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令百万之师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史学达人


号令百万之师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说到擅长指挥百万雄师作战的将军,有人说“战神”白起,有人说“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有人说“神机妙算”诸葛亮,还有人推崇“巴顿”“隆美尔”“古德里安”“麦克阿瑟”等二战名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真正指挥过超过百万之众的将军聊聊无几,更别说擅长指挥百万之师的了。古代号称百万都是虚张声势,以三国三大战役为例,官渡之战:演义里面是曹操军7万,袁绍70万。实际历史上曹操2万,袁绍11万。赤壁之战:演义里面曹操83万,孙刘联军5万。历史上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夷陵之战:演义里面刘备70万,陆逊10万,历史上刘备5万人,陆逊1万人,为将者故意将双方的兵力放大了,来达到吓人的目的,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人。笔者细数了一下,近代以来指挥百万雄师并常胜将军的只有三位,其中两位是中国人。

第三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朝鲜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与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对决,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

抗战爆发后,彭德怀任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副总指挥,参与领导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指挥部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挫败日军多次“围攻”和“扫荡”,同时与制造磨擦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指挥仅2万余人的部队同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23万国民党军作战,在一个半月内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歼敌1.4万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但谈不上号令百万,彭总指挥的朝鲜战争可谓是气壮山河,用教科书话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朝鲜战争彭德怀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绝对统帅,把不可一世的联军赶回了三八线南。惨烈的朝鲜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300万,联合国军120万,中朝方面188万,朝鲜45,志愿军130多万,志愿军战斗伤亡36万,非战斗伤亡41万。朝鲜人民军作战伤亡26万人,中朝方面共损失100万。中国有14万英雄儿女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死亡、运输死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美军伤亡失踪被俘总计14万2千(142091人),美军和联合国军共计伤亡148万人(1474269人)。

第二位,“军事奇才”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年少成名,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1937年9月25日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日名将。

1938年3月林彪因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并骑着洋马,被当地驻军阎锡山部第19军警戒部队的哨兵开枪误伤,后赴苏联继续就医。此时的林彪,已有十二年军旅历史,北伐战争时期与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封建军阀打过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蒋介石、何应钦、陈诚交过手,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少壮派将领较量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这些关于选兵、带兵、练兵和进攻、防守、转换的宝贵技巧和战略战术,像一串散乱的珍珠,从未归纳、整理,用一条金线把它们串接,上升到理论上来。利用在苏养病的充裕时间,林彪进行了深刻的咀嚼和提炼,在军事战略理论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他很快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军事战略家。

林彪回国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大战役”林彪指挥了两个,指挥人数都过百万,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局。

其中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的在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外还有地方部队30多万人,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俘虏国军47万人,可谓这是真正的百万人大战。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10万大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52万人。

第一位,“不败战神”朱可夫

朱可夫,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朱可夫指挥过多次百万人大战,只要朱可夫出马,只要是朱可夫领导的和德国之间的战役,或者是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是以朱可夫元帅获胜为结局,朱可夫没有打过一场败仗。

从具体战争上来看,如库尔斯克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柏林战役、莫斯科战役等等,都是以朱可夫的胜利结束。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朱可夫利用人海战术,成功破解了曼施坦因的闪电战。朱可夫更是让德军在这一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光伤亡人数就达到了出兵人数54.7%,达到50多万人次。对于国民人数本就不多的德国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带领着苏联军队,成功抵御了德国军队对莫斯科的入侵,除了防御作战之外,还发动了一系列进攻作战,彻底粉碎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

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更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孕育之地,朱可夫在这场900天的战役中,带着苏联红军,成功抵御了以德国为首的纳粹联军,给了苏联人民以生的希望。

柏林战役是二战苏德战争之间的最后一次重要战役,是朱可夫带领的苏军对德国实施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柏林之战朱可夫指挥250万人、4万多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7000多架飞机之巨大兵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葛大小姐


