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可能是草莓


为什么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其实这个答案挺简单的,因为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长期使用汉字,所以用汉字写他们的人名早已成为了一种规范。因此虽然这些地区现代已经很少使用汉字,但其人名的传统规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现代多数人名仍然可以用汉字精确的写出来。那么这些国家人名究竟发生过怎样的历史演变呢?


越南汉字姓名的历史

许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估计都知道,越南北部在公元10世纪之前,其实曾经长期是各个中原王朝的领土。从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始皇派赵陀南征百越之时起,越南就开始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显著影响。所以基本上越南这个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始于这个时期。

但因为之前越南这块土地距离中原距离很远,所以在中原文化来到越南之前越南当地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在后世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现代人也基本无从知晓。但通过中原文化传入越南之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似乎也可以推测出之前越南人名的一个特点,即当时可能越南当地民族并没有姓氏这个概念。

越南姓氏基本都源自中国,图为越南主要姓氏:阮陈黎范黄潘武邓裴杜……

这样说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现代越南人的姓其实都是汉姓,而且基本上全都是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之后,在当地派驻的官员给当地人指派的姓氏。当时在汉朝将越南北部纳入领土之后,实行了与中原基本一样的治理方式。也就是在越南北部也建立了户籍制度,以方便管理。但因为当时越南当地人多数都没有姓氏,所以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无数同名的人,因此汉朝官员为了方便管理,就从汉姓里随机选择,指定成为当地人的姓氏。而在很多时候,这些身为父母官的官员干脆就把自己的姓氏给了当地人当姓,所以有些人认为,目前在越南占据了将近一半人口的阮姓,有可能就是汉朝时某个汉朝派驻当地的官员的姓氏。

这些词在越南语里都代表汉字

而这个官员指定姓氏的过程反过来也说明了早期越南当地人是没有姓氏的。当然,因为越南北部曾经有一千多年一直是中原王朝领土,所以在此期间迁居越南北部的中原人也有一些,而这些人后来和当地人融合,也把自己的姓氏带到了当地。但无论怎样,后来越南人的官方姓名就一直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式姓名了。而这一点在公元10世纪越南自立之后也一直没有改变,有些文化的人则还会有表字。尽管后来越南人还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字喃”,但在书写正式姓名时,却仍然还是使用汉字书写,这也使汉式姓名成为了越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朝鲜半岛汉字姓名的历史

而和越南相比,朝鲜半岛接受汉式姓名的时间其实要晚不少。因此其在接受汉式姓名之前的人名也流传下来不少。比如在传说中,后来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建立者叫弗矩内,其第三任国王名叫儒理尼师今,而这些名字明显都是跟汉字完全无关的名字,所以只是汉字的译名而已。

而根据朝鲜半岛的史书《三国史记》记载,朝鲜半岛上的汉姓是由新罗国王在不同时期赐给其臣民的。但现代研究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片面,传说成分比较重,朝鲜半岛人名汉化的过程应该是伴随着儒学传入当地,当地向中原王朝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而这其中的转折点应该是发生在中原文化最为兴盛的隋唐时期。

在汉式姓名普及之后到近代以前,每个朝鲜半岛的人名都是以汉字为规范


但相比于越南,其实朝鲜半岛学习汉氏姓名相对来说一直不是特别的彻底。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朝鲜半岛的多数平民一直到近代都没有自己的姓。姓氏在朝鲜半岛曾经长期是被称为“两班”的贵族阶层的特权和身份象征。而处在社会中下层的人群如果想有姓氏,就必须得到某个两班家族的批准,即同意认可其是自己家族的成员。有很多时候,平民要想通过这个途径获得姓氏,就必须要向两班贵族巨额酬金。而在朝鲜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的公元18世纪,这种作法一度泛滥成灾。比如根据一些统计数字,在今天的韩国大邱地区,在公元1690年时,拥有姓氏的两班家族还只占当地总人口的9.2%,到公元1729年,这个比例就增加到了18.7%,而到公元1858年,当地人里已经有70.3%都已经是有姓氏的“两班”家族成员了。而这其中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花钱买的姓氏了。

