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為什麼飽受爭議?郭德綱等人能代表中國相聲的發展趨勢嗎?

桃花島主談球論道


德雲社一直是挑戰既有規則的人,當然到哪兒都不受待見了,因為你搶了人家飯碗嘛,正所謂“砸人飯碗如殺人父母”,如此深仇大恨,誰能輕饒了你?

2005年,郭德綱剛剛崛起的時候,其恢復傳統相聲,將相聲請回小劇場的做法得到了廣大相聲觀眾的用戶,讓大家領略了原滋原味的相聲魅力。聽慣了郭德綱,還有人願意聽電視上或者慰問演出的相聲嗎?這直接導致大量以電視、慰問、走穴等方式為生的相聲演員失去了生活來源,所以郭德綱走每一步都阻力重重,各種明槍暗箭接踵而至,防不勝防。郭德綱能有今天的成功猶如唐僧西天取經一般,都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最終修成正果。


郭德綱現在是功成名就的行業大咖,一代宗師的氣質由內而外,已經沒有多少人敢於挑戰郭德綱的權威了;於是,郭德綱的徒弟們又成為了新的目標。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張雲雷,他直接從相聲圈跳到流量圈發展,圈走了大量飯圈女孩,破壞了飯圈既有的生態平衡,所以張雲雷遭遇的絞殺一點也不比郭德綱的少,甚至於比郭德綱的遭遇更慘一點。

郭德綱當年遭受的壓力都來自於同行,而大部分同行本身並沒有多大的能量,最多是利用其地位煽風點火,帶動媒體來給德雲社施加壓力;只有德雲社真正存在硬傷,才可能給德雲社造成傷害,比如郭德綱代言藏密排油事件和李鶴彪拳打假記者事件,都有錯在先,媒體跟進報道也是常理。


但是現在張雲雷遭遇的不是同行,而是流量圈背後龐大的資本玩家。資本玩家最大的優勢在於有錢,只要是通過錢能解決的問題,他們都無所不用其極。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買熱搜了,但凡有點風吹草動,熱搜立馬就來,把本來屬於雞毛蒜皮的小事炒的全網皆知,最終變成大事,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比如德雲社粉絲之間的內部矛盾問題,本來只是個別現象,但是通過資本玩家一次又一次的熱搜教育,搞的已人盡皆知,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演員之間的關係;郭德綱在綱絲節上都不得不主動闢謠,塑造德雲一家親的正面形象。


由於類似的事情上熱搜次數越來越多,德雲社現在的社會形象下滑的厲害,大眾對德雲社的觀感不佳,長期下去影響的就是德雲社的收入。

大概的邏輯是這樣,德雲社動了別人的奶酪,人家就要反擊,給德雲社製造麻煩,至於我們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面現象而已,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孫破天


郭德綱也好,其徒弟們也罷,從來沒有說過自己代表中國相聲,只是說是一個民間相聲團體,一群民間相聲藝人。之所以被說飽受爭議,主要還是太出名了,同時能力太強,也太受廣大觀眾歡迎了!早知道同行是冤家,德雲社這麼受歡迎,其他相聲同行難免羨慕嫉妒恨!尤其是某些所謂的相聲名家、相聲表演藝術家,一輩子就靠著幾段相聲混,反正有國家出錢養著!人民群眾又不傻,看看德雲社的相聲演員,說學逗唱樣樣精通,小曲兒小調兒、京評梆曲樣樣不落,反觀那些所謂的名家、表演藝術家呢,有幾個能會這麼多傳統藝術的?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況且德雲社每年進行那麼多商演,給國家創造了多少稅收?德雲社做了很多公益,比如郭德綱在時尚芭莎慈善晚宴上,捐了一個車隊的救護車,真是應了郭德綱自己說的那句老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另外,一個張雲雷,讓多少年輕人重新喜歡上傳統藝術?郭德綱為了重新弘揚傳統藝術,成立的麒麟劇社都是賠錢的,就為了讓京劇、評劇這樣的傳統藝術煥發新的活力!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德雲社一直在踐行這句話!把觀眾作為衣食父母,有幾個演員能像德雲社這樣呢?所以,所謂的爭議很大程度上,是某些人羨慕嫉妒恨,是自己本事不濟,只能在陰暗的角落裡,用鍵盤來發洩不滿,做攪屎棍子而已!還是那句話,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心明眼亮,他們知道用腳投票!至於那些羨慕嫉妒恨的人,有這個時間,還是去練練相聲基本功吧!


