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引子

傳說,詩仙李白一次遠遊荊楚,到了黃鶴樓。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在這個他曾送別老友孟浩然並留下不朽詩句的地方,詩仙詩興大發,正欲揮毫潑墨一揮而就之時,看到了黃鶴樓上一位詩人所題的詩。詩仙讀罷,長嘆一聲,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悵然離去,而這首讓李白自問都不如的詩,就是崔顥的《黃鶴樓》。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這個故事其實還有後續,李白詩興未發,不吐不快,直到遊金陵鳳凰臺時,才寫了《遊金陵鳳凰臺》一詩,總算將自己滿腔詩興抒發了出來。詩曰: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而這首詩,與崔詩的意境,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其實我想,李白之所以不題詩,也許不是覺得自己不如崔灝,而是覺得崔顥的詩已經把李白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都說盡說透了,自己再寫任何詩,都是畫蛇添足之舉,所以索性不寫。

崔顥這首詩,後來被宋人評為“唐人七律第一”,清朝人稱讚它“意為象先,神行語外”。歷朝歷代讚譽如潮。也許讚譽這詩的人,也同李白一樣,覺得詩裡說盡了人心深處。那麼崔顥此詩。究竟說出了李白和後世詩人的什麼心事呢?這也許要從李白的人生軌跡中尋找答案了。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李白,出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從他人生軌跡上看,他這一生都是處在不斷遠離自己故鄉的狀態中。他這一生朝辭白帝,暮登蜀道;飲過新豐美酒,渡過鏡湖秋月,足跡踏遍名山大川,可是即使遍遊天下,也只能在午夜夢迴,望著床前的一地月光,思念自己的故鄉。故鄉,成了他日夜思念卻一生沒有再回去過的地方。

崔灝詩中撥動他心絃的,我想,也許就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一句了。

當你登臨送目,看到大江滾滾,芳草萋萋,你覺得百年之前,百年之後,大江和芳草亦如今日滾滾萋萋,你感到你在時間的洪流中不過一微小的過客,你感到歲月不再,世事茫茫。你心裡想,如果你註定只是時間流淌中的過客,那有什麼地方是曾為你停留的呢?你的思緒起於何處又將棲於何處呢?人生於你,不過一個宏大的輪迴,所有的一切,最終都回到一個起點,那就是故鄉。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於是你的目光情不自禁望向故鄉的方向,千里煙波江上,日暮鄉關何處?你想起故鄉美麗的景色,想起家中的親人朋友,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一股濃濃的鄉愁開始沁潤你的眼眶,加速你的心跳。你可能頹然坐下,任眼前漸漸模糊,任由往事如潮水一般淹沒你。過了一會,你覺得內心的激動稍淡了些,你知道你身在異鄉,可能很久都無法回到故鄉了;你知道你離鄉日久,久到故鄉只剩了零星但是深刻的印象和符號。你可能會笑笑,長嘆一聲,起身要離開,卻再次轉過身去,再看一眼故鄉的方向,然後悵然離去了。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鄉愁,先是濃烈,撲面而來猝不及防;繼而轉淡,內心惆悵一聲長嘆;繼而化為虛無,轉身離去不留片語。這也是鄉愁的三重境界:濃、淡、無。

第一重境界——濃

鄉愁之濃,濃的化不開。濃的閉上眼,故鄉的人、事、景就出現在眼前;濃的拿起筆,故鄉就自筆端流淌而出。比如下面這首詩。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了。遠離家鄉的詩人,在重陽佳節的時候思念故鄉的親人。他彷彿看到稚兒們騎著竹馬在庭院中跑來跑去追逐打鬧,老母親笑中微帶嗔怪的說著慢些慢些;彷彿看到老父親佝僂的身影坐在書案前,就著昏黃的燈光,用顫抖的雙手捧著詩人從遠方寫來的家書細細觀看;又彷彿看到兄弟姐妹一同攜兒帶女,趁著秋高氣爽,驅車登高,人人頭上都插著茱萸。而獨在異鄉飄零的詩人自己,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想象中故鄉的熱鬧映襯著詩人眼前的孤獨。鄉愁,正在此刻如同一片濃霧,悄然襲來,不知不覺,已經籠罩了詩人的心。這便是鄉愁的第一個境界。

第二重境界——淡

鄉愁之濃,讓詩人常常恨不得將故鄉的所有人事景物都描繪下來,讀這樣“濃”的詩詞,讓讀者總有一種“沉浸感”,彷彿詩人筆下的山水都近在眼前。但是,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採用這樣濃烈的方式和採用明確的故鄉的意象來描繪鄉愁。實際上,中國詩詞文化中對意象的運用向來持謹慎的態度,一方面,運用意象描述畫面有助於讀者理解詩詞意思,但是,意象運用過多會導致不能激發讀者的更多想象,無法營造出深邃的意境。

中國詩詞文化常常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妙在將語未語處”,用最少的意象表達最多的意境。這樣的詩,就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就是“由濃轉淡”的境界。這方面,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其中翹楚。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這首詩裡,詩人並沒有描寫任何故鄉的意象,也沒有說我的故鄉是哪裡、有什麼山水風景,有多少兄弟姐妹等等,只是用“思故鄉”三個字淡淡帶過。詩人心裡的故鄉到底是什麼樣?讀者並不知道。但是,詩人雖並未描述詩人心裡的故鄉,卻營造了深遠的意境讓讀者讀到了他們心裡的故鄉。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故鄉,無論你的故鄉是梅子黃時雨還是大漠孤煙直,是春來江水綠如藍還是山在虛無縹緲間,你都在詩裡的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故鄉,在此刻,我們與詩人共此月、共此時、共此心,也共此鄉愁。這便是鄉愁的第二個境界。而本文最開頭的《黃鶴樓》一詩,我認為也處於這一境界。

