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最近很紅火的小鮮肉肖戰又登上了熱搜。

熱搜標籤(Tag)寫的是他的工作室對外致歉。我心想,他犯了什麼大的錯誤,於是就點進去看了一看。

原來是他乘坐飛機遭遇跟拍,因為跟拍騷擾,導致飛機不能正常起飛,以至於整個航班的人都延誤了。所以,他和他的團隊向飛機上受到影響的人公開道歉。道歉信還特別提到,他本想親自向受到影響的乘客致歉,但是考慮到不要再引發第二輪的騷擾,最後由工作室代為致歉。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看到這裡,我覺得這男生心思很細膩,也很能為他人著想。其實這件事跟他並沒有直接關係,他自己也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那些為了拍照換錢不顧他人的人,而真正該悔過、彌補過錯的也該是這些人。

但是,最終站出來道歉的是他。因為他懂得終究事關自己,因與自己有關的緣故,給別人造成了影響,他有覺察,也有反思,並且會想辦法直面,作出彌補。

這種自覺,實屬難得。

這就讓我想起最近被許多人拿來“津津樂道”的當當創始人李國慶。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年輕人的第一部手機是買的哪家不好說,但是年輕人網購的第一本書,甚至持續至今的網絡購書路徑,很多人都會說是噹噹。

雖然時至今日,噹噹早就不再是一個單純購書的平臺,但是“噹噹=買書=文化”的印象已經深入很多人的心中。

所以,當創始人李國慶和俞渝夫婦二人,這幾天連篇累牘地揭露對方在婚姻中的不堪,用各種“臥室秘聞”攻擊對方的人品,這一路“吃瓜”下來,我想對很多讀書人來說,其實也倍感難過:

與娛樂圈那些明星無底線的撕逼相比,你們到底是文化人,做買書生意的,要分手不可以好好談談嗎,不至於如此這般!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我想連我這個不知多少局外的人都覺得滿屏“尷尬”,我想更不要說身在其中的人了。

他還沒離婚的太太俞渝,他的孩子,他身邊的人,噹噹的員工,也許都希望他能有多些肖戰這樣的自覺,甚至只需要有一半的自覺,能夠自我覺察自己直接的言行,可能會給別人帶來的影響,從而適可而止,就可以了。

然而,沒有這種“自覺”的人,並不在少數。

01

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長期缺乏“自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不認為俞渝沒有做錯。至少她用“同性”來做文章、吸引眼球是不合適的。她的文字對“同性”有病恥化的嫌疑,這也直接引發李國慶的回擊,指責俞渝是“重度抑鬱”。其實這是一個套路:都是試圖往對方身上貼上一個好像被社會認為是可恥、病態的標籤。

然而,這恰恰是兩人都不太光彩、也很沒有風度的一面。

抑鬱是疾病,但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妻子如有抑鬱,本應更加體諒,而不是藉機嘲諷,甚至暗示大眾,因為妻子是抑鬱,有心理病,所以她講的話都是“瘋言瘋語”。

而同性甚至都不是一個疾病,只是限於目前社會文化發展和傳統觀念的限制,許多人只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性取向。把它拿來當做侮辱人的詞彙,甚至暗示明示對方同事借男色上位,對這部分人很不尊重。

然而在社會轉型階段,很多人對於抑鬱、同性缺乏正確、科學的認識,受限於自身侷限,難免以歧視眼光視之。而對抑鬱症的去恥化,對同性戀的去歧視化,本是漫漫長路,應是像李國慶這樣的公眾人物積極引領大眾朝向的正確方向。

然而,當他們只圖一時之快,只考慮如何擊打對手的時候,也就成了歧視、醜化的推手。而且,由於他們的故事很“狗血”,會讓不少人加深對上述群體的誤解,勢必一定程度上讓這些群體生存更加艱難。

從這個程度上來說,他們兩個人都沒有這方面的自覺。

但是,如果說兩個人裡,大概還是李國慶的錯誤更多一些。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並不是因為俞渝是女性,所以我偏向女性弱勢的一方,事實上她在事業上顯而易見已經比他丈夫更成功了。

我們看一個人,不能僅僅看他在一個時間點的發言表態,這可能有偶然性,而且比較孤立,如果要全面瞭解一個人,還是要看一個人更加長久以來一貫性的表態。心理學上叫“

一致性”,就是一個人長期以來行為表現(包括言論邏輯)是否內在一致。

那麼?李國慶這個人一貫性的表態是怎麼樣的呢?

