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不昧自我


解放战争之初,国军在东北先是以熊式辉为行营主任,以杜聿明为保安司令长官,实际上是军政分开,熊式辉名义上统管,但实际上主要管行政,杜聿明管打仗。国军统帅部对杜聿明在东北不满意,于是干脆换了陈诚。当时陈诚当参谋总长,白崇禧当国防部长,两个人争权夺利,互相掣肘,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陈诚在山东战场又瞎指挥,连战皆败,于是跑去东北接了杜聿明的盘,夸口说要半年结束东北战事,结果又是一败再败,也站不住脚。于是到了1948年初,以旧病复发需要出国医治为名,坚决请辞,甚至不惜让他老婆去卫立煌家里去苦苦哀求,让卫立煌赶紧去东北接盘。

卫立煌本来离开一线已经有几年了,算是被打入了冷宫,没想到这时候却突然火起来了,国军高层接连派人找卫立煌去游说,要他去东北接盘。卫立煌考虑再三,最终同意去东北接盘。但这时候他和国军统帅部对东北前景的看法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他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从统帅部的角度看,东北此时已经成了一块鸡肋,因此已经有意放弃了,要把部队收缩到关内来,让卫立煌去,就是想让他来背这个锅。可卫立煌却偏偏不肯背锅,反而到处讲,东北形势并没有完全崩溃,还有机会反转。

这样,卫立煌还没到东北,就和国军统帅部有了比较大的分歧,而且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分歧,他这个活儿就不好干了。原本他在抗战期间和八路军来往密切,国军高层对他就已经十分不满,此时他又不肯配合和执行国军统帅部的战略意图,自然引起很大的怀疑。于是,他刚到东北,才接下东北这个烂摊子,权力还没集中起来,才在把他的老部下往一起笼络,国军统帅部就开始给他挖坑,通过人事和机构调整,来分他的权了,以免他在东北坐大,尾大不掉。尤其是蒋发现卫立煌和他有了意见分歧之后,更加加意防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身为君主,用人最基本的原则。既然用了,就要充分相信,充分赋权,才能让他放手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国军却刚好相反,既用又疑,且用且疑。就因为国军统帅部对卫立煌这个人选很快就感到不满意,却不愿意马上撕破脸,所以就开始采用各种方式牵制卫立煌,把他架空。首先是准备将在沈阳的三十万部队组建为两个兵团,但是其中主要的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基本上都编入廖耀湘的兵团。这就导致廖耀湘和卫立煌之间很快就发生了矛盾。不过,在是否放弃东北的问题上,廖耀湘与卫立煌反而态度更接近,站到了一条战线上。

然后是在救援被包围的长春的十万国军的问题上,蒋坚持要求沈阳出兵接应长春守军突围,但卫立煌和廖耀湘都认为,解放军是在围点打援,只要廖耀湘兵团敢出沈阳东进,就会被解放军包围歼灭。所以,廖耀湘和卫立煌都反对救援长春,而要求长春守军独立突围。在长春的郑洞国更加感到突围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一直要求沈阳不断空投物资,要突围就必须要沈阳出兵接应,否则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在决定投降之前,郑洞国在是否救援长春的问题上,则更强相遇蒋的立场。

更加作死的当然是把范汉杰调到东北来,让他在锦州另搞一摊。范汉杰到了东北,不仅将锦州的国军重新整编为第六兵团,基本上脱离了卫立煌的指挥,后面又在物资分配问题上和卫立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范汉杰提出要辞职。最后不得已,只好叠床架屋的另外在锦州设置了一个兵站分监部,但供应东北的物资还是那些物资,大多数物资已经集中在沈阳。范汉杰控制着锦州的部队不听卫立煌指挥,卫立煌就控制着沈阳的物资,不给锦州调拨。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导致锦州部队的炮弹严重不足,解放军包围才过了四五天,炮弹就已经消耗完了,无法继续坚持作战。

等到救援锦州的时候,蒋不仅和卫立煌闹得更僵,而且和廖耀湘也闹得很僵,甚至质问廖耀湘,你是黄埔学生,为什么也不肯听我的?这话的言下之意当然是,卫立煌不是黄埔学生,不听我的也就算了,你是黄埔学生,当然应该听我的话。而且又是动之以情,又是晓之以理,试图推动廖耀湘兵团全力西进,救援锦州。但这时候又搞得乱七八糟,先是让卫立煌指挥沈阳国军救援,卫立煌都派了陈铁等人到锦州设立了一个指挥所,接着将又在辽西设了一个指挥所,放在葫芦岛,让杜聿明兼任指挥所主任,但实际上各个部队的行动,都完全需要蒋本人来往奔波去调度。