老崔22303781


所謂“飽受爭議”此話偏面,木秀於林風必吹之,幹工作的人總是有毛病,不幹事的人永遠沒事。現在相聲界德雲社一枝獨秀,在開放改革的大潮中,成績斐然,社會效益和

經濟效益雙豐收,為賑災,助學,扶貧也做出了一些貢獻,有目共睹,當然也有不盡人意之處,或多或少的缺點和錯誤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一個在普通不過的民營相聲社團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飢一頓飽一頓的在坎坷的道路上創造出今天相聲界的輝煌,可以不誇張的說是相聲盛世之一,達到了普及並關注的地步。也凸顯了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現實。不可否認社會輿論導向很重要,全國各地相聲文藝社團,包括曲協的相聲文藝團隊確實很多,在關注度上唯獨對德雲社“關愛”有佳,在頭條中天天都可以看到德雲社“新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屬正常,但還是要公開,公平,公正地來給予評判,揚長避短並非避重就輕,實事求是並非脫離現實,幹工作不可能不出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爭議規爭議,好的方面還是要鼓勵的,還是要同行相互之間學習的,並不是兩張皮,各幹各的。做為輿論導向的人一定要出於公心,以和為貴,對於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拿出更好的產品奉獻給廣大觀眾也無可厚非。“飽受爭議”也不是一棒子打死,也非排擠壓制其出局,那也不現實。無論一個什麼樣的文藝社團只要是能做到接地氣,揚正氣,親民意,順潮流,愛傳統,重傳承,苦練功,展高技,獻愛心,做奉獻,與時俱進,與時代同行就是一支好的文藝團隊。至於是否能代表中國相聲發展的趨勢的問題,還是需要廣大觀眾來評判,相信觀眾是最好的評判員。


孫齊信


老百姓喜歡接地氣的玩意兒,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玩意兒,願意花幾百上千的大洋來放鬆一下,開心一下,煩惱事兒可以暫時放到一邊!對於那些侷限於教育人的、歌功頌德的、飄在雲彩眼裡的玩意兒越來越覺得不是什麼玩意兒,就慢慢的不樂意聽了。送票都覺得沒有時間去浪費。。一首歌一隻相聲段子就吃了一輩子,不思進取,沒有基本功,但是吃慣了皇糧,又怕地位不保,屁股臉上也掛不住。這就急眼了啊。緊箍咒、小鞋小報告開始了!!其實就是個這!!!!很單純的事情!!


啞巴烏鴉


中國的傳統相聲本來就是一種街頭技藝,貼近底層民眾,本來就屬於市井性的一種娛樂節目,在清末民國時期都是在街頭表演。後來由於時代發展,馬三立、侯寶林兩位大師對相聲進行改良去除相聲中粗俗的語言文字,除了娛樂大眾還賦予了它批判社會不良風氣的意義。但再後來這種形式的作品越來越少,而且小品無論在表現形式、舞臺效果 還是思想傳達上都更能吸引官眾,所以相聲漸漸被小品取代,2000年後我們很少看到新的相聲作品,連春晚舞臺也沒有了相聲類節目,當時社會上都在討論我們的相聲是不是將會消失。但05年左右 我應該說忽然間郭德綱進入了大眾視野 ,電視上個不高的郭德綱和燙著頭的于謙驚豔的所有觀眾,我到現在還記得老郭的一個梗:于謙的二大爺是個神偷,一根方便麵能翹開一個鎖,一包方便麵能開一個小區。當時真的覺得相聲比小品有意思,所以經歷過相聲低谷期的人都會明白“郭德綱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中國相聲”一點不為過。有人說老郭的相聲不是主流相聲,我想問主流相聲在哪?觀眾多的不應該是主流嗎?現在全中國哪家說相聲的觀眾比德雲社多?至於高雅粗俗我都不想說,我還沒看過高雅的相聲,就連前面兩位大師的作品用高雅形容恐怕也不合適。至於第二個問題德雲社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力應該是全國最強的了。但他還是不能代表中國相聲,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說相聲的,因為沒有哪個大師能代表一門藝術。