李國慶一直以“李大嘴”著稱:

上市時,他不爽投資人老虎基金,中途退場,後來又公開說:“你(老虎基金)不能進董事會,因為你還投了我競爭對手,你願意玩我也不攔著你,但是你很壞,你給我錢但你是壞人。你既不是想把噹噹網擴大,也不是支持李國慶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你就是唯利是圖的壞蛋。”在另一場合,他又喊話老虎基金:“公司怎麼經營方向,你們不聽我的話,要不就閉上你的臭嘴,要不就拿走你的臭錢。”

懟馬雲。2005年11月,李國慶撰文說馬雲的淘寶把中國電子商務帶向歧途,從信任背書到商品真假、再到個人網店的經營資質、產品特色等6大方面吐槽了當時的淘寶。李國慶當時稱馬雲燒錢不少,但是外行,將中國的個人網上交易平臺帶向了死路。

批評馬化騰的措辭官僚。馬化騰2010年在中國企業領袖論壇上演講說“未來半年騰訊將進入一個戰略轉型儲備期,轉型的精神是開放和共享”,李國慶則在微博上對此批評道:企業家講演都像政治家了。

與“大摩女”對戰。2011年1月,李國慶在新浪微博創作搖滾歌詞炮轟投行貪婪,由此招致以摩根士丹利(大摩)數位員工為主的投行人士強勢反擊,雙方言辭激烈,被外界形容為“很黃很暴力”。此番言論引發兩位資料顯示來自摩根士丹利的網友言辭激烈的回擊,雙方隔空大戰50回合。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衝動喊話劉強東。京東宣佈平臺全部圖書價格低於噹噹網的20%,聽聞消息的李國慶第一時間就在微博@劉強東,“就這麼點市場你跟我搶啥搶”。

力挺俞敏洪。2018年11月21日,俞敏洪因侮辱女性言論受非議時,李國慶站出來力挺,稱無論對錯,老俞不用向女性道歉。

評論劉強東事件。去年12月份,李國慶曾經在微博上評論劉強東出軌事件,提出三點:1、非性侵,只是婚外性,對股東和員工談不上傷害。2、非婚外情,只是性,對老婆傷害低。3、非嫖娼,對社會風氣負面影響低。望今後學會自我保護,雖煞風景,但划得來。

所以,他一怒之下摔杯子,又連發數篇文章,直接開罵還未離婚的妻子,也就不奇怪了。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他就是這樣的性格。

反觀俞渝,還是比較節制,甚至在早期,還屢屢幫李國慶擦屁股:比如之前的大摩女事件,接受媒體採訪時,俞渝為李國慶緩頰道,“國慶的這些話短期來看是會對當當有點不好的影響,但過個一兩星期對當當完全沒有影響,因為顧客在意的是服務、價格、品質。”

像這樣給人臺階下的事情,不止一例。據媒體報道,像戀愛時誰先追的誰這種小事上,俞渝又會給足丈夫面子,“我覺得男人嘛,給他點面子,他願意吹讓他吹好了,就這樣。”

像這樣性格一直比較冷靜、沉穩的人,發飆到一發不可收,說一些過頭的話,我認為大概真的是李國慶的言行讓她惱羞成怒,一時情緒失控所致。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

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都會有失去“自覺”的時候,會因為自己的某些言行,給別人造成不太好的影響。但是這不是常態。

