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招聘很火爆,需警惕“软暴力”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催收招聘很火爆,需警惕“软暴力”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杨玉龙)日前,媒体记者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招聘信息时发现,目前催收人员的招聘市场依然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21日至10月22日两天,杭州地区招聘催收人员的信息就超过了30条。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有些债务人不能如期还款,债权人又不想投入精力自己去催还,这就滋生了一个行业——催收。如果催收过程守法倒也罢了,但一些催收手段往往伴随着软暴力或暴力灰色地带甚至会涉黑。此外,还存在催收人员“两头吃”的现象,一方面“吃”委托人,另一方面“吃”债务人。如果任由催收人员“走偏”极易滋生非法催收行为,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从舆论曝出的催收过程看,催收通常会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电话,催收人员“客气”地说出一套自己的威胁理论;第二阶段,短信威胁,就是“呼死你”;第三阶段,正规催收公司会寄发正规的律师函,而非正规的催收公司通常会伪造律师函。由此可见,目前的催收行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非法催收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多种危害。

今年4月施行的《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暴力催收为“软暴力”。而在消费金融领域,由于单笔借款额度普遍较小,仲裁、诉讼等合法催收方式耗时长、成本高,这类债权的催收往往都是以电催为主,而且为了提高催回率,催收行为很容易越界。

笔者认为,对于暴力催收和软暴力催收,一方面要加大依法打击力度,以确保任何追债人、追债公司、追债组织,在合法的前提下追讨债务;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招聘市场的依法规制,如对于涉嫌暴力或软暴力催收的招聘单位进行法律惩治,加大对催收招聘的教育警示力度,以防范不明真相者从事非法催收。

对于催收从业人员而言,应增强法律意识。要明白,非法催收会造成“出了事不光钱要不到,还要负相关法律责任”的后果。更何况,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债务人等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等,于法难容,就更应该规避。

而对于相关企业而言,招聘催收人员既要依法依规,也须防范催收人员违法行事。同样,对于各类网络招聘平台而言,有必要加强相关岗位信息的审核,优化与催收业务相关的各类管理办法,不为非法催收“站台”。

全国产经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817,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