这个问题的两个必要条件很吓人,首先是要“号令百万之师”作战,同时还要是“为将者”而非统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三名将军,分别是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其它将领都没有统领过真正的“百万大军”。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会战,虽然中国军队的参战总数达到了110万人,但是被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战区。南岸是司令长官陈诚的第九战区所属部队,北岸是司令长官李宗仁第五战区的作战区域,两个战区统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因此如果单个拆分的话,每个战区兵力都不足百万之数。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正规部队总数才120万人,因此任何一个战略区都不可能拥有百万大军。最先到达这个数量的是东北野战军,截止1948年8月,他们已经发展到103万人,其中包括野战军73万人和地方部队30万人,统归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林彪指挥。



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后,由东北野战军改称的第四野战军主力,在河北和平津地区集结的兵力共有88万余人。在大军南下的过程中,第四野战军通过渡江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的胜利,横扫中南六省,到1950年底,由四野兼中南军区司令部指挥的部队,壮大到150万人。

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打响时主力约40余万人,由华东军区指挥的地方部队尚有30余万人,实际可动用的总兵力是74万余人(一些地方部队要保卫解放区)。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前,由华野改称的第三野战军兵力达到58万余人,华东军区指挥的地方部队42万余人,首次达到了百万之数。



从军事指挥的层面而言,在大兵团作战和战略决战中,粟裕司令员有权指挥和调动华东地区的所有解放军部队,因此粟裕将军是第二个实现号令“百万之师”的将军。到第三野战军胜利结束上海战役和华东沿海地区作战时,三野兵力发展到825000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达到了120万人。

人民解放军其它三个战略区的野战部队,最终都没有突破百万之数,第一野战军在1949年初,得到华北军区两个兵团的转隶后,全部四个兵团的总兵力是34万余人,完成解放大西北的战略任务后,总兵力达到约50万人(含新疆起义部队)。



而第二野战军在正式改称的1949年2月,总兵力为九个军28万余人,大西南战役结束后,二野兼西南军区作战序列内的总兵力约58万余人,这也是峰值了。

而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成立时有三个兵团25万余人,平津战役结束后发展到30多万人,但其第18和第19两个兵团转隶一野指挥后,野战军只剩下10余万人,即便加上地方部队,也距离百万之师相距甚远。



到1951年7月,半岛上的中朝军队总兵力为111万余人,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力为77万余人,似乎没有达到百万之数。而实际上,志愿军参战部队是轮换制度,在高峰时期,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防空部队总数一度达到过120万人,因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其它代司令员不计)成为第三个指挥百万雄师的人选。

所以说,真正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的将军,按时间顺序只有林彪、粟裕和彭德怀三位,也都是大兵团作战指挥的行家里手,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时,彭德怀和林彪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语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有过从军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即便是班长、排长,都是不太容易当的。

以排长为例,全排几十号人需要你来管理。

关键这还不是野营、拓展运动,而是要打仗,稍有不慎就会死人的。

一个优秀的排长,往往也需要多年才能培养出来。

二战期间,广西军阀部队战斗力很强,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班排长很厉害。

桂军非常重视军士的作用,很多排长年近30岁。虽然体力有所下降,但经验丰富,熟知战场的一切。这样的人带领这个排,当然就厉害了。

然而,这种基层军官同高级军官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异。

如果林彪、彭德怀、粟裕这种指挥几十万人的将军,需要有远远超过普通军人的才能。

高级军官需要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隐藏自己的劣势。

他面对的是敌人的高级军官团。

这些高级军官都不是泛泛之辈,是一个国家数万甚至数十万军人中的精英人物,每一个都是很难对付的。

想要指挥自己的部队打赢这些人,难度是非常大。

现在看来,我军指挥兵力最多的将领,还是林彪。

众所周知,林彪是四野,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的指挥者。

早在1945年10月,林彪接手东北的时候,共有27万人。

虽然表面上有27万,但实际有战斗力的只有10多万,其余都是临时征召或者收编的士兵。

在随后面对杜聿明精锐的美式远征军的作战中,很多新兵直接丢下武器跑了。

双方激烈交火,但从山海关开始一直打到四平,国军连战连胜。

其实这也不奇怪。

当时国军东北部对的主力,是在缅甸将日军精锐18师团等10万人,杀得落花流水的驻印军。

而我军核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官兵,打了八年游击战,没打过阵地战,运动战。部队野战化需要时间,此刻当然是打不过了。

