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应该有点意思。

要是没有意思我也先聊为敬了:流行音乐和钱,以及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桩悬案。

肯定有人要说了,流行音乐虽然总被埋汰处在鄙视链下游,好歹也是搞文化的,怎么能谈钱呢?俗气!

还真不一定。流行音乐和钱的关系,一点都不小。

我在QQ音乐用“钱”作为关键字,搜索了一下。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这些歌就不逐一展示分析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里边充斥着消费主义、物化女性、性别歧视,简直是一部负面价值的活教材。

但不是所有流行歌曲提到钱,都弥漫着铜臭味。

有些钱提得,还感人肺腑,令人难忘。

比如我们都会唱的一首歌,《漂洋过海来看你》。

熟悉华语流行音乐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首歌是李宗盛写的,故事原型来自原唱娃娃金智娟。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在1990年代前后,娃娃经历了一场台北和北京的异地苦恋,用她自己的话说,“大概做了两年多的八点档女主角”。

所谓八点档,当然是言情剧的天下。

后来,娃娃把过程中的心酸苦楚倾倒给了李宗盛。

李宗盛是见惯情路风雨的人,一听就明白,这是一首能流传下来的歌。于是他细心倾听,然后大笔一挥,就有了这段经典的开头: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说实话,我每一次听到这一段,都觉得心里“砰”地一下。用情至深,叫人头皮发麻。

后来我在包括Tedx在内的很多场合做演讲,聊流行音乐,都会提到这句歌词。

让我意外的是,每当我向年轻的朋友介绍这首歌,讲到“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他们的脸上总露出吊诡的笑容。

后来我问一个95后的女生,这段歌词有什么奇怪的吗?

她直接来了一句:“半年的积蓄才买一程机票,穷逼就不要谈恋爱了!”

妹子实在人,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

可能流行音乐本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时移世易,土壤变了,内涵自然也会迁移。

《漂洋过海来看你》发表于1991年。

当时的台湾虽然位列“亚洲四小龙”已久,经济状况算不上颓败萧条,但和今天的大陆年轻人动辄“说走就走的旅行”肯定没法比。

用今天的眼光看,省吃俭用攒半年积蓄,只好买一程机票,被看轻也可以理解。

可我们写文章要严谨,不能只靠推论。

所以我去找资料求证了。

去哪儿找呢?中国知网,对,就是那个翟天临被动代言的论文网站。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一查还真有。

刘映仙、杨继红发表过一篇名为《台湾省1990年物价情况》的文章。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数据显示,当年台湾人均年收入是24317新台币。

作为参照,当年的一辆汽车是316667新台币,半年学杂费是11943新台币,一年房租是8618新台币,1公斤猪肉是33新台币。

换算一下,一个台湾人的年均收入,可以负担一年的学杂费,或者三年的房租,买1/13辆汽车,或者吃736斤猪肉。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告诉我们,当年买一趟往返台湾和北京的机票要多贵,但明显可以看到,按当时台湾人的平均收入,刨掉日常开支,半年的积蓄并不会太多。

能买一程往返跨境机票,已经不算穷了。

再做一个横向比较。今天,北京飞台北往返的机票在4000元以上,而生猪价格指导价在20元/公斤左右。

所以一程往返机票约等于200公斤猪肉。

同比例放到台湾当时的物价里,一程往返机票就是6600新台币,相当于9个多月的房租了。

朋友们,半年的积蓄能省下9个多月的房租,这哪里是穷逼,这是独立自强的小开啊!

愿意把这么多钱投到一次异地恋的见面里,还只是机票,不包括礼物啥的,这是独立自强又情根深种的小开啊!

年轻的男孩女孩们,如果今天有这样的人追求你,可别着急嫌贫爱富,记得牢牢把握这个人。

至此,“为你我花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半年的积蓄究竟是多少,花钱的人究竟穷不穷,这桩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公案(我自封的)就解开了。

不要再想当然地考虑钱多钱少,尽情感动吧。

正事儿聊完,我们再附赠一条花絮。

不要以为“半年的积蓄”只是一个孤例。

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者似乎特别偏爱“半年的积蓄”这个数目。

1999年,歌神张学友推出了一首同样脍炙人口的金曲,《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来自新加坡的梁文福。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是歌神的某种“自我表扬”。

一个女歌迷,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来听他的演唱会,从十七岁一直听到四十多,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十七岁初恋,三年的感情被一封信收回;二十五岁恋爱,男朋友背着她送人玫瑰;三十三岁的真爱,遇到年轻女孩求她让一让位;四十岁听歌,小孩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男人早已渐渐入睡。

太苦了,实在太苦了,感觉集齐了爱情苦味的七龙珠。也不知道是越苦越听得懂学友的歌呢,还是听学友的歌把人生越听越苦。

Anyway,毕竟那时候还不是“风调雨顺萧敬腾,国泰民安张学友”。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能在一个歌手的演唱会里不断遇见自己,认识自己,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吧。

就在这首歌里,词作者梁文福写: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

这下,半年的积蓄只能买两张演唱会的门票了。

当然,是不是黄牛票,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只好来推测一下。这首歌发表于1999年。歌里提到女主角最大的岁数是四十多。那我们姑且以40岁记。

1999年40岁的话,17岁应该是1976年。

那一年的香港物价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一年的张学友才15岁……离出道还有8年。

所以安啦,至少在17岁买演唱会门票这个细节上,有明显杜撰的痕迹。那我们就不再深究,这里“半年的积蓄”究竟是多少钱了。

我和好朋友,知名音乐自媒体人的迟斌聊过这个话题。他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爱用“半年的积蓄”,也许只是因为“半年”是一个恰当的数字,又刚好是好唱的开口音。“一年”、“两年”相比之下逊色不少,“三年”、“八年”之类,又显得脱离实际了。

至于是不是这个答案,等我有机会采访当事人,一定会问清楚。

今天就聊到这里吧,我们下次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