可以说,国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全盘失败,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事权不一,既用了卫立煌,又不信任他,于是在他之下又叠床架屋的设置了许多机构,结果这些机构之间都相互掣肘,完全无法统一指挥调度。名义上卫立煌是东北国军最高统帅,实际上他完全是个光杆司令,没有一个部队肯听他的,无论廖耀湘还是范汉杰、郑洞国,都是只听国军统帅部的命令,不理会卫立煌。廖耀湘是在需要对抗蒋的命令的时候,才主动拉上卫立煌,向他请示。这也是在胡家窝棚之战中廖耀湘兵团指挥所被打掉之后,四十九军与沈阳剿总联系上之后,卫立煌直接命令郑庭笈率部队返回沈阳的原因。

既然如此,为什么蒋不在一开始就在东北找一个更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图和命令的人来全盘负责呢?其实也还是私心作祟。因为蒋的意图是要放弃整个东北,只要把部队能撤出来就行了。但放弃东北这个政治责任很大,一旦放弃,就会成为张公子第二,所以蒋自己不肯承担,也不希望自己的亲信去承担,于是要找个人来背这个黑锅。本来他找卫立煌,目的就是在这里。没想到卫立煌却不肯背这个锅,要另搞一套。从卫立煌后来的表现看,实际上他就是希望控制住东北的国军,来和解放军讨价还价,只不过没有能够实现,而傅作义实现了而已。这其实是当时国军高级将领中不少人的想法,杜聿明在被包围之后,就有过类似的想法。


萧武


小学五年级那年 一次犯错误 老妈打我,后来邻居过来帮忙说情 导致我没有被打的很惨, 所以我觉得这次战争没有损失太大 是由我的好邻居决定的。


大牌珠宝加工带货商


历史上真有一场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吗?

我所知道的就有两场的指挥官是无可替代的,胜负的天平就是因为指挥官的存在而改变。

这两场就是在军事史上占有辉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战役》,而这两场战役的指挥官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一个战略军事家毛泽东主席,一个是军事战略家粟裕大将。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军事杰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一次伟大尝试。当其他人还在迷恋游击战的飘忽不定时,毛主席已经开始思考更高级的战术。特别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总指挥是朱德总司令,而最高决定权是政委周恩来。战役规划和指挥都是由朱德总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泽东只是协助政委周恩来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总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环境的优势,在大山大沟里与敌人玩起了迷藏,也调动了敌人,战果也不错,但是由于敌人太多(十数倍于红军),难以突出重围。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后,在朱德的提议下成立前敌司令部,任命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军队指挥的位置上。之后又成立了毛周王的军事三人组,巩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挥位置之后,运动他诗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运动战运动到了极致,突破乌江天险跳出包围圈。粉碎了蒋的美梦。

纵横数千里,往返如丝网,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图太复杂,只有毛主席这样天才的指挥家才能谋划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简图代替了。所以这场战役,毛泽东主席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确立了毛主席的军队指挥权地位,四渡赤水才赢得了胜利,避免了石达开的悲剧。

孟良崮战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运动战的巅峰之作,那么孟良崮战役则是粟裕大将运动战+歼灭战+狙击战的杰作。

  • 运动开局

由于国民党在华东战场吃了大亏,采取了步步推进、稳扎稳打、一被打就缩头的龟壳战法,无奈千里耍“龙灯”,大打运动战,华东野战军虽然小有斩获,但敌人实力占优,形势越来越危险。

  • 精密布局

华东野战军的耍龙灯,看似随意,没有章法,其实都是在粟裕大将的精心谋划,暗里布局下进行的,比如王必成6纵悄悄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纵队对进,分兵,但始终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纵队则游走在外围敌人的边缘。

  • 雷霆急战

由于受到耍龙灯的迷惑,汤恩伯改变了战法,从龟壳战法变成南北对进,中央突破,让骄傲的张灵甫和整编74师稍微凸出来了一点点。对于这一点点战机,粟裕大将作了准确无误的预判:

1.七十四师狂妄骄横,傲视一切,与其他蒋军矛盾甚多,其他敌军不会奋力援救; 2.孟良崮山区交通和地形不利于重装备行动,敌人由强变弱;
3.我军历来先打弱敌,这次先打位于中间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张灵甫的整编74师。