造成這種短時“自覺”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偶然事件或者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的爆發,

當上述“衝突”得以緩解,自然又會恢復“自覺”

而李國慶式的人物,則是長期缺乏“自覺”,也許他們表現在外的缺乏“自覺”也是因為某些事件,但是實際上在其他場合他們也是這樣缺乏“自覺”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他們這些人屬於結構性“缺陷”,就是不具備或者欠缺“自覺”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這篇文章的重點。

02

缺乏“自覺”的具體表現

覺察可以分為,對自己的覺察,對別人的覺察,這兩點都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有一種覺察是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對自己可能會對別人產生影響的覺察。

一般來說,我們稱之為“自覺”。

不用多麼深奧的理論,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人,只要

身處人際關係中,不管你是有意為之,而是無意為之,你多少都在向別人施加某種影響力。

當然,對於那些影響力更大,在關係中掌握更重要位置的人,他們產生的影響一般也更加巨大。

因此,當我們能夠覺察這種影響的時候,我們會更妥善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因為從一個善意的角度,我們都不會希望因為我們自己,給他人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並非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自覺”,能夠主動關注自己的言行可能會給別人造成的影響,並且儘量避免造成不利影響。

就拿李國慶這次來說,他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看就不曾考慮:

首先,是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親,在網上相互曝光家庭的隱私,貶低對方,他會怎麼看?

他身邊的朋友們、同學們,會怎麼看他?會不會對他指指點點?

想得遠一點,有沒有想過,孩子會因為父母親如此處理婚姻,對婚姻和感情產生什麼消極的看法?

可是反目成仇、互撕之際,他們夫婦,特別是李國慶之前的言行、現在的連篇累牘,都試圖把事情越鬧越大,我沒有覺得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會對孩子造成哪些不利影響。

事實上,

有很多婚姻中的不幸,之所以很少有機會為大眾,甚至為外人道,除了給自己、給另一半留幾分顏面,更多還是在體念孩子,不希望把孩子捲入其中,成為磨心。

這種為人父母的“自覺”,李國慶們好像沒有。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其次,是自己的同事和朋友。

兩個人的事情,扯上身邊人是最大的打擾。然而李國慶這件事中,被扯上的身邊人豈止沒法逃避的孩子!

他們兩人的“朋友”就不用說了,幾篇文章裡提到了許多“朋友”,不管真假,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朋友都難免被打擾。

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老闆的身份,他們的言行會給公司同事造成影響。有些人需要為他們善後,有些人原來的工作節奏被打亂,有些人甚至可能會因此變動工作。

這並不是“蝴蝶效應”,而是應有的“自覺”,就是我的言行,可能會給與我利益共同體的人產生哪些影響。

而這種作為同事和朋友的“自覺”,李國慶們好像沒有。

再有,是社會大眾。

不要認為社會大眾只有“吃瓜”這一種角色,只會站隊,只會看各種爆料,然後感到很爽。

李國慶宣佈要和俞渝分手,而且撕扯得這麼難看,看到這則信息的時候,我身旁一個30歲的未婚女性就說了這幾句話:

“他們當年還常常在媒體上秀恩愛,怎麼最終以這樣的方式收場。所以這個世界上感情還真是很難得。”

一個35歲的媒體記者在社交群裡這樣評論道:

“這樣的事情再次證明,還是利益大過於感情。”

身邊人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比自己想象中更對他人有影響力。當然,公眾人物的言行,又比一般人具有更大影響力。他們可能會影響一部分人的世界觀,可能會催化一部分人的人生決定。

像李國慶和俞渝這樣互相“潑墨”,揭露婚姻生活私密的做法,我不知道會不會也讓一部分對婚姻生活不滿的人進而效仿。

如果你知道自己可能會對別人產生影響,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都更要慎之又慎,儘量讓自己產生積極影響,避免負面影響。