公元19世纪中叶的朝鲜两班贵族

但即使如此,到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之前,在朝鲜半岛还是有一半左右的人没有姓氏,他们的姓氏都是在近代确定的。所以朝鲜半岛相比于越南在姓名这方面其实汉化程度是低一些的。而且因为朝鲜半岛距离北方草原地区不远,所以在历史上曾经臣服于元朝。而在元朝时期,当时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王朝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元朝的一个自治区,所以当时其王族除了使用汉式姓名之外,有时还会和元朝的蒙古贵族套近乎,同时拥有一个蒙氏姓名。比如高丽恭愍王本名叫王祺,但他同时还有一个蒙古名叫伯颜帖木儿。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朝鲜半岛受中原政治形势变化影响的结果了。

所以朝鲜半岛文化自从隋唐时代逐渐汉化之后,汉式姓名也成为了其规范人名,有1000多年是其人名唯一的写法,因此虽然朝鲜语(韩语)和汉语差异极大,但在取名时选择能与汉语对应的字词已经成为了规范做法,这也成为了朝鲜民族文化传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字使用减少之后的人名状况

但在近代,这两个地区因为历史的变故,汉字的使用范围都出现了急剧萎缩。其中越南在成为法国殖民地之后,从1910年开始强制推行以法文字母创制的新越南文字“国语字”,并在1919年废止使用汉字。自那时起,汉字在越南就逐渐退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到近代,还认识汉字的越南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多数是一些年龄很大,上过私塾的老年人或者是一些专门学习中文的人。

现代汉字在越南的应用基本只局限在一些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里了


因此多数现代越南人是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汉字写法的,但多数越南人的姓名却仍然可以通过一套规范办法用找到准确对应的汉字。这套办法首先是姓氏表里找到各个姓氏对应的汉姓,然后确定其名字两个“字”的意义,通常也能找到对应的汉字。如果遇到同一个发音对应多个汉字的情况,那么在翻译时一般会根据惯例,即某个越南语发音通常会翻译成哪个汉字就翻译成哪个汉字,除非其本人指出自己名字的含义不是对应这个汉字。但因为现代越南会读汉字的人已经非常少,所以这种情况也很少见。

汉字应用的减少使朝鲜半岛人名与汉字的对应关系也在减弱

而韩国的情况则更加规范一些,因为在韩国每个人的身份证上都还会按照传统写上这个人的汉字姓名,而且韩国人在学校也都要学习1000多个汉字,所以韩国许多人的汉字姓名都还具有官方法律地位。但因为近年韩国年轻人的汉字能力也下降的非常快,而且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所以有许多人在给孩子取名时会使用朝鲜语(韩语)里的本土固有词汇,所以这些名字虽然也都有汉字写法,但有时候其实等于也是找到发音接近的汉字翻译过来的。而朝鲜在这方面情况也类似,虽然朝鲜不会在身份证上写汉字姓名,但其国民在学校所学习的汉字数量却比韩国要多,有2000到3000个,所以多数朝鲜人名也都能通过一定的规则与汉字对应。


所以无论是越南还是朝鲜半岛,因为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多数人名现代仍然能与汉字对应,也就是能用汉字精确的写出。但随着汉字在这些国家应用范围越来越小,所以其关联性变得越来越弱也是事实了。


桃花石杂谈


朝韩两国长期使用汉字,其姓氏除历史上南方日据时期有过模仿日本的姓氏,和元朝时期上层贵族有模仿蒙古的姓氏外,都使用模仿中国姓氏的朝鲜姓氏,其姓氏构成为本贯(类似于中国的郡望,比如“河东柳氏”的“河东”)+姓+支派,比如“金海金氏三贤派”,就是本贯为金海、支派为三贤的金某某,当然,这只有在祭祖、相亲之类特殊场合才会这么麻烦,平常说个姓名也就是了。

韩国正式身份证件上一般使用汉字标注姓名,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有正式的汉字姓名,正式的身份证件和档案材料商的姓名汉字,也是韩文上世纪80年代“谚名化”浪潮中唯一几乎未被波及的汉字使用两大领域之一(另一大领域是古籍),因此每个韩国公民理论上都会书写自己的汉字姓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朝韩文字的基础“训民正音”其实是一种纯拼音文字,同样的文字可能代表“音同字不同”的很多个字,比如汉字中的绿、律、滤,在谚名中是一样的,而姓氏中的虞、于、余、俞也是如此,如果不使用汉字,很多朝韩姓氏就根本无法分辨彼此,这对于讲究家族、血统的他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