在关键时刻,林彪果断放弃四平决战,将主力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区。

而杜聿明追击到松花江以后,因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北上。

由此,林彪虽然战败,但主力元气没有大的损失。

随后,仅仅1年时间,林彪遏制了东北国军战略进攻的势头,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国军被迫开始防御,林彪的部队吹气球一般扩大到46万人。

1947年开始,林彪主动出击,开始攻势防御,一口口吃掉东北国军。他明白,东北国军是无法持续补充了,吃掉一股就少一股。

这样打了1年多,到1948年三大战役之前,林彪的部队变为103万人,控制了东北领土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

而东北国军只有60万,龟缩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大城市,败局已定。


随后辽沈战役,历时只有52天, 歼灭国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国军仅有10多万人分水路和陆路逃走,主力完全被歼灭,败的彻彻底底。

随后林彪继续南下,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军52万余人。


仅仅两战就歼灭国军100万兵力,由此国军全线崩溃,败局已经无法挽回了。

林彪指挥百万大军,得心应手,就像我们下棋一样。他思维缜密,将敌人所有可能的应对战略都分析清楚,还找到了克制的办法。

所以,林彪打仗总是波澜不惊,根本没有什么冒险取胜一回事。

因为所有的都在林彪的预料之中。


萨沙


近代粟裕大将,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他们都擅长大兵团作战,是我国了不起的军事家。比如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指挥几十万华野部队,打得国民党找不着北。为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让堂堂的蒋总统万般不甘的做了台湾王。彭总在朝鲜指挥几十万志愿军打得不可一世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最后黔驴技穷,叫嚷要使用核武器,让这位美国的二战名将饮恨终身。最后硬是让狂妄之极的美国人坐到谈判桌前,签订《板门店停战协定》,真是壮我军威,扬我国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惹的,惹火了也是不好办的。从此给中国几十年的和平环境搞建设。我们要牢记:今天的成就与先辈们当初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w爱T


我不太懂军事,看见了很多人回答问题,基本上都彭德怀、林彪、粟裕三人最擅长指挥大兵团?

我内心总是感觉缺少了刘伯承元帅?从红军长征开始,到后来的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是插入国民党心脏的位置?最危险的位置起步,能做到指挥大兵团作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太会表达,说的不好还请原谅


海波在路上


解放战争期间,有海陆空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短短时间三年时间就丢失政权,逃亡台湾。令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在大兵团作战的三大战役里,国军起初都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何都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难道国军里就没有合格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吗?


的确,三大战役的败北,使得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根基彻底松动,但不能说国府里就没有合格的军事将领,相反,国军前线失利的原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将士不用命。


在国军中,优秀的将领还是有的,薛岳就是一名优秀的将领。


薛岳,字伯陵,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他靠自己发明的天炉战法,曾经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指挥主力部队与日军在长沙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皆取得了最后胜利,歼灭日军共计12万人不到。薛岳凭借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成为了在国民党军队里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长沙会战,是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也逼迫日军回到战役发起前的态势。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日军在攻下无险可守的南昌后,十万大军兵峰直指长沙。而当时的湖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地。抗战时期,更是成为了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薛岳临危不乱,镇定自诺,投入国民党部队21个军52个师迎战。加上精心部署,提前洞察了日军的企图,在赣北成功拦截并伏击日军。此次战斗打了足足20多天,最终因国军准备得当,信心十足,团结一致,使得日军大败,以伤亡四万人的代价退出战场。


第二次长沙会战

距离第一次长沙会战仅仅过去十来天,日寇投入12万兵力又卷土重来。薛岳凭借手中的30万大军,制定了“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策略,使得日军麻痹大意。薛岳还部署一部分兵力利用地形优势在日军侧翼不断袭扰,牵制住了日军大部分兵力。在国军主力佯装撤退,使得日军步步紧逼,最终在捞刀河北面的埋伏点,给予了日军重创,损失三万多人后逃走。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在一年多的1942年,第三次攻打长沙。薛岳还是守株待兔,采取了八字口袋战法,充分运用在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的双重打击,使得日军最终第三次败北,伤亡五万余人。




