

40餘次地震

200餘次槍擊炮轟

無數次電閃雷擊

強震不倒、炮擊不毀、雷擊不焚

堪稱中國第一木塔

它為何如此強悍?

為什麼建?

1000年前的中國

宋遼對峙、兵連禍結

應縣由遼國控制,時名應州

距離戰事不斷的兩國邊境只有20千米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應州位置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宋遼戰戰和和

邊境一帶民生凋敝

作為古代的超級工程

木塔基本不可能由民間募資而成

而極有可能與一個顯赫的家族有關

即遼國蕭姓後族四房之一的

拔里氏國舅少父房

木塔興建前後

該房陸續出了三位皇后、三位封王

權勢如日中天

堪稱“遼國第一後族”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應縣木塔內部繪製的供養人像,據學者張暢耕推測,上方三人分別為聖宗欽哀皇后蕭耨斤、興宗仁懿皇后蕭撻裡、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下方三人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

這支後族出自應州

在家鄉修建高塔

不僅可以彰顯“一門三後、一家三王”的榮耀

為家族祈求福報

還可以眺望邊境動向

發揮軍事價值

於是

公元11世紀中葉

木塔正式動工

全木世界

對於這樣一項古代的超級工程

歷史沒有留下太多信息

我們甚至不知道設計者是誰?

建造者又是誰?

但木塔精妙絕倫的構造顯示

他們一定是當時最優秀的建築匠師

首先

匠師們用石料砌成巨厚的塔基

僅深入地下部分就達2米

總厚度更是超過6.4米

相當於3~4個人的身高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基厚度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塔基的地上部分

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八邊形、下層為正方形

對應“天圓地方”

四面再各伸出月臺

形成一個穩定的大十字結構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基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塔基表面預留若干柱礎

用於承接木柱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基與柱礎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緊接著

32根木柱分為三圈

被放置在柱礎之上

形成一張八角形的柱網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第一層柱網布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柱子最高可達9米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木柱高度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柱與柱之間再通過“枋”“梁”橫向互連

從建築正上方俯視

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筒體”

大大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樑柱枋結構示意圖,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柱網外圍還砌以2米厚的土牆

土牆將木柱緊緊包裹

使之更加堅固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第一層木柱與土牆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之後

一種中國建築特有的構件出場了

即斗栱

它由多個小型木塊鋪疊而成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斗栱結構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可以承上啟下

連接各層柱、梁、枋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斗栱與柱樑枋連接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也可以懸挑屋簷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第一層的斗栱與屋簷,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應縣木塔共使用斗栱54種、480朵

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之最

堪稱“斗栱博物館”

當大風、地震來臨時

斗栱就像一個可松可緊的彈簧

可以吸收動能

保護主體結構不受侵害

從下向上仰望

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開的蓮花

在塔身上熠熠生輝

古人稱之為

“百尺蓮開”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斗栱,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

應縣木塔的第一層便修建完成

第一層之上

是一種由支撐木構成的環狀結構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暗層結構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該結構被屋簷遮擋

從外部無法看出

形成暗層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第二層的暗層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暗層之上再鋪設梁、柱、枋以及斗栱

是為明層

暗層明層結合

這便是應縣木塔的第二層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第二層的明層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之後各層亦按此方式複製疊加

最終形成了五明四暗的塔身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身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四個暗層的作用也就此顯現

它們有如四道金箍

可以有效約束塔身

防止位移變形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暗層分佈,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最後

一個八角形的塔頂覆蓋其上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頂,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各種宗教法器

從下至上依次排列

中間由鐵剎串聯

每當電閃雷鳴時

鐵剎充當起避雷針

四周八條鐵鏈成了引雷的引下線

庇佑木塔安然度過轟雷掣電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頂解析圖,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塔基、塔身、塔頂

一座巧奪天工的木塔就這樣拔地而起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應縣木塔全景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分別代表顯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

被安放於塔內

從第一層高約10米的釋迦牟尼佛

到第五層的毗盧遮那佛

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

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

完成顯密圓通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塔內諸佛,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整座塔中

釋迦牟尼佛最為重要

木塔因此得名釋迦塔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釋迦塔上最大的牌匾,攝影師@李睿

未來安在?

應縣木塔創造了一個建築奇蹟

卻沒能保佑第一後族的長盛不衰

木塔建成後的第19年

公元1075年

第一後族的成員們陷入內鬥

精通詩詞的皇后蕭觀音

被誣陷寫作淫詞《十香詞》

因而被賜死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應縣木塔內疑似的蕭觀音像

又過了50年

連大遼也不復存在

只有木塔屹立不倒

靜觀人世間風雲變幻、冷暖無常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應縣木塔,攝影師@北武

百千斗栱

盛開如花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攝影師@圖蟲創意

歷朝歷代

收穫無數讚譽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攝影師@劉樂俊

今天的應縣木塔

雖然仍舊保持著良好的外觀

但畢竟年代久遠

風雨侵蝕、木材老化、人為損壞

各層出現不同程度的傾斜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第三層的傾斜狀況,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一些木構件的彎曲開裂

更是觸目驚心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攝影師@李睿

雖然我們可以進行小範圍的修修補補

但如何讓它繼續挺立千年

才是學者們最頭疼的難題

最激進的方案被稱為

“落架大修”

即將木塔構件全部拆卸下來

維修更換後重新組裝

但是哪些更換?更換到什麼程度?

如果歲月刻畫的滄桑都被去除

它還是那個應縣木塔嗎?

最保守的方案被稱為

“木塔全支撐”

即在木塔內外豎立起全新的鋼結構框架

幫助木塔衰弱的肌體支撐起載荷

如同安裝了假肢

但是鋼結構將侵入木塔的原有空間

取代原有的結構體系

木塔也將不再是一個鮮活的有肌體

而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標本

折衷的方案被稱為

“上部抬升”

即將不需要維修的三層以上部分整體抬升

將受損最嚴重的第一層、第二層

拆卸下來落架大修

該方案兼具前兩個方案的優點與缺點

但是被抬升的部分

是否還能毫髮無損地放歸原處呢?

無論哪種方案

都是一種痛苦的抉擇

但是如果不做抉擇

也許有一天

這個僅存的木塔也將不復存在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P.S. 主要參考文獻:李世溫等《應縣木塔》、陳明達《應縣木塔》、侯衛東等《應縣木塔保護研究》、康鵬《遼道宗朝懿德後案鉤沉》、史風春《遼朝後族諸問題研究》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把中国第一木塔“拆开”后,发现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到1%

■從太空看地球

這部BBC紀錄片一開播就拿下9.5高分,除了美更培養了孩子的世界觀

■去南京必備攻略

除了鴨血粉絲湯,南京吸引你的,還有這10個必去的博物館

■中國頂級青銅博物館

2200+“青銅重器”!這座國內「頂級青銅博物館」,必須帶娃打卡!

後臺回覆 見面禮

免費獲取往期海量博物館資源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閱讀推廣人

我希望為更多家庭締造一座“耳朵裡的博物館”

看展攻略 / 國寶故事 / 世界文明 / 藝術啟蒙

點個“在看”再走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