正因为韩国档案、身份证件上都有汉字姓名,即便不懂得汉语的韩国人一般也知道自己姓名是哪几个汉字,但谚名又是拼音文字容易混淆,所以有时候一些韩国名人的姓名在音译成汉语时会搞错,本人发现后会主动纠正,比如乒乓球名将金择洙最初被中国写成“金泽洙”,有一次在无锡比赛时他本人看到秩序册,就主动在纸上写下“金择洙”这个正确的姓名;还有年少成名的女影星“文根英”,她的真实姓名其实是“文瑾莹”,也曾主动在中文圈澄清过。

越南北方(安南)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并曾创造过用汉字注音越南语的“喃文”,直到1651年法国人Alexandre de Rhodes发明拼音文字才改过来,但因为越南直到1919年才废除使用中文的科举考试(比中国还晚14年),因此写汉字的传统根基深厚,至今北方许多家庭仍会在春节贴中文春联。北方越南人中的大多数都有汉语姓名,可以和汉字一一对应。

不过越南是个多民族国家,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并不使用汉字姓名,且越南南方历史上叫“占城国”,是高棉文化、而非汉文化圈的地方,这里的人以前并不使用汉语姓名,是和安南合并成越南后模仿北方越南人改定的,因此和汉字的一一对应就比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没有汉语姓名。


陶短房


朝鲜、韩国和越南,以前都是中国的藩属国,虽然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中华文化、制度的精华,其书面语言也是使用中文,并且发音与我们无异,所以他们都曾以小中华自封。

在古代朝鲜半岛,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则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的积极倡导下,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并下诏书称为“训民正音”,要求在全体国民中推广。韩(朝鲜)文有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任意元音字母与辅音字母均可单独成字或组合成字。但是在上层阶级,仍然使用汉文,即“吏读文”。直到1970年,当时的总统朴正熙下令,以后本国教育彻底废除汉字,使用他们自己的谚文。不过这种谚文也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异义,导致一些语义混淆。但在人名、地名方面,都还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所以发音仍然与汉字读音一样。

越南在古代与朝鲜半岛一样,各方面都受到中国的影响,从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直到元朝时,越南人在汉字的基础上设计出喃字,不过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和西山阮朝时期作为国家正式文字,其他朝代汉字仍占统治地位。后外国传教士发明以拉丁文为基础的的拼音文作为越南普通老百姓使用文字,但实际上越南使用汉字汉文一直延用到法国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只不过近百年来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二者同时合法存在。 1945年8月越南革命胜利后,在当时的越南领导人的倡议下,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越南现在使用的“国语字”虽然是拼音化文字,但是在中国文化长期深远的影响下,汉语词汇已经进入了越南语的词库,并且逐步固定下来,大量的汉语借词成了越南语的词汇基础,因此在外国的一些人名、地名写法上,可以根据汉字的译法转写成越南语的音节形式。

汉语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维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还有表形,是现阶段人类文明中最稳固也是最先进的语言体系。一国的知识产权和科学理论都必须有文字载体和记录在当今和未来的网络时代,西方的表音文字是一维体系,是字母堆砌文字。这种文字体系对于新生事物都必须“重新排列字母”以组成新单词,这是极不利于旁人和后人学习和理解的。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全民大传播”和“全民大探讨”的潮流下,汉语是最适合也是最有优势的语言体系!从网络时代和全球化趋势来说,汉语言体系未来必将引领世界、主导全球!


醉眼朦胧看天下


这个主要还是因为古代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其实不难理解,中华文明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主流,周边国家都深受汉文化熏陶,甚至于其文化的形成大都是脱胎于汉文化,特别是文字上,那长期就是把汉字当作官方文字啊!其影响力不下于今天的英语。那时候的东亚,那基本就可以成为汉语世界!