第二条真是把敌人内部矛盾都已经考虑上了。当把战役决定上报中央时,连毛主席都没有想到粟裕大将竟然敢吃掉张灵甫的74师。

最后中央回电大意:是否打张灵甫由你们自己决定。我们不做遥控。

从战场规划、分析、到下定决心、要完成如此缜密的部署,非智谋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几乎无人(蒋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决心,非勇略过人、敢于冒巨大之险不可。观当时将列,非粟将莫能当之。

三天急战过程中,粟裕大将始终泰山崩于顶,而决心不动摇。并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了以往惯用的白天休息、夜间进攻的战法。白天继续猛攻(关键决定,只要再让74师坚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华东野战军)。

  • 闪电收官

一场大雨对74师来说,似乎晚了半天,仿佛又是为送别这只曾经的铁血部队。而人民军队已经如大鹏展翅一样,消失在了敌人的包围圈中。

《四渡赤水》是战略转移阶段决定性的一场战役,离开时毛主席无法胜利。《孟良崮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天王山之战,哪方胜利,哪方就拥有了主动权,除了粟裕(可能徐帅也可),几无人能打胜。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孟良崮战役,国军战败的责任该谁负责?只能是张灵甫一个人。

如果没有张灵甫的孤军冒进,华野在这次战役中很难找到胜利的机会。

孟良崮战役前,华东野战军先后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三场大胜,分别歼灭敌人2.1万,5.3万人、5.6万人。国民党军队各部纷纷认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千万不要和友军脱离,否则就会被成建制歼灭。

但,张灵甫不信这个邪,他硬要捋一捋这个老虎胡子!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期间犯了哪些错?让我一个一个数给你看。

1,孤军冒进。

张灵甫74师、黄百韬25师和李天霞83师携手并进,从临沂开往蒙城,扫荡山东的沂蒙山根据地,这里本来是山区,不适合重型机械化武器展开,张灵甫之前就曾向蒋介石建议,调回南京,但没有被允许。于是,张灵甫对胡琏说,让我们重装集团上山区,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可是,到了沂蒙山区,张灵甫却忽然脱离友军掩护,一头扎进了地势险要的山区深处。急着去投胎吗?李天霞心里骂道。可是李天霞虽然是张灵甫的上司,却不敢当面批评他,因为张灵甫是校长面前的红人。李天霞委婉地对张灵甫说:“推进太快,容易被敌人包围。”张灵甫说:“小日本都不怕,害怕几个土八路,敢来的就别回去!”

李天霞以为自己一句忠告能让张灵甫念着他的好。没想到,张灵甫在校长那告状了,李天霞转眼就得到了一个“撤职察看,以观后效”的处分。张灵甫还很机灵地脱离李天霞第一纵队序列,加入了黄百韬第四纵队序列。

黄百韬也想劝来着,但没敢张这个口。

此时的顾祝同,看到张灵甫一头扎进了华野占领区,开脑洞产生了神奇的想法“张灵甫推进这么积极,是不是想阵前投敌?”顾祝同是陆军总司令,是华东站场的总指挥官,赶快命令黄百韬和李天霞等部注意防范张灵甫。顾祝同的这个命令,配合张灵甫的孤军冒进,给华野留下了很好的穿插包围的战机。

2,不留后路。

凡是留条线,日后好见面。张灵甫在官场上,是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啊。

张灵甫在国军中,属于那种功劳小、能力低却脾气大没人敢惹的类型。抗日铁军的成名之战上高战役中,罗卓英、王耀武和李天霞三人分别被褒奖,罗卓英和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得到四等云辉勋章,作为副师长的张灵甫,啥也没有。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74军伤亡过半,因廖龄奇请假回乡探亲,被当做替罪羊杀了,副师长张灵甫却成功扶正成了师长。抗战胜利后,薛岳、王耀武等人为廖龄奇平反上下奔走,而风头正盛的74师师长张灵甫,却没有为这个老上司说一句话,估计早就盼他死呢。

以74军为主体的湘西会战爆发时,时任74军副军长的张灵甫,却在重庆为自己扶正当军长上下奔走呢。

张灵甫当上74师师长后飞扬跋扈,以至于汤恩伯致电蒋介石要兵时,只要了83、76、85、65和25等5个师,压根没提张灵甫。后来张灵甫告了李天霞黑状,要求归黄百韬指挥,汤恩伯自然准了。黄百韬推脱说,我是日械部队,怎么指挥美械军?汤恩伯说,你指挥我负责,黄百韬才勉强答应。

可是当黄百韬劝说张灵甫不要大张旗鼓进军坦埠时,张灵甫说我才不怕八路知道,打的就是他们!