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日军六年之内染指不了长沙。但是长沙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重要支点,日军势在必得。最终在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时,长沙失手,国军损失也相当惨重。


前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是在第四次战役中,除了日军准备充分,来势汹汹外,也和主官薛岳犯了致命错误有关。但不管怎么样,薛岳还是为抗战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


在抗战期间取得如此战果的薛岳,却在内战中成为了民族罪人,充当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被蒋介石寄予厚望,担任国民党徐州“绥署”主任的薛岳,在半年多时间里,连战连败,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和质疑。最终在1947年3月3日,蒋介石免去了他的“绥署”主任。



虽说薛岳之后还在政坛上起起伏伏,但终归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如果历史可以假设,薛岳参与到三大战役中进行决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薛岳作为国军中少有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由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有自知之明,到台湾后更是提前过起了半退休的生活,由于心态非常好,所以活到了1998年才去世,享年103岁。


对此,你觉得薛岳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说到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号令百万之师的将军,就不得不说粟裕大将了。可以说粟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擅长用大兵团作战的名将之一。

他打仗的特点就是十分的灵活,可以以少打多,也可以以多打少。还有,围城打援战、伏击战、围歼战、各个击破.....,总之,各种各样的战役战术,都是粟裕擅长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粟裕带领的大兵团,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才能对国民党造成重大的打击。

在说粟裕带领的大兵团作战,取得了哪些胜利之前,我们先说一下,被粟裕挫败过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有哪些?

蒋介石比较倚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陈诚、杜聿明、张灵甫、王耀武、黄百韬、胡琏、邱清泉、李天霞......。

他们都是粟裕大将的手下败将。

说到蒋介石,大家最不陌生的一个人,应该就是陈诚了。

这个陈诚也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给蒋介石立下军令状,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全部歼灭共产党的人。

很显然陈诚的想法有点过于幼稚了,不要说全部的共产党了,就是单单粟裕以及他带领的华野军这一关,他陈诚就逾越不过。

我们都知道,粟裕主要是带领着华东野战军,在华东地区和国民党做斗争。在这期间,粟裕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佳绩,对国民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这几次粟裕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彻底的把蒋介石和陈诚给打醒了。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在三到六个月里打败共产党,是多么的荒谬的计划了。

陈诚不得不亲自出兵,带几路大军向粟裕的华野军围剿而去。当时的粟裕在临沂,而且临沂是国民党必须要拿下的地方,此次战役陈诚的目的,就是拿下临沂。

正是因为粟裕想到了陈诚势在必得,所以,粟裕利用了这一个特点打了一个完美的打胜战。

我们都知道粟裕打仗十分的灵活,他看到陈诚大军压境而来之后,在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允许下,粟裕带领着华野军,出其不意的到了鲁东北,并且给予王耀武管辖的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

陈诚被粟裕用的计策给诱骗过了,这时候陈诚不得不把临沂的士兵给派出去,支援王耀武的部下。

最终,我们都知道王耀武是被粟裕的华野军给捉了去的。陈诚连连吃败仗,蒋介石不得不罢免他的职务。

可以说这样的打击,无论对陈诚还是王耀武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

粟裕在华东战场上,打的最为经典的一个战役,就是孟良崮之战了。这一次战役粟裕的华野军,不但歼灭了国民党最为精锐的七十四师,还打死了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给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淮海战役,粟裕的华野军先是歼灭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逼的黄百韬在逃跑的路上,自杀而亡。黄百韬兵团覆没之后,粟裕又帮助中原野战军,稳住了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当杜聿明带领的几个大兵团来支援黄维兵团的时候,又是粟裕的华野军把杜聿明的军团给包围,然后打败了他们并且活着了杜聿明。

所以说历史上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非粟裕将军某属。对于粟裕的军事才能,毛泽东和林彪也都是十分的推崇的。