就拿朝鲜来说,其在19世纪被日本占领之前之前,朝鲜的官方文字那都是汉字,像什么书籍著作、历史文献,那都是汉字,所以其名字也都是按照汉字来写。

当然,在15世纪的时候,韩国人心中的圣君世宗大王,曾派人模仿汉字的外形,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设计了朝鲜特有的拼音文字谚文,也就是咱们今天所看到的韩文。

但当时的贵族们经常使用和很多书籍中出现的文字都是汉字,大家嘴追捧的文化也都是汉文化,个个一会说汉语会写汉字为荣。包括世宗大王本人也是汉文化的绝对粉丝。

其创作谚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汉文化的底层百姓,能够有更好的媒介去接收知识,不至于成为文盲。

所以,谚文一直是在朝鲜王朝的下层人士种流行,并没有成为正式的文字,那些书籍文献上依然是汉字。

直到日本占领朝鲜以后,全方位的推行去汉字化,谚文才成为主流文字。而即使是谚文,那也是依据汉字来的,只是其读音很适合朝鲜语系的读音而已。

这便是是为什么韩国人和朝鲜人拥有汉字名字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文字中的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汉语。

至于越南,其受汉文化之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越南曾长期出于汉文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其越南语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越南语中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读音很多就像是古代的汉语。

至于文字方面,越南同样是汉字控,在东汉的时候,汉字就系统并且大量的传入到越南,在越南陈朝的时候,汉字已经在当时非常重要了,几乎政府和很多的民众都在使用。

总而言之,在二十世纪之前,越南的官方文字是汉字,越南那些有文化的人使用的都是汉字,至于那些历史文献书籍自然也大都是汉字,越南人根本没有创造适合自己的书写的系统。

所以他们取名这些也大都是按照汉字格式来表达!


白话历史君


谢谢。

这种现象若说清楚是比较费笔墨的。只能简短地说,我们的周边国家受我们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太深了。尽管有些国家想尽力抹去这种痕迹。春节,是我们中华家的传统节日,但我们周边的好多国家也当作自己的节日来庆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在现代我们的周边国家有些文化上的现象是传承中国的毫无疑问,不仅是文字,就是一些风俗习惯上也带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痕迹。上三张图,看看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基本也就清楚你的问题了


晚秋6280960


首先大家都知道,朝鲜和韩国在以前是一个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

众所周知汉文化的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周朝,中国古代的繁荣昌盛和影响不仅是留在中国本土,对整个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周边的国家。如果你去周边的国家旅游的话,不少历史建筑物上面都会有汉字的保留。

朝鲜很早之前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家,朝鲜当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一直没有产生文字,所有的史料记载和官方的书籍都是用汉字来记述。并且朝鲜对儒家文化非常的重视,所有的朝鲜人以读写汉字为荣耀。直到13世纪中期,当时的朝鲜王以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字为耻辱,于是让人创造了自己的朝鲜字母。这一行为非但没有没有取得人们的支持,反而招来人们的反感。但当时国家的文字还是以汉字为主,并没有因为自身文字的出现而改变。

在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开始在朝鲜半岛上兴起,韩国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认同感,树立自己高大伟岸的大国形象,很多人开始提倡废除汉字,彻底的摆脱中国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这种呼声在韩国也越发高涨。最终,1970年,当时的总统朴正熙下令,从此以后本国教育彻底废除汉字,使用他们自己的谚文,从此汉字开始慢慢的消失。其实谚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时就会出现表达不清意思的时候,尤其是名字,因为发音相同而区分不开,所以现在不管是朝鲜还是韩国人的名字都有对应的汉字的名字。

我们在来说说越南,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古时候使用的也是汉字,历史上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秦朝。和朝鲜一样,越南所有的古书籍和历史资料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在其历史的建筑物上面也都有汉字。后来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喃”字,不过只是民间使用,后来因为沦为殖民地,也渐渐的消失不见了。拉丁文字成为百姓常用的文字。后来越南独立后,胡志明废除了汉字,选用拉丁字母作为其国家的官方文字。但是汉字的影响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越南人的名字也是可以用汉字去代替的。


微视集中营


越南、朝鲜这些国家很久以前都是属于中国的附庸国,长期使用汉字。汉字在朝鲜曾是上流阶层使用的文字,底层民众才使用现在的韩文(当然也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是近代韩文改革已经弥补了这些缺陷)。二战后各个独立的国家都提倡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以凸显自己的文化独立性,可是韩文虽然已经完成了去中国化,但是韩国国内的一些历史建筑却大量保存着汉字。如下图所示:

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简单,可大部分韩国人读不懂牌匾上文字的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到韩国民族独立后出现的文化断代现象。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朝鲜、韩国两国人名字可以用中文替代,毕竟曾经是我国的附庸国,连官方语言都是汉语,更何况取个姓名这些事情。个人觉得韩国人取消汉语作为其官方语言虽然有助于彰显民族特色,但是文化传承,文字断代的现象也造成了韩国文化遗产的大量损失,虽然有所得,但所失去的也很多啊!