而這點,我像李國慶們,想都沒想到過。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其實像李國慶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前陣子,影視明星葉璇深夜乘坐從南京前往杭州的高鐵時,遇到後排一男子大聲外放視頻,葉璇上前制止,但該男子並沒有聽勸。葉璇也曾希望通過乘務員、乘警來解決此事,但幾番勸阻無效,該男子還對葉璇出言不遜:“神經病,你這個人

”。

我今天到醫院體檢,B超排隊的人挺多,這時候,遇到一個奇葩的中年男人插入其中,告訴排在後面的人,“我今天很早就爬起來的,我不想再等了,我要趕時間。”說完,他就冷著臉,不由分說地插在別人的前面。任憑別人跟他說理,也不理不睬。

我想這樣的人,你在生活中一定也遭遇過。

這些人的共同點就是:

1、自顧自為,一切言行以自己的喜好為主,頗有點明式金句“我要我可以”的味道。

2、而他們帶來的影響就是,給別人造成困擾,甚至很大的麻煩。

3、當然,他們自己並不這麼覺得。他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別人。

他們會認為這些影響,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當事人有問題。甚至極端情況下,他們會認為是由於別人的原因,導致了他們沒辦法“做自己”。

生活中碰到這樣的人,真是很頭疼。

03

怎樣才能擁有“自覺”

“自覺”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人際能力,直接決定了人際關係和諧相處的程度。

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許多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磕磕碰碰,就是由於這種“自覺”力不足所致。

我認為這種“自覺”力不足,主要是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1、過於強調“自我”彰顯,忽視了“超我”約束。

這些年,心理學界推崇“自我”,鼓勵人們勇敢“做自己”,對於許多常年壓抑自己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也有隱隱的擔憂,因為過於鼓勵自我表達,很容易劃入另一個境地:自我放縱

自弗洛伊德以降,幾乎絕大多數的心理學,其實都在強調“平衡”。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一個人有三個人格層面,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是需要相互“平衡”的,也就是

相互約束,不能一方過於彰顯,一方過於彰顯即會產生心理問題。

有些人可能是天性就過於彰顯“自我”,有些人可能是由於壓抑過度然後過度反彈,在這種情況下,脫離了“超我”約束,就很容易“自覺”力不足。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簡而言之,他們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的需要有沒有得到滿足,看不到要滿足自己的這一需要,可能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傷害。

李國慶當然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但是他又不全是自由的,因為他的身份是噹噹網的創始人,一言一行會受到大眾檢視,直接影響股價,影響消費者觀感,反過來會影響家人、影響同事。

高鐵外放男當然也有調節播放視頻聲音的自由,但是他又不全是自由的,因為他正身處深夜的高鐵,而不是他自己的居所,這本是一個大家都要休息的時刻,你這麼做,當然會遭到他人的反對。

然而,可悲的是,這些人常常會打著,我是“做自己”,我是尋求自由等旗號為自己辯護,同時給反對他們的人貼上“你們在剝奪我的權利”等標籤,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由是給那些自覺的人,不可能給那些放縱的人。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2、缺乏共情他人痛苦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能夠易地而處,體察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就能形成比較好的“自覺”力,即不需要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更好,也會知道在人際關係相處中,自己該掌握什麼樣的尺度。

當別人用外放給自己造成聲音汙染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可以怎麼做?

當有人社交媒體上發佈衝動性言論進而影響到員工工作的時候,我們希望老闆是跟他一樣,還是相反?