当上74师师长后,张灵甫第一时间就免掉了余程万副师长的职务。余程万是常德会战的首席功臣,当初张灵甫带着58师不救援57师,这账没算好,余程万直接就一撸到底一无所有了。

还有57旅陈嘘云,也是被逼的一度离职,要不是王耀武支持,早走了。不过也幸好陈嘘云离开了,否者也在孟良崮上被一勺烩了。

3,固守死地。

张灵甫在孟良崮附近被围困前,徐州方面的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有固定计划。没想到74师坚决要求主动要求先攻占坦埠,然后进攻沂水,以至于顾祝同怀疑张灵甫分兵坦埠是要阵前投敌。最终,张灵甫的冒进计划得到了陈诚和蒋介石的支持,得以实施。

张灵甫当时为何要冒进,其实根本来说是因为他的贪功。蒋介石和陈诚都认为可以三个月之内解决山东问题,张灵甫自然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立个头功,尤其是听说李天霞在王耀武等人的保举下即将出任整编74军军长,成他顶头上司的情况下,这种贪功心理就更加加重了。

当张灵甫被围困在孟良崮上时,我们却发现,张灵甫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后方基地垛庄,还把山脚下的平原也放弃了,最后躲在孟良崮上据险死守。张灵甫的确第一时间引出了华野的主力,华野一下子9个纵队出现在国军面前,可是张灵甫设计的“中间开花”真的能成功吗?

绝不可能!

对于大多数友军来说,74师上孟良崮是一个意外事件,配合行动的只有25师和83师,其他军队要往这里赶根本不可能。

对于74师本身来说,想要中间开花,必须有花才行,74师驮着重装备上山,等于抬着棺材上路,重炮在山上根本没法瞄准山下的敌人,马克沁机枪的水源都没有。抬着棺材上山,注定了不可能中间开花。

如果74师被围困后还保持相对的机动性,左冲右突,不断集中兵力攻击解放军一部,促使解放军不能形成严密的合围,中间开花真的有可能实现。

但,张灵甫没有这个担当,张灵甫上了山,只做一件事,拍电报给老蒋骂友军不支援。

战后保密局总结的《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中,直接提出了74师困守孟良崮,全赖友军来援不做积极突围。

74师并非没有明白人,当蔡仁杰等人建议张灵甫下山突围时,张灵甫反问“我们那么多重装备,丢在山上资敌,这个责任你能承担?”

事后,蒋介石自己总结孟良崮教训,他评价张灵甫“缺乏战术修养,阳奉阴违”。

“缺乏战术修养”说的是,“如果(张灵甫)能选择合适地形,配置兵力,形成严密火网,敌人绝不会一天之内解决我们”

“阳奉阴违”说的则是,张灵甫曾在淮阴俘虏了3000人,蒋介石要求送后方,张灵甫没有照办,以至于俘虏兵在孟良崮鼓噪,导致军心混乱。

张灵甫在国军的鲁中作战计划中,不仅打乱了计划,还导致了国军五大主力第一名的74军惨遭全歼,毫不过分地说,张灵甫以一己之力,毁掉了国军的山东战局。

对于人民解放事业来说,张将军功劳不小!


历史知事


孟良崮之战的胜负,是张灵甫个人一意孤行造成的,最终他失败了。当然了同时这个战役,也是因为粟裕以及华野军的及时迎战获得了胜利。

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战役,是历史上强者与强者之间的交锋。也正是孟良崮战役的失败,让张灵甫名声大噪的。

张灵甫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绝对是国民党将领中的佼佼者。冷血,敢打硬仗,每次大战,他都是身临第一战线亲自参加指挥,可以说张灵甫身上,有很多其他将领不具备的特点。

另外,张灵甫还是北大高材生,他算是投笔从戎的。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灵甫的倔强,他的骨子里也透着一股高傲,也许,正是这股高傲,为日后他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的表现,绝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他所在的王耀武部的74军,几乎参与了抗日期间的所有战争。

张灵甫绝对是王耀武74军里最能打的一面旗帜,他对日军作战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一场战役,就是死守张古山,在张古山正是因为张灵甫带领的将士们坚守了五昼夜,然后才得以全歼日军106师团的。

