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康威视和保千里的转型成败,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海康威视一直是安防(视频监控、门禁报警、楼宇对讲等)领域的老大,不过随着基础建设及城市化速度的放缓,与之密切相关的安防市场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很多安防企业都在寻求转型,其中海康威视的机器人是众多安防企业转型项目中的一个亮点。

从海康威视和保千里的转型成败,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海康仓储移动机器人

2014年海康成立机器视觉事业部,2016年海康机器人正式成立,那几年机器人概念风口正盛,大量的资金和机构都非常热衷机器人产业。但当风口过去、三年后的今天再看,能活下来、能做出成绩的寥寥无几。而海康机器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的非常好。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海康整体营收增速放缓,利润增速更是降至个位数。而与此同时,包含机器人、汽车电子在内的海康创新业务上半年营收为5.89亿,同比增长54.84%,增速表现突出。

从海康威视和保千里的转型成败,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海康营收及利润趋势

安防企业转型做机器人的其实不止海康一家,比如总部位于深圳的保千里也于2016年开始发力机器人项目。但保千里的机器人项目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因强行赊销模式严重影响了保千里的现金流,成为压垮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曾经市值300多亿的保千里于2017年末爆出严重的财务问题,2018年初股票开始暴跌,目前已经暂停上市。

笔者暂且不论海康威视和保千里在管理、财务、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仅就两者推出的机器人本身进行分析,探究机器人行业应该如何发展。

海康机器人推出的主要是针对仓储物流的移动机器人、货箱机器人、叉车机器人以及相配套的机器人自动换电站和识别读码系统等。

从海康威视和保千里的转型成败,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海康的仓储物流机器人

而保千里则联合旗瀚科技,先后推出了小宝、大宝等服务机器人,这两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家庭陪伴和商业服务(实体店)。

从海康威视和保千里的转型成败,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保千里联合旗瀚推出的“大宝”机器人

不难看出,海康和保千里对机器人的研发和市场思路是完全不同的,两者孰优孰劣,结果可以一目了然:

海康机器人针对的是“刚需”,是利用机器人耐重体力劳动、可编程、可长期工作等特点,搭配信息识别系统,形成一整套完整方案,可以替代人类在仓储方面繁杂、重复的劳动。这样的机器人系统面对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功能相对单一,但成本相对低廉、维护相对简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固定及意外成本,是有很多制造企业、电商物流平台愿意买单的。

而保千里机器人面对的则并非“刚需”,面向家庭、商业的服务机器人需要应对的场景十分复杂,不仅要有行动、识别、避障等基础功能,还需要人脸识别、语音问答、娱乐互动等附加功能。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各种繁杂的零件和设备被强行塞入机器人,这导致机器人不仅整体兼容性差、质量问题频出,还导致机器本身成本高昂,加上维护修理困难,普通家庭和实体店几乎无人可以承受。

从海康威视和保千里的转型成败,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大多数家庭和实体店不具备机器人维修条件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海康机器人之所以胜过保千里机器人,是因为前者能够更好地利用机器人的长处,而不是利用短处。

当今的机器人技术还处在婴儿时期,想要在很多地方挑战人类还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但机器人在单一环境、简单工作流程方面,其效率则是人类无法匹敌的。

相信随着AI、材料、工程等学科的发展,机器人能够挑战的环境和应对的需求会越来越复杂,但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机器人的长处,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机器人行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