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觉得《白鹿原》超越《红楼梦》

我在此不是想讨论“为什么有人觉得《白鹿原》超越《红楼梦》”,而是借题发挥。

《白鹿原》被誉为史诗性巨作,描写时间跨度很大,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而且某些人觉得《白鹿原》格局大,而像《红楼梦》这种小说,每天都是才子佳人(虽然曹雪芹反感才子佳人)在那里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吵吵闹闹的。至少表面看起来,远不如《白鹿原》的意义更大。

所以,今天不管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作家,一般都把那种“苦难”型的文学作品,奉为经典,对那些描写生活的作品,不肖一顾,比如爱好文学的圈子里,很多人就觉得《围城》就是小资做派。很多人觉得“苦难”才是文学创作的内容,所以到了现在,有的人提问题,说80后90后没有经历过苦难,还有什么可写的?

为什么有人觉得《白鹿原》超越《红楼梦》

于是双雪涛把目光放在了改革开放牺牲掉的工人身上(东北下岗潮)。今天的影视作品,也基本上把目标放在了底层人民身上,只要反映底层的,就是好作品——这是当下人们的认为。除了反映底层,就是揭露腐败,等等。总之呢,题材要“大”。

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固然是好,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那些反映市民生活矛盾的小说,似乎也没被文坛看重,也没被群众看重。

于是,校园欺凌成了一个“无所谓的小事儿”。校园欺凌发生了许多年,我想着,80后90后,总得有个作家反映了。然而还是没有。当然,除了校园欺凌,还有其他很多事情。

因为人们的意识里,觉得校园欺凌算不上苦难(和老一辈的苦难比,的确算不上什么)。当然了,如果按照“苦难”的标准来看,以后的生活只能是越变越好,苦难也可能再也不存在了。苦难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作品,也就很难伟大起来,因为只有苦难,才能让我们反思。而当代人的苦难,顶多算“矫情”。

所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苦难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标准,因为照这个标准看,《红楼梦》实在太矫情了,因为大观园即便落败,大观园的儿女们也是回归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老百姓不就是过着苦日子么?一个富豪回归到了百姓生活中,那有什么可苦难的?所以在某些人眼里,《红楼梦》的意义,远不如《白鹿原》伟大。

其实,“苦难”在我看来,固然很伟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这种“正大光明”的痛苦,因为经历的人多,所以大家也都互相理解。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大家一起“苦难”的时候,这苦难也就不那么“苦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