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李三萬

摘要: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兵力最高峰時達到了164個師團,總兵力高達700萬人,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國家來說,這樣的動員規模和能力,算不算很強?

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兵力最高峰時達到了164個師團,總兵力高達700萬人,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國家來說,這樣的動員規模和能力,算不算很強?

不要被這些數據迷惑,客觀來說,日本的動員能力一點也不強。要知道日本這個國家,在二戰時,就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要到戰後的六七十年代才算達到。不過在亞洲來說,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日本,確實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對付周邊傳統的純農業國家,已經相當輕鬆。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日本只能算初步完成工業化,剛剛好跟周邊國家拉開代差,跟真正的工業強國比,二戰的日本工業化社會軟硬件都還有各種短板。

這裡說的動員能力則是屬於日本社會的軟實力,日本跟德國不同,眾所周知,從明治維新的田中奏摺起,日本就對中國有明確而強烈的侵略意圖,並且全國迅速工業化的同時,也同步進入軍國化,就是說與納粹德國相比,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準備,要早了半個世紀都不止!其中對國民狂熱的戰爭鼓吹,貫穿了幾代人的教育,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強度比納粹德國的國民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到1937年跟中國全面開戰時,日本僅只出動六十萬兵力,到年底發生南京大屠殺,後世各種解讀裡,都很偏重日本高齡兵在裡面起到的壞作用,什麼是高齡兵?並不是說這些兵年齡很高,而是說軍齡很高,很多都已過了服役期,都已經復員回家,又被重新徵召回部隊,所以紀律上問題很多。

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而當時的中國士兵,大多是直接從農村拉夫出來的,很少談得上什麼訓練,在戰場上始終維持著超過一比五的傷亡交換比,等戰爭末期,連中國方面的農民兵都開始俘獲日本娃子兵了,明眼人就知道,日本快要完了!這裡面的道道就在於日本幾十年的戰爭準備,其實就是初期那撥老鬼子,就是1937年擴軍前的十七個常設師團!其餘都是1937年開始逐年擴招出來的,到1942年有五十八個師團,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極限就是這五十八個師團了,從訓練到裝備,就是日本有軍事意義的極限。

到1944年,雖然進一步擴充到九十九個師團,但多出來的部隊僅能維持中國戰場.1945年擴大到一百六十四個師團,新招的就連中國戰場都維持不住了,畢竟在中國戰場,中國的農民軍隊,在長期戰鬥中,也成長起一批可以勉強抗衡日本老兵的部隊,而日本後期投入的部隊,卻開始與中國農民兵一樣缺乏訓練!這說明日本社會動員組織能力,週期過長,比當時的中國和亞洲國家要好,跟老牌強國比,差距還很大。日本有名的三八大蓋,從世紀初定型生產,到戰爭結束,差不多四十年,產量才只有三百萬支出頭,而德軍步兵的基本裝備98K補槍從1935年到1945年九生產了1450萬支。日軍的歪把子總產量28000挺、拐把子總產量41000挺和九九式總產量53000挺,加一起生產總量不超過12萬挺,而德軍僅MG42通用機槍就生產了100萬挺,這就是差距。

日本的所謂“工業化”那是對比亞洲農業國而稱謂的,跟歐美的生產能力比較仍然很是懸殊,沒有足夠的武器何談裝備部隊?關東軍在1945年連三八大蓋都不足。這才是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的真相,光把人頭湊夠送上戰場,這個不需要動員能力,只需要有權利,把人拉上戰場是一回事。

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再來點乾貨,二戰期間歷年日本陸軍師團數量如下:

1937年底:2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2個,在中國21個。

1938年底:3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1個,在中國32個。

1939年底:40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5個,在中國34個。

1940年底:49個師團,其中朝鮮不詳,日本國內不詳,在中國38個。

1941年底:51個師團,其中朝鮮2個,日本國內5個,在中國34個,太平洋戰場10個。

1942年底:58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5個,在中國37個,太平洋戰場15個。

1943年底:70個師團,其中朝鮮2個,日本國內7個,在中國38個,太平洋戰場23個。

1944年底:99個師團,其中朝鮮2個,日本國內18個,在中國38個,太平洋戰場37個。

1945年8月:164個師團(日本資料為169個),其中朝鮮9個,日本國內58個,在中國53個,太平洋戰場44個。

由此可以看出,戰爭的前五年總共只擴充了34個師團,後三年卻一下子擴充了106個。

按照常理,戰爭前期底子還很厚,擴充相對容易,後期不容易。1938年徐州會戰後,日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已經暴露的很嚴重,全速擴軍的需求很迫切。所以在1942年以前的58個師團才是日本的真實實力。

那麼,後期為什麼擴軍的速度加快了?