但是,张灵甫的身上,也有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比如说他惨无人道的,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吴海兰。他顽固不化的帮助蒋介石发动内战,而且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张灵甫就是急先锋。


张灵甫因为抗日期间的表现,让蒋介石对他是大加推崇,并且纷纷让他的部下,向张灵甫学习。

抗日时期英勇善战的74军,被蒋介石整编成了74师后,张灵甫就任师长。蒋介石一度把这支军队视为是自己的御林军。

张灵甫的74师拥有身体素质最好的士兵,拥有最先进的美式装备,从冲锋枪到坦克,无一不是精良所在。

蒋介石曾经还放狠话说,只要国民党拥有10个74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可见74师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

正是这支军队,被蒋介石开向了华东战场。华东战场上他们对准的正是陈毅和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因为华东野战军的表现,最为活跃,让蒋介石一度视为是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

张灵甫的使命就是,帮助蒋介石,化解这一病痛。

张灵甫坚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身后有蒋介石的直接支持,这就是他可以高傲的资本。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高傲,断送了他的前程。

在华东战场上,张灵甫还是打了一些胜仗的,但是,最主要的一场战役,他没有打胜。没有胜利的话,等待的就是死亡。

大家都知道张灵甫是命丧于孟良崮的,而且他进军孟良崮的时候,算是孤军深入。

他正是想利用自己做诱饵,把华东野战军给诱到孟良崮,然后给国民党军队制造全歼华东野战军的机会。

当张灵甫把自己被围孟良崮的事情,告诉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除了有点忧虑之外,就是大喜。

蒋介石忧虑的是,爱将张灵甫被围,随时都有牺牲性命的可能。大喜的是,终于可以调动国民党精锐部队,去支援张灵甫,然后全歼华东野战军了。

蒋介石征集了几十万大军,向孟良崮进发,当时,距离张灵甫最近的是李仙霞军队和黄百韬军团。

可惜的是,无论是李仙霞还是黄百韬,他们都属于是杂牌军,根本不是蒋介石扶持的重点。所以,对于张灵甫的被围,他们并没有报以多少同情的心态,而是眼睁睁的看着张灵甫被灭了。

也许他们是想看看这支平日狂傲的军队,是如何起死回生的。你们不是号称精锐部队嘛,那你和华东野战军较量就行了。

所以,他们选择的是坐视不管。

要怪只能怪张灵甫平日里骄纵惯了,根本不把别的部队放在眼里,所以,在他落难的时候,别人见不得他好,只好落井下石。

也就是说张灵甫没等到任何一支军队,来支援自己就战死了。蒋介石这个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的梦想,也就此告破了。

所以,孟良崮张灵甫的失败,就是他一个人造成的。


不才讲史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役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所导致的。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也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领导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战役。

大家都知道,土地革命的时候,本来第一到四次反围剿战争, 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我们都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但是,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时候,李德等人把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给夺了回去,最终,因为李德等人的无能,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关键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让红军的数量有八万人锐减成了三万人。这也就说党和军队再有李德等人领导下去,最终将会走向覆灭的。

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以及命运考虑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开一个会议,讨论一下是十分有必要的。

于是,在这个期间一个伟大的会议开始召开,这个会议就是我们熟知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的支持下,毛泽东被选举出来成为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

也就是说挽救党和军队的命运的权利,落到了毛泽东的身上。

对于国民党来说,为了尽快把工农红军给消灭,他们派出了二十万大军,向毛泽东所带领的工农红军杀来。

此刻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是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对阵毛泽东的三万工农红军,这个力量的对比绝对是悬殊的。

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要想战胜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毛泽东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反动派实施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我们要在保证军队有生力量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就这样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神出鬼没的出现在敌人绝对意想不到的地方,经过四次渡过赤水河,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二十万大军。

这一次战役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四渡赤水之战。

四渡赤水之战,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役,而且还是毛泽东一生指挥的最得意的战役。

关键是这一次战役,在关键的时候,挽救了党和国家的命运,为巩固和扩大红军的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说毛泽东领导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因为毛泽东的指挥而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史学达人


两军交战实力不对等而靠某个人的计谋取胜的例子还是挺多的,下面我就说几个吧。

一、许攸,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说是曹操这辈子打的最重要的一场仗也不为过,此战直接决定了谁是北方的霸主。

官渡之战爆发时,两军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了,袁绍拥有五倍于曹操的军队,可以说曹操获胜的希望极其渺茫。除了交战初期曹操有所收获之外,之后凡是曹军主动出击都被袁军打退。曹操无奈只能退回营垒顽强坚守,兵少粮缺,后院也是频频失火,搞得曹操焦头烂额。