第三重境界——無

淡的境界,比之濃是要高一層,但是它至少還是要保留一個鄉字,來告訴讀者詩的主旨是在思鄉,那麼,有沒有從頭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故鄉有關的字眼,但是讀者仍然能夠體會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呢?是有的,這樣的詩比之“濃”和“淡”的境界又高了一層,達到了“無”的境界,即通篇思鄉卻沒有故鄉的意象,甚至連“故鄉”這兩個字都沒有。談到這裡,我的腦海裡馬上蹦出了一首同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安史之亂後,杜甫舉家逃往江南。在戰亂的時刻,覆巢之下,也沒有幾個完卵。每個人都被大時代所裹挾,任憑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面對混亂的世界,也只有能夠活下去成為所有人的首要目標。但是災難總會過去,春天依舊會來臨。當飽經風霜的詩人,遇到同樣飽經風霜的故人,此刻他們心裡湧起的,恐怕只能是同樣苦澀的鄉愁了。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無論是岐王宅裡,還是崔九堂前,作為那個年代最負盛名的音樂家,李龜年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作為當仁不讓的主角,他用自己高潮的技藝描繪這大唐盛世的高潮,所有人都載歌載舞,如痴如醉,渾然不覺漁陽鼙鼓已經逼近。

經歷過最美好的時代的轟然崩塌,作為舞臺中心的李龜年,和坐在臺下觀看的杜甫,一個技藝絕頂的大藝術家,一個高山仰止的大詩人,在時過境遷之後重逢。兩人會說些什麼呢?聊聊生活的苦悶?說說一路的艱辛?不,我想他們可能不會願意對方知道自己那些狼狽的經歷。

那麼還有什麼可聊呢?只有長安,那個開元盛世的故鄉,那個還沒有經歷戰亂的故鄉,那個所有人都希望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杜甫和李龜年遇到了對方,就是遇到了岐王,遇到了崔九,遇到了霓裳羽衣,遇到了仙樂風飄,遇到了自己曾經美好的記憶,遇到了那個絢爛如花的盛世氣象的時代,也是遇到了故鄉。

所以,這首詩寫得是身世飄萍的嘆息,是世事無常的無奈,是美好過往的懷念,是度盡劫波的淡然,寫得更是刻骨銘心的鄉愁。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提到故鄉,但是卻每一個字都是故鄉,達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這種境界,可謂之“無”。

說盡了嗎,鄉愁?

言及此處,鄉愁的三重境界似乎說完了,說盡了。似乎本文可以到此結尾了。可是,我心裡總是覺得不夠完滿。誠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回不去的故鄉,他可以是個名字,是塊土地,是一口小吃,一杯清水,是一棵樹,一條河,一朵花。無論你走到哪裡,永遠像風箏一樣,不管飛得再遠,線卻一直牢牢栓在故鄉的土地上,這是每一個人的情感牽絆,也是每個人的心靈束縛。

然而,很多人一旦離開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故鄉,在他鄉居留的時間比故鄉長的多,故鄉對於他們來講其實更像他鄉。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管在異鄉停留多久都無法把異鄉當作故鄉?故鄉對於我們究竟有著什麼不同?我們和他鄉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隔閡呢?這些疑問一直在我的內心迴響,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下面這首詞。那就是由蘇軾所作的《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蘇軾的好友王定國被貶嶺南,其歌姬寓娘毅然隨行。多年後定國北歸,蘇軾設宴款待,席間問及嶺南風土,寓娘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大為感動,作此詞贊之。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也只有蘇東坡才能寫出這樣豁達的詩句。他解答了我心中盤亙許久的疑惑,給我的思緒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是啊,為什麼要糾結故鄉還是他鄉呢?他鄉故鄉又有什麼分別?人生一世所有的追求不過“心安”二字而已,既然已尋到心安處,為什麼還要分別這裡是故鄉還是他鄉呢?所以,我們心中對故鄉的執著,歸根結底不過是我們心仍未安罷了,心若安然,處處都是故鄉。

這也許就是鄉愁三重境界之上的第四重境界——“空”。鄉愁是人對於故鄉的思念,或者說,是人對於故鄉的執念,“此心安處是吾鄉”就是讓人放下對於故鄉的執念,跳出鄉愁的牽絆,轉而關注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內心和解。“此心安處是吾鄉”,不是低頭接受命運的無奈,而是昂首超脫物外的豁然。

而蘇軾自己也在“此心安處是吾鄉”之中與自己達成了和解,與一生飄零的命運和解,與風雨浮沉的人生和解,與故鄉和解,與他鄉和解。從此,任世事諸般變遷,任人生百轉千回,我心光明,我心安然,我心便是他鄉,我心便是故鄉,故鄉即是他鄉,他鄉即是故鄉。故鄉,猶在他鄉之外,亦在他鄉之中。

故鄉他鄉,皆是虛妄,他鄉故鄉,諸法空相。

鄉關何處?——通過4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解讀鄉愁的境界

回到題目來說,鄉關何處?是你出生的地方?還是你年幼時天真美好的記憶?抑或是你牽掛的人,還是駐足的風景?自古中國文人墨客們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最終,我認為只有蘇軾的答案是最好的答案。鄉關何處?非為來處,不是去處,不在他處,便在此處,在你記憶深處,在你內心深處,無論身處何處,此心安處,便是鄉關之處。

是為此文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