王大鋸


德雲社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歡,卻不受主流相聲的待見,說到底還是“錢”在作怪。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相聲大師侯寶林的改良,流行於瓦肆之間的相聲終於能登上大雅之堂,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終於有了正式的身份。隨後相聲藝術蓬勃發展,馬季、侯耀文繼承和發揚傳統相聲的優勢,成為人們所喜歡的相聲演員。相聲一度成為春節聯歡晚會人們最期待的節目。





後來,小品崛起。相聲由於缺乏創新,再也不能讓老百姓樂起來了。在相聲幾乎被人們所淡忘之時,郭德綱橫空出世。他基本功紮實,反應機智靈敏,吃過苦、見過各種世面,不再板著面孔說教,而是以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為出發點,創作出別開生面的新相聲。郭德綱的相聲一下子被老百姓們所接受和喜歡,德雲社也隨之迅速走紅。


其他的相聲藝術者看到德雲社的這種模式有利可圖,也紛紛成立“某某社”“某某鋪”,但還是以德雲社實力最強。隨著德雲社規模壯大,影響力也越來越驚人,動了一些原本不思進取的相聲人的奶酪。他們打出遵循傳統的旗號,把相聲硬生生分為“雅”“俗”兩種,試圖打壓德雲社。由於這些人在曲藝界頗有影響力,所以德雲社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響。

我們知道,任何新事物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德雲社在發展的路上肯定也會遭受到一些磕磕絆絆。但我並不認為德雲社的相聲“低俗”,反而我在郭德綱、岳雲鵬、張雲雷等人身上看到了相聲真正的“說學逗唱”。郭德綱是個實在人,他說只要把觀眾逗樂了,這相聲就成功了。我覺得至少郭德綱等人現在真正代表了中國相聲的最高成就,目前還沒看到有人能超過他。

以上純屬一家之言,個人的淺薄見解而已。如有不同意見也歡迎底下留言指教,謝謝!


菸斗的傳說


主要是郭德綱沒有靠山,背景不厲害,如果換成權二代或官二代,看什麼樣的鳥人還敢掋毀郭德綱,絕對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公開罵人了,那得上趕子求郭德綱,來我這巴,拜我為師吧,評論也是一片華麗的讚美,吹捧,視郭德綱為祖宗級別,有嫉妒的,有生氣的,也只能在陰山背後,說幾句話風涼話,郭德綱是靠自己真能耐,掙錢,吃飯,生活,所以我個人認為郭德綱所說的一些現象是真事,實話,觸到了某些人的痛點了,暴在陽光之下了,所以這些人才擠挩郭德綱,所以這些人永遠,永遠沒有出息,更別提人品了,更沒有,只是披了一張人皮而已,可悲,可憐,可嘆,可恨,此生一世臭不可聞!