至于越南,它原本也是中国的附庸国,一直向中原王朝朝贡缴纳贡品,但是后来随着清帝国逐渐衰微,法国入侵越南,虽然中国战胜了法国,但是国内体制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不败而败,后来越南又被日本、美国先后占领。二战结束后,越南攀上苏联这个大腿,越来越嚣张,以至于被中国解放军一顿胖揍,对越反击战更是打的越南民生凋敝,民不聊生。

越南在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庸国,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文化,比如过年写春联,越南的春联也十分有意思,在对越战争期间,甚至在战壕中对战双方也在写春联,不过越南的春联有些也会因为文字的缘故让我们看了非常费解,其实大多都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安康的话,跟中国的春联非常接近。

了解了文化上的共同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南人的名字可以用汉字去替代了,这些国家长时间作为中国的附庸国,文化习俗方面与中国非常相似,虽然民族独立运动让它们思想文化解放,但代代相传的传统并没有丢弃,再怎么改,根子里也是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因此也就不难解释这些国家的人名问题了。


地摊文学家


在整个东南亚受到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的时候,“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一度被“向西方寻求真理”和“脱亚入欧”所取代。

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讲,民族独特性很重要,过度“唯西方马首是瞻”依然值得讨论。比如中国当年如果真的全部听信了赵元任、鲁迅、钱玄同等极端式对待汉字的方式,那么,中国现行通用文字,大概早已变成了罗马字母。   

汉字之所以面临过如此困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者们过度地解读了汉字的封建性,汉字为中华5000年的封建主义的主要文字载体,是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等的主要阻碍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字确实比较难识难读费时费力,汉字普及难度要远远大于西方字母。

然而,中国却始终没能真正的完成这场“文化革命”。与此相反,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不仅没有使汉字逐渐消亡,反而由于东西方融合而极大地丰富汉语的语汇,产生了大量新词组。

在日本,曾经的和字和汉字对立因为西洋思想的入侵而进行联手,和汉进一步进行融合,形成了现代日本语言文字。日本人主要致力于实现两者间的互补与合作,即‘洋学’是竖立于‘汉学’基础上的学问。 “和制汉语”的登场,是东亚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和学者的研究,出典于现代日本文献的汉语词汇,共计四百五十六个;近代词汇五百一十九个。现代汉语中的大量日常用语很多来自来自日本当年的翻译创作,而这也表明了古老的汉语有着自我更新代谢的强大生命力。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由于提高了新汉语的造词能率,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日本吸纳西方思想科学文化,而且由于日本创造的新词特别好用,这在本质上不过是汉语对新事物的格义和摹写,导致东南亚地区迅速接受日式汉语,后来迅速遍及中国、朝鲜和越南,一时间竟造成了汉语的“逆输入”现象。由此而形成的近代汉语结构和大中华圈共有的价值体系,对大中华圈的国家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在翻译西方词汇时曾采用了直译(翻)、意译(义)和音译(音)三种处理方式。而这几种翻译方法被中国学者所采纳。经过几代学者和语言学家的努力,到现代为止,再复杂的现代科技术语,一到中国环境都几无例外地翻译成富涵中国文化意蕴的汉语,这意味着,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语言不仅适应了东西世界的万端变化,还可以自如的应对各种新型事物。表明了汉字不仅是封建社会的成熟文化载体,而且是现代社会的新兴文化载体,这是一笔充满活力、弥足珍贵的巨大文化遗产,由于汉语的出色表现并没有构成近代化诠释的语言障碍,这就给东亚区域文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和东亚各国互补互动、合作发展的需求需要西方语言文字产生了质疑。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汉武帝早于公元前二世纪初就在朝鲜设有四郡,说明公元前朝鲜就开始用汉字了。大唐行军总管薛仁贵和文武王讨论唐新联军攻略高丽、百济问题的信札中可知,汉文在七世纪在朝鲜半岛广为传播,在《李朝实录》当中,中朝汉文文书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而不管是出于善意的了解还是用于防范的刺探,都说明汉字对朝鲜的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汉字在越南广泛传播。汉武帝元鼎五年(112BC)在越南设置了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汉朝派遣汉人和通晓汉文的越人来担任着郡县的官吏。随着汉文修养的日益加深,越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东汉末任交趾刺史的李进竟向汉廷上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人,未尝奖励远人。”唐朝安南人士喜游学中原者且频繁与中原著名学者王维、杨巨源、贾岛等交游,留下了大量诗文。在越南黎朝(明宣德年间所建),因直接仿效大明科举之制取才,整个越南的文化教育形式与中原毫无二致,更加加深了越南与中国的关系,直到鸦片战争。

