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李隆基名不見經傳,為何就能夠扳倒差點成為“女皇帝”的韋后

我們知道,在“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歸政於兒子李顯,也就是唐中宗,李唐勢力在經過長久的劫難之後,又一次翻身做主人。然而,唐中宗李顯委實沒有唐太宗那樣的雄韜大略,恰恰繼承了他老爸唐高宗李治的性格,有些怕老婆,也就是韋后。韋后這個女人不得了,在李顯成為皇帝之後,她沒少干預朝政,甚至效仿著武則天和自己的丈夫一起臨朝聽政,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她的野心,無非就是想當武則天第二,不過對於這,李顯還真沒辦法。

青年李隆基名不見經傳,為何就能夠扳倒差點成為“女皇帝”的韋后

李顯和韋后共同育有一個女兒安樂公主,甚受寵愛,李顯考慮到政治局勢,便將她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於此,李、韋、武三氏相當於結成了一個政治聯盟,而其中起到樞紐的便是這個安樂公主。所以,她也對最高權力蠢蠢欲動,提出來要做“皇太女”,也就是李顯的接班人,並且在長久的經營下,安樂公主在朝中也有了一定的勢力,王侯權臣多出其門,同韋后一起差不多遮了唐朝的半邊天。後來,李顯去世,韋后一黨更是獨攬大權,成為當時政界的第一勢力。

當然,朝堂畢竟還是李家的,所以在李顯去世後,後黨和李唐宗室來了一次約定,也就是擁立李顯的兒子李重茂為新皇帝,並且因為皇帝尚且年幼,所以由韋后和相王李旦(李隆基的老爸)共同輔政。按理來說,這種合作共贏的模式應該能夠得到雙方的認可,然而在不久過後,後黨便決定撇開相王,由韋后直接臨朝稱制。當然,李唐宗室自然不肯答應,然而當時韋后已經將自己的親信安插進了各個軍政機關,掌握了軍政大權,所以相王等人也只能忍氣吞聲。

那麼,面對韋后的高度攬權,作為王子的李隆基又如何能夠應對呢?我們先看看這個時候李隆基究竟在幹些什麼。

青年李隆基名不見經傳,為何就能夠扳倒差點成為“女皇帝”的韋后

武則天去世之後,李氏宗族算是就此解放了,唐中宗李顯自然要恢復李氏皇族的地位,而李隆基作為李顯的親侄子,被封得的品級自然也不會低,官拜衛尉少卿。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安樂公主希望李顯能夠封自己為皇太女,而這自然就惹的太子李重俊有所不快了,既然安樂公主成了接班人了,那置自己於何地?所以李重俊決定效仿前人,來一次武力奪權,然而計劃流產,被清算了。而經過這一次,李顯也開始提防起自己的弟弟和侄子們來了,將諸多侄子們封到地方,免得多生事端,而李隆基在這個時候就被調至潞州,成了潞州別駕。

不過,俗話說禍福相依,別看李隆基現在被調出了國都,可是這對於李隆基來說不可謂不是一次機遇,因為在長安,李隆基是難有氣色,然而到了潞州卻不一樣,他能夠趁此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也正是在這段時間,李隆基逐漸有了自己的班底,卻不至於有了能夠爭權奪位的實力,但是至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並且,也正是在潞州,李隆基真正瞭解到底層民眾的生活,也為他後來勵精圖治有著較大的影響。

在潞州待了一兩年後,李隆基便接到朝廷的通知,趕赴長安,於是李隆基便又回到了長安,也正是這次回到長安,令他隱隱嗅到了特殊的政治氣息,恰如前文所說,唐中宗李顯去世,韋后當權。於是,李隆基便趁著自己留在長安的時間,同諸多有頭有臉的人物打交道,比如王崇曄、葛福順、陳玄禮等人,在長安也逐漸有了一定的人脈關係,滲透到了負責保衛長安的萬騎。

青年李隆基名不見經傳,為何就能夠扳倒差點成為“女皇帝”的韋后

不過,李隆基畢竟還並非是什麼大人物,所以他的能量還不足以同韋后一黨相抗衡,這時候,李隆基便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兩人一拍即合,暗地裡蓄力準備搞一次政變,推翻韋后的統治。當然,憑藉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想要取得政變的勝利仍然比較困難,因為當時皇城的守衛力量不僅有禁軍,還有臨時調來的五萬府兵,所以雖說李隆基有可能讓禁軍萬騎反水,可是五萬府兵可是一股相當強的力量。

不過,這個問題看似棘手,實際上從另一個層次來看,韋后恰好幫了李隆基大忙了。當時韋后將自己的親信給安插進了各個安防部門成了一把手,可是這些親信卻仗著有韋后撐腰,沒少幹剝削兵士的事情,其中萬騎的長官葛福順、陳玄禮就是因為不滿韋后的任命,這才向李隆基靠攏,而那五萬府兵也差不多是這種情況心態,所以在萬騎倒戈之後,五萬府兵也來了個臨陣倒戈,將矛頭對準了韋后一黨,於是乎,韋后便直接垮臺,李隆基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