就在曹操萌生退意和荀彧商量退军事情的时候,袁绍阵营的许攸前来投奔。为曹操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献计曹操以奇兵袭击乌巢,捣毁了袁军的粮草车辆马匹。军心大乱的袁军一触即溃,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将袁绍的多年积蓄一战打穿了底。

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毫无疑问是许攸,这也是为什么许攸如此居功自傲。因为他知道他的计策对于曹操来说有多重要,曹操能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有他一半的功劳。许攸这样的心理也导致了他最终自取灭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攸确实改变了曹操极度劣势的局面,帮助曹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二、亨利五世,阿金库尔战役

这是一场英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亨利五世带领了不到一万的兵力,面对法国四倍于其的贵族精锐部队。

法国陆军元帅布锡考特在战前认为英军简直是在自取灭亡,因为英军几乎全军都装备长弓箭。法军一度叫嚣只要抓到俘虏就剁去他的两根手指,叫他永远无法射箭。但是亨利五世巧妙地运用自己军队数量少的特点,布置了好几个箭阵,以灵活,攻击距离长的优势远程射杀法军。法军冲到近前的时候,就使用砍刀和手斧这种轻型武器。反观法军沉重的盔甲和武器,使他们每走一步都会陷入泥里。

亨利五世对于阵型和作战地点的安排可以说天衣无缝,对后世战争贡献出了依靠火力范围控杀对手密集阵型的战术。战争打完英军仅仅损失了百十口人,而法军死的死,伤的伤,被俘虏的被俘虏几乎全军覆没。英国的弓箭手在战后比出“耶”的剪刀手势,以此来嘲讽法军战前想要剁他们手指头的大话,这也是为什么剪刀手成为了胜利的手势。

在这次战役中,几乎毫无胜算的英军,在亨利五世的领导下玩弄对手于股掌之间。法军愚蠢的行为让他们尝到了死亡的苦头,不得不说单看领导军队的才能亨利五世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领导者。

三、陆逊,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绝命一波,处于防守方的吴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急得孙权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求和不成只能向曹操称臣以此来与刘备进行决战,刘备兵势强大,锐气正盛,所向披靡。陆逊在接手全军指挥权之后,即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耐心地说服了诸将偃旗息鼓,避开刘备军队的锋芒,主动放弃大部分领土,撤军到夷道。开始和刘备军队的长期对峙,先把蜀军的锐气磨没了,后开始组织反攻。巧妙地利用天气炎热干燥的优势,进行火攻,以最小的损失击退了刘备大军。四面围剿,导致刘备元气大伤,几乎把家底耗空。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如果不消磨蜀军军势贸然接战可败。如果不是用火攻两军强行交战也可败,陆逊做了两个非常聪明的关键决定,使吴军能够将自己失败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可以说没有陆逊吴国就算不会亡国,也会元气大伤。

四、一颗铁钉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讲的就是一颗铁钉的故事:

“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骑兵;损了一位骑兵,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掉一场战役;输掉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这个典故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真实的案例在里面,公元1485年,当时的英国国王,发动战争,到波斯沃斯征讨里奇蒙德伯爵,以稳固自己的王位。

而英国国王的御用马夫叫杰克,他负责打理国王的战马,但是由于他性格毛躁。在铁匠明确告诉他,贴片不够,马钉不够的情况下,不愿意等待,硬是带着少了一颗马钉的战马上了战场。

结果可想而知,战马一只脚上马掌掉了,跌倒,国王被擒,战争结束……

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欢迎大家补充!


杨角风发作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带领大军进攻鲁东北,也就是山东莱芜这一带,在这里取得的所有胜利,都是粟裕一个人的决定导致的。

所以说一个伟大的将领, 可以决定着整场战役的胜利。

当时国民党镇守山东的封疆大吏,王耀武派了李仙洲前去应对。

本来王耀武派李仙洲是想来走走过程,打打游击,最终给蒋介石一个交代的。可是,没成想这一次他们在莱芜一代,竟然是有来无回。

在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神出鬼没出现在鲁西北的时候,王耀武把这个情况及时的告诉了上司陈诚。

陈诚没有理睬,他以为王耀武是被华中野战军给打怕了出现了幻觉。在陈诚看来,此刻华野军应该应该早就撤出了华东地区。

可是,到了华野军真的出现之后,陈诚大惊,不知所措的陈诚,赶紧让王耀武派人去阻击粟裕的华野军。

这个命令一来,王耀武就不干了。

对于王耀武来说,一开始华野军来的时候,我告诉你陈诚,你不信。现在我们根本就没法开战了,有利地形也让人家占领了。你这时候让我出兵,我才不干这种冤大头的事情呢?

