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文\\武品文史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但是我要告訴你,太子犯法這個故事,其實是假的。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一、太子犯法

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為秦國變法。商鞅也信心滿滿,大刀闊斧的準備變法。就在商鞅變法進行了一年多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王炸”級別的人物頂風作案,一度讓讓商鞅感到非常棘手,這個人是誰呢?根據《史記·商君列傳》的記載,這個“王炸”就是秦孝公的兒子,秦國的太子,秦國未來的繼承人。

史書記載,太子因觸犯了商鞅制定的法律被抓個現行,商鞅在查看完證據材料後認為,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按照法律應該判肉刑,什麼是肉刑?肉刑是我國上古時代普遍適用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刑法,比如說切掉鼻子,耳朵,肢體等等,總而言之就是要在犯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周禮》裡面有一個原則:“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也就是說肉刑不能夠對大夫以上級別的人使用,為什麼呢?一方面是為了保持貴族的體面,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國君的安全,而且受過肉刑的人心裡多少有點變態,他心中有一種怨氣,會對國家不利。

所以“刑不上大夫”這是當時各國普遍遵循的一項法律原則,連大夫都不能適用肉刑,那堂堂太子就更不用說了,太子是未來的君主,如果在他臉上劃一刀,將來他如何繼承王位呢?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二、替罪羔羊

儘管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如此,但商鞅的字典裡面根本就沒有特權階層這四個字,如果太子犯法不處罰,老百姓肯定就會抵制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如果這個時候商鞅不能秉公處理,那麼剛進行1年多的變法,也就到這裡為止算是夭折了。

但是太子畢竟是太子,肯定不能讓未來的國君是一個殘廢之人,於是商鞅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找替罪羊。這個替罪羔羊必須是一個對於太子犯法負有最大的管教義務的這麼一個人,商鞅思來想去最後找到兩個,人一個是公子虔一個是公孫賈。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這兩個人不僅是太子的老師,還是王公貴族,所以要處罰他們兩個。在戰國時代,但凡名字裡面有公子、公孫這樣兩個字的,一般來講都是王室成員,是王室的後裔。公子虔和公孫賈也就都是秦國的王公貴族。《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經過了這件事後,百姓才真正地認識到商鞅這一次變法不是兒戲,不是政治作秀,而是非常嚴肅認真地貫徹新法。也正是因為“立木為信”和“太子犯法”這一正一反兩個典型事例,秦國終於有了一套“使法必行之法”新法也就能夠得到比較好的貫徹落實了。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三、歷史真相

但是,這個事件卻是一個假故事,為什麼說“太子犯法”是個假故事呢?根據《史記》記載,秦孝公即位的時候年僅21歲,“太子犯法”這個事件被司馬遷記錄在孝公七年,這年秦孝公27歲。父親也才27歲,孩子能有多大?能犯什麼法?也許你會說,古時候的人結婚都很早,十四五歲結婚生子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麼太子已經12歲左右,如果在現代固然不會承擔很重的刑罰,但是古代卻已經有刑事能力了。這個說法其實有道理,所以咱們再來仔細地探究一下。太子在秦孝七年的時候究竟多少歲。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這位太子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史記·秦本紀》記載,惠文王三年,王冠。也就是說這一年他行冠禮了,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那麼中國古代行冠禮一般是在多少歲呢?古書的記載不一致,有說12歲,有說15對,也有的說19和20得,我們保險起見,就取這最大的20歲。

按照惠文王三年的時候,惠文王他是20歲,那麼這一年是公元前335年。

“太子犯法”是在公元前355年,孝公七年。

往前倒退20年後惠文王還沒出生呢,我們知道古人他算年齡算的是虛歲,20虛歲算週歲也就19週歲,往前倒退20年惠文王還在孃胎裡。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那有人就說,那有沒有可能惠文王是大於20歲行冠禮呢?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先秦歷史上有記載的行冠禮年紀最大的是秦王嬴政,就是後來秦始皇。

秦始皇是在22歲那年行的冠禮。但是原因卻非常的特殊,因為當時的政權掌握在呂不韋以及嫪毐和太后的手裡,這些人不想讓嬴政親政,所以就推遲了他行冠禮的時間。再加上這嬴政他生來身體相對比較瘦弱,跟同齡人相比可能要矮小一點,所以就推遲了。

那就算會文王也是在22歲的時候行禮,往前倒退20年也就二週歲,算成周歲就是一歲,一週歲的小孩他能犯什麼法?所以這個記載呢不可信。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四、真實意圖

那麼“太子犯法”的故事是不是完全就是虛構的呢?也不見得。因為無論是《史記》,還是先秦兩漢的其他古籍,有很多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說商鞅把太子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給切了,但是沒有說具體什麼原因,也沒說到底是哪一年。而這件事《史記》中的記載是:

孝公十六年的時候,公子虔經常犯法而且死不悔改,於是被商鞅搶抓起來把鼻子切掉了。

司馬遷本人可能也意識到這樣一個錯誤所以,他在第一次,也就是孝公七年太子犯法的時候,記載公子虔受刑的時候沒有具體說受什麼刑,只模糊其詞地說“刑公子虔”。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根據推測,孝公七年的時候,公子虔因為太子犯法而受刑這個事情是假,而公子虔在孝公十六年被切鼻子應該是真的。司馬遷有可能是為了實現他的某種事實邏輯,所以把同一件事情拆分成兩半安在兩個不同年份,讓同一個人捱了兩刀。

以上就是整個“太子犯法”的來龍去脈,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也希望大家給出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