雨臣淇林


爭什麼呢?爭的是相聲該不該俗,

那麼問題來了,俗是應該俗,應該通俗易懂,也就是大家都喜歡的“雅俗共賞”的俗,注意,是“通俗”,許多鋼絲都拿“雅俗共賞”來為某三俗演藝團體洗地,這是鋼絲的理解錯誤?還是文化太低沒能讀懂“雅俗共賞”的含意?或者是另有目的?某相聲藝人曾說過一句話,當然這句話是非常正能量的一句話:江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非常高大上的正能量的一句話,可是說這話的人做到了嗎?很明顯,沒有!因為能說這些話的人應該是個陽光向上的而不是傳播低俗、庸俗、媚俗思想的人,能說這話的人是作不出在已故之人的葬禮之送大紅喜字的事的,能說這話的人更不可能做出組織粉絲(水軍)攻擊辱罵同行前輩的事的;還有一句話他是這樣說的:相聲,說到最後拼的是文化,這句話也沒問題,沒毛病,可毛病出在哪兒?問題出在說這句話的人的思想上了,難道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他這是貶低中華文化呢還是惡意炒作?

中國十幾億人口,非得要每個人都要去喜歡去接受這些三俗聲音?只能接受不能批評更不能反對?反對三俗藝人的三俗作品就是打壓?就是排擠,就是爭議嗎?


綠來如戲


德雲社飽受爭議,根源在郭德綱!因為郭德綱是德雲社的老闆,班主,總教頭,總指揮!然而郭德綱一直以來就飽受爭議,所以郭德綱旗下的德雲社必然也會飽受爭議!其實郭德綱一路走來風風雨雨,曲折艱難,坎坷磨難,爭議不斷,到處樹敵,四面楚歌,草木皆兵,勇往直前!但由於兒時教育缺失,成長之路彎彎曲曲,偷雞摸狗,欺詐公款,欺師滅祖,誹謗誣陷,背後捅刀,法院明鑑!然而出道後由於人性及格性使然,自律又嚴重缺乏,發展之路幾經磨難,聽不得不同聲音,容不下不同意見,善意的提醒和忠心的勸告都是不共戴天!一切雜音皆為羨慕嫉妒恨!年輕氣盛,罵人祖宗,打罵記者,民族英雄,歌功頌德,樹碑立傳,戲虐逝者,辱罵同行,順我者友,逆我者敵!這種作派和行事者想不飽受爭議都難!

至於郭德綱等人能否代表中國相聲發展趨勢?根據現狀是絕對不能代表!他們只能代表德雲社的綱式(三俗老相聲)相聲發展趨勢!因為他們不管是國內巡演還是國外商演巡演,打的都是德雲社的旗號,到哪"德雲社"三個大字都十分醒目出現的演出現場及海報廣告上!與國字號毫無關係,只有中國國家隊才有資格代表中國相聲及發展趨勢!


公儀閱


說起德雲社,它是目前中國比較著名的大型專業相聲社團之一,全稱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之前叫做北京相聲大會,於2003年更名為德雲社。



德雲社的宗旨是:讓相聲迴歸劇場,做真正的相聲。



2011年7月3日起,德雲社在北展劇場開闢新形式,用犯扯的方言以及話劇和相聲混搭方式,為觀眾演繹從清朝、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各種風格流派的相聲。



其實德雲社相聲有三大特點:

一是有點接地氣,就是老百姓身邊的事說活了,老百姓也喜歡聽;

二是有點間接性的汙,這也是德雲社飽受爭議的地方和主要原因,也就是把老百姓的街頭巷尾的隨口語言、方言和口頭禪等略為加工,說起來就通俗好笑好聽,同時也感覺得有些地方間接性的汙,任何實體的產生都會有人說好說壞,對於德雲社的爭議還是讓時間或者交給後人來評說吧。

三是文化運營好和商業化運作比較成功,節目豐富又通俗,文化氛圍很好,也把很多相聲演員包裝得很成功,受到老百姓的喜愛。



至於德雲社對相聲界的作用和意義主要是郭德綱、于謙等著名相聲演員為代表的德雲社,把傳統藝術搬上舞臺,增強了相聲界節目的聲望,也秉承了傳統相聲藝術,得到了長遠發展,並務實了相聲藝術的基礎和發展機遇,使德雲社得到快速發展,使現代相聲行業走進百姓家,成了老百姓的茶餘飯後的趣事,對中國的相聲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是有益於相聲界的發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