陈诚一看王耀武不听自己的话,所以,就给蒋介石写信,让蒋介石给王耀武亲自下调令。

王耀武一看老校长的调令来了,所以,他就派了李仙洲去走走过场。毕竟,老校长蒋介石的命令,他还是不敢不听的。

可是,就在李仙洲前去阻击粟裕华野军的时候,李仙洲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跑到了粟裕早已给他扎好的口袋阵当中。

也就是说李仙洲,已经被华野军给包围了。

意识到危险的李仙洲开始想到了突围,他的士兵在不断的被华野军给消灭掉。同时,李仙洲开始向王耀武求救。

韩练成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火速的派来救援的。

韩练成麾下有两个师部,总共数万人马。当李仙洲得知韩练成已经距离自己不远的时候,他大呼自己终于有救了。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韩练成是中共秘密党员。现在的韩练成,肯定是不可能去救李仙洲去的。

在面对李仙洲请求两军混合突击的时候,韩练成是找各种理由推脱。到了推脱不掉的时候,韩练成索性就直接藏起来了。

这时候韩练成的身份还没有暴露,只不过他不出战不调动自己带来的军队。这样李仙洲也是一样没办法。

尽管李仙洲和韩练成的部队,还是混合在了一起。

但是,李仙洲调不动韩练成带来的部队。毕竟,这些人只听韩练成的,李仙洲没有权利调动他们。粟裕就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全部给包围了。然后国民党大军中令人窒息的一幕出现了。

所有的国民党军队在面对华野军进攻的时候,他们不是拿起武器来对抗,而是讨论往哪里逃?

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他们竟然一致认为只有逃跑才是唯一的出路。

此刻的他们当然逃不了了,因为他们被粟裕的华野军给围住了,最终几万大军开始缴械投降。

不到几个小时,几万人马全部成为了华野军的俘虏。

后来,王耀武知道这件事之后,大骂李仙洲等人无能。五六万人竟然几个小时,就被人家打的缴械投降了。

王耀武还说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说就是五、六万头猪,让华野军去抓,没个三天两天也抓不完呀,五六万个人竟然如此容易就投降了。

你看国民党就是这种战斗力,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所以说莱芜战役的胜利,就是粟裕当机立断在少数兵力的情况下,战胜了国民党军的大部队。


汉史趣闻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鲜为人知的是,遵义会议之前还有一个挽救红军命运的“通道会议”,在湖南的通道县城,红军指挥机关第一次集体否决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方案,改变了原定行军路线,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第二次“湘江惨败”,这段历史后来被改编成为电影《通道转兵》。



在此之前刚刚经历七天七夜的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已从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到不足30000人,虽然抛弃了大批无用的辎重,但伤病员却数量大增,迫切需要休整。同时蒋军、湘军、桂军等敌人正从三面进行追击,其先头部队始终紧咬着我军后卫,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原目标,是前往湘西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在湘鄂西苏区落脚并发展壮大。起初的行进路线,也与之前红六军团前往湘西走过的路基本一致,但问题是,这个战略目标已经毫无秘密可言,蒋介石及其幕僚正以此调动兵力张网以待。



除增兵围剿红二、六军团之外,蒋介石在中央红军北上湘西根据地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驻以重兵“守株待兔”,连同追兵一起,总兵力是红军的十倍不止。也就是说,如果中央红军按原计划继续向湘西进军,将再一次落入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之中,恐有全军覆没之虞。

湘江之战的惨痛损失,已使红军各级指挥员对以李德为首的“最高三人团”产生了信任危机,因此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开会研究红军下一步行动方案时,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受邀参加,根据解密的史料,这应该是周公的提议。会议开始后,李德首先发言,坚持从通道继续向北进军,按长征一开始就确定的路线执行。



毛泽东拍案而起紧接着发言,认为中央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那个方向上敌人的数道封锁线也已经设置完毕,中央红军必须暂时放弃这一念头,毅然掉头西进,杀入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争取在川黔边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也能够让疲惫的红军得到休整。