汉字的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作为东亚共有通用的世界语,承载了中国外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功能。

无论汉字曾经多么辉煌,传播多么广泛,但是近代以来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西学冲击,东南亚诸国的文字表述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异。朝鲜半岛的通用语基本实现了“无汉字化”,而越南文字,则完全罗马化了。即便在汉语母邦中国,除台湾和港澳外,普及了简体字的大陆,文字的表现形式亦因为各方思想不统一,改革方案的不确定而不时发生改变,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大致完成简体现代汉字的改造。

近代的落后,使汉文母邦的中国亦不得不发生文字上的变革;在西学冲击下,各个民族都有过文字形式的变易诉求。

日本曾掀起过“国学”情绪主义激荡下的“去汉字”运动;越南亦有过用自身文字“字喃”来写作所谓“国语诗赋”的时代;而朝鲜也出现过以“谚文”来抗衡汉字语言的阶段。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爱国主义泛滥的现代,“去汉字化”本身即暗藏着“去中国化”的动机和情绪。对中国人来说,需要面对一个矛盾的事实,即:尽管这种排斥给区域既有文明带来过撕裂的创痛,却又无法否定其国际法框架下的主权表现意义。

然而,问题的关键似乎并不在此。很多韩国越南学者专家都有很大的担忧,因为他们担忧自己国家除极少部分研究中国文化的专门学者外,真正能对东南亚史进行深入研究者,大概只有也只会有中国人了。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学者的汉字优势。这意味着,西学的冲击和褊狭民族主义的极度膨胀,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挽救措施,东南亚各国自身的历史将发生人为的遗失,撕裂,无法传承的危险。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即便在中国大陆,当年的“白话文”运动固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现行汉语与古典汉文已发展成两种不同的表达系统,因此想用现代汉语与周边尚有部分保留的古老中华文明实现完全的交流对话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但是越南和朝鲜半岛的自身文化困扰比中国和日本更加严重更加痛苦。

西方的拉丁语是古罗马人的语言。虽然古罗马帝国历经千年历史已经作古,但是拉丁语被基督教继承并一直被保存到现代,也是欧洲曾经的通用语。但是虽然由于地域的分化,文化的演变,民族意识的觉醒,拉丁语逐渐转化为通俗的各国语言。但是拉丁语依然是欧洲人共同历史记忆的源头和重要文化纽带。欧洲语言学家和历史家在寻找某个概念的原初形态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找出它们的拉丁语词根,从而在这个“根”上寻出共同的原点。“欧盟”的形成,虽然有着当代政治经济的重要因素,但是古代欧洲共有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和古希腊罗马的元典文化一直发挥着虽然无形但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日本有一批思想家学者在充分研究了拉丁语在欧美各国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后,曾倡导过“汉学为东洋之拉丁语”。这是一个积极的倡导。它至少表明,汉字汉文不仅仅是汉族的文字语言,还是东亚人的共有文化遗产。

现在东南亚之间组建的亚盟要走的长远,必须和欧盟一样,寻找一个元文化或母文化,而汉字汉文最符合要求,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是日本韩国越南等大中华圈的国家都在努力着。