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動員部隊其實有很大的注水情況,為了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日本用的是注水的辦法: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甲種師團,這是日軍戰鬥樓裡最強的師團,轄2個旅團(每旅團轄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重各1個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個師團部、兩個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總共28200人。

乙種師團,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騎兵大隊(個別師團甚至不設騎兵)。轄2個旅團(每旅團轄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1個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個師團部、兩個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總共24400人。乙種師團戰鬥力和甲種師團相比雖有縮水,但還不是很厲害,可以和甲種師團一起承擔會戰任務。

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1個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丙種師團戰鬥力縮水很厲害,戰鬥力不到甲種師團的三分之一。

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總兵力約11000人。由於編制小,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這種程度的縮水,自然編組起來就容易得多。

除了編制壓縮,兵員素質下降嚴重。後期快速擴軍,為了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把兵員年齡一再放寬,出現了大量的少年兵和老年兵。相應的武器裝備縮水的也很厲害。

還必須說明,甲種乙種丙種丁種師團的分列,也只有在中國戰場,也就是中國派遣軍才有。其他日軍如關東軍、南方軍都沒有這樣分法。

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最典型的代表是關東軍。1945年,為了本土防禦作戰,日軍將關東軍14個師團中的13個師團調回了國內,還帶走了三分之一多的物資。被抽調一空的關東軍只好將在東北的25萬日本退伍軍人重新徵集,編成了相當於12個師團70萬人的兵力。這70萬人中,真正能作戰的只有正宗的20萬日本人,其他的都是東北人、朝鮮人和臺灣人組成。為了解決武器問題,關東軍把偽滿軍隊的武器收歸回來,還是不夠人手一槍,只能用新削的竹槍作為裝備。

綜上,日軍通過縮水、減配等方式擴充了164個師團,實際戰鬥力折損厲害,動員能力是在算不上強。

另外,數據也不對,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日本陸軍總計168個師團約540萬人的規模,並且這已經是它垂死時期的峰值。與人口基數相仿的納粹德國相比遠遠不及,德國總共動員了1420萬人參軍,兵力峰值為780萬,步兵師的番號超過了300個,怎麼能說日本人“動員能力很強”?

所謂700萬人的概念是以訛傳訛,因為1945年日本陸海軍加一起也最多667萬人,其中海軍的軍艦雖然沒有幾艘了,但仍然有各類人員130多萬,所以陸軍的實有兵力就500來萬。就這500來萬當中,精壯士兵的比例已然不高,因為日本兵已經掛掉了200多萬,按照戰爭時期的比例,至少還有同等數字的因傷致殘,也就是說,有近500萬人損失掉了。

一般而言,18歲到40歲的適齡男子才是正常的徵兵範圍,只佔人口總數的6—7%,別忘記還有半數人口是女性呢。當時日本的人口(不算殖民地)只有8000萬人,因此現役、預備役加上第一補充兵、第二補充兵有400多萬是比較正常的,而經過連年戰爭,這部分人能活著一半就不錯了,先死的士兵當中肯定也是先入伍的老兵居多。

也就是說,到戰爭末期日本陸軍合格的士兵最多還有200萬人,那麼其它300多萬怎麼來的呢?當然就是擴大徵兵範圍,到1944年已經是從14歲到60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了。一個60歲的老頭和一個14歲的孩子能有多強的戰鬥力?濫竽充數罷了,所以兵員數量雖多,頂用的已經很少了。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蘇雙方傷亡總數相差不是很多,關東軍老兵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而到了1945年蘇軍進攻東北時,對80萬關東軍完全是碾壓,原因就在於關東軍已經是空架子 ,不僅大多數重武器轉運回國,其兵員構成也是老弱病殘外加“開拓團農民”,當然頂不住蘇聯從歐洲戰場調回來的百戰之師。

不光比不上德國,更別提美蘇兩大軍事強國,日本的戰爭動員能力甚至不如英國。而制約其動員能力的主要原因,是軍工生產能力的不足和資源的匱乏,士兵是完全脫產的高消耗群體,裝備、食物、衣帽鞋襪等一切用度,都必須由國家財政支出,到戰爭末期日本政府已經基本破產,通貨膨脹率高達400%。

二戰時日本陸軍最多達到164個師團,700萬人,動員能力算強嗎?

所以日本的擴軍也是一點點來的,因為它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比較有限:1937年開戰時是17個常備師團,年底算上特設師團有24個;1938年擴編到34個,1939年達到43個,1940年擴充到49個,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11月也才有51個師團,可以看出,增長比較緩慢。

1942年58個師團、1943年為70個、1944年為99個,而1945年上半年卻突然膨脹到168個師團,隨便想想,也知道這半年擴充起來的69個師團是什麼貨色:

獨立混成旅團升格、獨立步兵旅團升格、獨立守備隊升格,期間塞進大批老弱士兵,徒有其表而已。這些師團絕大部分都還沒有參加戰鬥,就在本土繳械投降了,你連戰鬥力都評估不出來。

1945年初的湘西會戰,第四方面軍破天荒抓了400多日軍俘虜,王耀武興沖沖去視察,卻發現是一大群嘴上沒毛的日本小屁孩兒,久經沙場的王耀武大失所望,但同時也感嘆:“日本人快完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