這種能力並不是人人都具備,甚至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特別對於習慣於“自我”的人來說,他們更看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對自己被他人所影響更為關注,更希望別人來“共情”自己,卻不曾想,自己也要腳踏一步,離開自己的世界,去看看別人的生活會起哪些波瀾。

簡而言之,他們缺乏共情他人痛苦的能力,甚至可能他們本能就在迴避這種痛苦。

我不相信,如果李國慶正視自己的言行會給兒子、給朋友、給同事帶來痛苦,他可以無動於衷,大部分缺乏“自覺”的人沒有那麼冷血,但是他們不太會允許自己去體驗這種痛苦,因為這種痛苦恐怕會讓他們難以承受。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3、他們可能也沒有被人“自覺”地對待過。

因為工作關係,我長期接觸過一些類似這樣沒有“自覺”力的人。我發現,在人際關係中,對自己言行的後果缺乏正確認知的人,往往是這樣一群人:

1)他們的父母,常常就缺乏這種“自覺”力,忽視自己的言行會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從小就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示範。

2)在他們的生活中,也不曾有人以較為尊重、“自覺”的方式對待他們。常常會因為他們的言行,懲罰他們,或者為他們的言行辯護,從而讓他們失去反思自己言行的時機。

總而言之,如果希望一個人具備“自覺”力,就需要從這三方面下手:

1、樹立“外面除了你,還有別人”的心理信條。

張德芬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並不準確,更恰當的說法是“親愛的,外面除了你,還有別人”。既不因為他人,而貶低、左右自己,又不因為過去強調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

2、增強共情能力。

這方面的資料很多,我就不再贅述。當然這也是非常困難的地方。

3、用更恰當的方式與之相處。

俞渝在這次事件中,我覺得也值得反思,如何與這些沒有“自覺”的人相處。至少有兩點:

1)這些人很容易激發起你的憤怒和不滿。

然後讓你也會用類似於他的方式對待他,從而把你拉到跟他差不多的水準。這是值得警惕的。俞渝之前隱忍的很棒,但是最終沒有忍住,是令人惋惜的。其實,跟這樣的人打交道,最好的辦法大概是不跟他多計較,選擇無視他過激的語言,不去回應更妥。讓他摔杯子,讓他吵鬧,你就是堅定自己的事情,就好。

2)儘量避免和這些人產生“雙重關係”。

俞渝和李國慶,既是夫妻,又是合夥創業,這就是“雙重關係”。有人批評夫妻店大概都會是李國慶這樣的結局,我不同意。我更贊同的是,因為是李國慶這樣的人成為合夥者,所以夫妻店才會是這樣的結局。

“雙重關係”當然不是說一定不能有,但是需要一種能力,就是能夠分清楚界限。一個“自覺”的人,會分得清兩種關係,也會尊重彼此。而不具有“自覺”能力的人,常常會互相混淆,他常常搞不清楚自己什麼樣的身份,該說什麼樣的話,在什麼場合去說什麼樣的話。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04

從基礎“自覺”做起,努力邁向高級“自覺”

一個人有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自覺”,是一種基礎“自覺”。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

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有自己有關的言行,不管是身邊人,還是任何其他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也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並且願意為此有所擔當,是一種高級“自覺”。

一個人為自己的言行可能產生的後果負責,是一種本分,而一個人能夠為本不是自己的言行同樣負上一部分道義上的責任,是一種境界

這種境界來自於對自我的更高要求,對於他人痛苦的深度共情,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傳播“自覺”的能力。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肖戰。

當肖戰站出來,為本不是自己造成的後果負責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人們開始反思這種盲目追星的模式,粉絲們也開始鞠躬道歉,甚至開始訂立一些細則,如何在滿足自己追星的同時,不影響其他人。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我希望李國慶這樣的人,從自己做起,能夠養成基礎“自覺”,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他能有肖戰的一半就不錯的原因。

而李國慶式人物身邊的人,比如俞渝,比如噹噹,恐怕還可以往前再進一步:

當你們能看到李國慶的言行給大眾帶來的困擾,想到自己也需要在道義上承擔一部分責任,能夠為這場鬧劇,道一聲“對不起”。

也許,這場鬧劇也就到了真正收尾的時候。

也許,李國慶也會真正開始反思。

也許,這場鬧劇就不會延燒了。

當然,當你開始有這樣的的擔當,你的未來也將不可限量。


李國慶有肖戰一半的“自覺”就好了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