这就是朝鲜,韩国,越南能使用汉字的根本原因。





陈子帅菌读史曰


为什么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越南、朝鲜和韩国都曾是汉文化圈重要的成员国,深受汉文化影响,而且在历史上长期为中国的藩属国。他们的达官贵人都以会说汉话,会写汉字为荣。虽然现在他们为了民族认同感,都在极力去汉化,比如韩国把“汉城"改成了“首尔”,但汉字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们社会方方面面也不是说不用就能不用的。

越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公元前214年,派大军占领了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地区属于象郡管理。至此,越南北部长期以来为中国领土。直到,公元939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吴权称王,史称前吴王,建立了吴朝。到公元968年,丁朝建立,越南才开始正式独立。直到北宋宋太祖时期,承认越南为自治的藩属国,不再是中国直接统治的领土。一直到明成祖永乐年间,在越南设立了郡县,再次成为中国直接管辖的地区。不过时间不长,明成祖死后明军就被赶出了越南,又成了宗藩关系。不过到此时,越南还没有自己的国号。一直到清朝嘉庆帝时,才正式赐名为“越南”,以示和南越地区(广东、广西)的区分。



朝鲜

大家都知道,朝鲜和韩国本为一国。所以下面说的朝鲜都是指旧时的朝鲜半岛。

《尚书大传》记载,周武王灭商后,纣王的叔父箕子远走朝鲜,创立了箕氏侯国。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后来周武王还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并邀请箕子回乡探望。不过那时朝鲜半岛还未统一,部族众多,也是比较混乱的时期。

直到918年,弓裔的部将王建通过军事政变推翻弓裔而即位为王,国号“高丽”,定都松岳(今朝鲜开城)。由于当时朝鲜半岛没有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所以在治国理政上,选择了接受了儒家思想。另一方面,高丽自建国以来就谋求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不仅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还引进了大量中原的制度与人才,实行科举制度,官制改革也基本上照搬了唐、宋官制。所以汉字自然成了高句丽的官方文字,达官贵人争相学习。

朝鲜半岛也是多灾多难,隋炀帝四征高句丽(朝鲜);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契丹人也三征高句丽;蒙古人更是七次征讨,时间横跨数百年。所以在很多韩国电影中,对中国古人的刻画都是那种杀人不眨眼,强抢民女的角色。还有一部韩国电影剧情内容更是荒诞。不仅俘虏了李世民,还射瞎了李世民的一只眼睛。如此不堪的剧情,深受韩国人的喜欢,可见当年被打的有多惨,靠这种虚构的历史来寻找安慰。


14世纪末李成桂登基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成为大明的藩属国。朱元璋赐予国号“朝鲜”。明朝应该是和朝鲜关系最好的朝代。清军入关,大明被灭,朝鲜上下还是在捐款捐物支援南明,要求恢复汉室正统,甚至坚持不剃发,穿明朝服饰。不过终究抵不过清军的强大,不得以继续纳贡称臣。不过那会的朝鲜已经学聪明了,他们进贡一件东西,要从满清皇帝那里拿回五件。甚至有一年连续进贡了好几次,弄得满清皇帝肉痛不已。

1876年,日本派兵进驻朝鲜。李氏王朝岌岌可危,向清王朝求援。于是李鸿章委派淮兵远赴朝鲜。而朝鲜正是袁世凯开始发迹的地方。当时很多清军比较有优越感,在朝鲜也干了些强抢民女,抢劫商铺的勾当,弄得民怨四起,袁世凯为稳定民心,下令整肃军纪,那些作奸犯科的士兵统统被砍了脑袋。此后,袁世凯又带头整治了朝鲜内部政党政变,打击了日本在朝残余势力,赢得了朝鲜国民的一致好感。随着吴长庆调回中国,袁世凯成为驻朝清军的一把手,堂而皇之的开始接手朝鲜政务,俨然一副朝鲜太上皇的派头。所以直到现在韩国国内,对袁世凯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说了这么多越南和朝鲜的历史,旨在说明一点,不管中国大陆处于何朝代,哪怕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越南和朝鲜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经济,政治,文化都靠中国输入。中国的官话在两国权贵中流行,中国的文字成为两国的官方文字。所以即使到现在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不过这里提一点,越南南方不属于汉文化圈,属高棉文化。所以南方的越南人名字和汉字的对应就比较差,且也有很多南方越南人根本没有汉语姓名。


嘉兴晓明讲空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