然而李德固执己见,双方的争吵非常激烈,为了挽救这仅剩的30000红军,毛泽东用快速的语言和精辟的分析,驳得李德哑口无言,后者“怒火中烧愤而退场”。在事实面前,与会其它四个人一致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北上湘西的计划,红军挥师入黔。



这是两年多来,红军高层第一次集体否决所谓“洋顾问”李德的意见,使蒋介石合围红军的阴谋彻底落空,其历史意义非常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后来遵义会议的“预演”。而改变这个进程、挽救中央红军、最终走向胜利的,几乎是毛泽东在历史关头凭借一己之力所完成的。

当时的贵州没有蒋介石中央军的存在,只有军阀王家烈第25军的十二个旅,但黔军士兵大多是战斗力极差的“双枪兵”,在英勇善战的红军面前一触即溃,从而使中央红军迅速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也召开了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还补充了数千名贵州籍新战士。



更为重要的是,西进贵州的作战行动,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预定军事部署,当敌人重新调整队形和方向追上来的时候,几十万人马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山区疲于奔命并且破绽百出,于是才有了毛泽东指挥红军在长征路上最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度度狼gg


王耀武:“校长,宿北和鲁南之战您接连送了两个整编师的美式装备就算了,莱芜之战为何您宁可听信陈小鬼的谗言佞语,也不愿意听取学生的肺腑之言,非要让学生的部下去送大人头?要是没有您的有力“配合”,五万头猪的梗不至于会发生,莱芜这场战争的胜负就是因校长您一人而改变的。所以学生求您啦,别再越级指挥秀操作啦,要不学生一把屎一把尿拉起的部队将会被您一一给败光了。”

蒋介石勃然大怒:“微操的快感确实很诱人,但宿北和鲁南之战老子连续剁了两次手,放手让参谋总长陈诚和徐州绥署主任薛岳全权负责,谁知这哥俩竟然把老子自掏腰包组建的第一快速纵队也送人了。娘希匹,倒是你老子还没甩锅就让你捷足先登了,莱芜你为什么不亲自出马而非让老实巴交、能力有限的李仙洲上阵,五万头猪这锅你不背谁来背?”

王耀武:“校长,这锅您要和参谋总长陈诚各背一半,当初张灵甫和李天霞攻占临沂城时,学生压根不相信陈诚“山东大局指日可定”的鬼话,但正在兴头上的您还是信了。学生认为粟裕其实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目标就是过于突出的李仙洲兵团,因此擅自下令李部后撤。但官大一级压死人,被陈小鬼将了一军,同时还没您骂得体无完肤,您倒是贵人多忘事,结果学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队往火坑里跳,心至今还在滴血呀。”

蒋介石:“娘希匹,瞧你点的良将(李仙洲),优柔寡断、踟蹰不前坐失了突围的良机,莱芜到吐丝口(吐丝口是胶济进入鲁中的咽喉,王耀武早就据为己有了,当时还在牢牢掌握在整编三十六师手中)不过二十七八里地,两个军六万人就是要爬三天时间也爬能出来,结果被陈粟一锅给烩了,李仙洲实不足以担当大任也。如果你能亲自上阵或者派个有能力的将领指挥,鲁南这次战争五万头猪的梗不会发生。”

王耀武:“校长呀,当初学生根本不看好您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宿北和鲁南这两场战争就是由于戴之奇和马励武位置过于突围而被吃掉了,可您就是不长记性,因此学生打心里不情愿出兵趟这趟浑水,但军令难违,送死的事只能让黄埔老大哥去做了,学生坐镇后方指挥并且一路呵护李兵团的补给与侧翼的安全。进驻莱芜前学生担心李部有被围的风险,刚下令其北撤没走几步,在您的强令下李仙洲不得不南进,结果应验了学生的判断后您又突然命令李部北返,八九万大军几天之内来回行军您当闹着玩呢?而李部第73和46军覆没后,学生在没支会您的情况及时止损,保住了博山的第12军两个师,这也算一功吧。”

蒋介石:“娘希匹,三天五万余人,就算赶鸭子也没这么快……好了,看在师生的面子上我俩被扯皮拉,送了五六万人后济南城防已经空虚没时间扯皮了,五万头猪这锅就让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来背吧,我立刻免去其职务另派顾祝同来主持大局。佐民你赶紧会济南坐镇稳住军心和督促济南防务部署,以防陈粟乘虚而入,微操五万头猪实在很乏味,老子决定鲁南会战下一计划亲自你一手培养起来的操刀御林军整编74师,那才会有微操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