毛泽东很早的时候,就说粟裕是一个可以指挥百万大军作战的人。林彪说粟裕是经常打神仙仗的这么一个将领。


史学达人


古语有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

指挥打仗并非人数越多越好,因为随着人数增加,指挥难度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若是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人数多反而成为累赘,历史上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如淝水之战、昆阳之战,都是人数众多的一方统帅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才导致战场大溃败。

在古代,所谓百万之师都是虚数,一方面包含了大量后勤保障、粮草辎重运输力量,基本没有作战能力;另一方面有吹嘘成分在内,实有五万号称十万,实有十万号称二十万……

近现代历史上,人口的增加,动员能力的增强,交通运输工具的发达,才有了真正的大兵团作战。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后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交战双方在广阔的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00万人,是名符其实的大兵团作战。

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独一档,但风格又有不同。

1,林彪指挥作战的特点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如果没有七八分胜算,宁可不打。

《孙子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大兵团作战可不是玩游戏,万一谋划不周,很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输个底朝天,所以林彪在指挥战役时,既要谋篇布局,胸怀全局,又要关注细节,谨慎细致,这是典型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事实证明,林彪的大兵团作战能力最适合大空间、大迂回、大包围的战场。

东北的辽阔平原无疑是林彪发挥才能的最佳舞台,所以他才能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纵横捭阖,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发展到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百万之师,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将大兵团指挥能力运用到极致。

2,粟裕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敢冒险,有五六分胜算的把握,就敢大胆打。

《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场如果总是常规出招,谨小慎微,等时机完全成熟才出击,很可能贻误战机,甚至葬送自己。所以,粟裕在指挥战役时,绝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他擅长全面分析形势,对比双方实力优劣,一旦认为有半数以上胜算,就敢大胆决策,放心大胆地打,说明他很有冒险精神。

粟裕的年龄、资历、成长速度都比不上林彪,但他的军事天赋却和林彪不相上下。

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还没有得到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随着解放战争爆发,粟裕指挥的兵力越来越多,等到了淮海战役,粟裕整体指挥的主力作战部队和民兵武装一起足有100万人,敌军则有80万人,双方投入兵力都在百万左右,名符其实的大兵团作战。

林彪和粟裕指挥风格不同,却都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手,所以才能成为解放战争中最耀眼的将星,堪称一时瑜亮,惺惺相惜,让蒋介石头痛不已。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中国历史上实现了指挥百万大军的将军,只有三个人,分别是林彪、粟裕和彭德怀。

战争发展到近现代,尤其是热兵器的出现,单个士兵的控制范围原来越大,基本不可能出现所谓的密集冲锋,排队枪毙的情况。通常来说,战壕看着很多很大,其实常常时每隔十几米才有一名士兵,如此稀疏的兵力排布,百万士兵能控制的地域范围,绝对超出人的想象。

(这么拥挤,一个手榴弹就全收割了,事实上一个手榴弹最多能打死一个)

所以,战争越现代,炮火和钢铁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人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林彪、粟裕彭德怀三位百万级大兵团统帅,实际上已经成了战史上的绝响,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

好了,简单给介绍一下三位大兵团统帅的军队有多少。

1,林彪。

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是战场上的明星,伏击战、攻坚战、遭遇战各种战斗都很擅长。抗日战争中一场平型关大捷奠定了他抗日名将的地位,但是后面七年实际上没有上过战场。抗战胜利,八路军新四军抽调精干部队挺进东北,林彪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司令。

东北人民自治军,充分利用日本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实现了军火的自给自足,并且充分发动群众,短短几年时间,部队从10万人扩张到了100万人。1948年8月,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发展到了103万,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共12个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再加上国民党60军改编成的50军,仅野战部队兵力就超过了80万,再加上军区部队,保守估计有120万。

就是这一支百万人规模的军队,从东北的零下40度严寒的白山黑水,一路打到了40度高温的天涯海角。到新中国成立,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总兵力超过了150万,同时也是全国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2,粟裕。

粟裕一开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机会并不多,不管是红一军团的师长,还是红十军团的参谋长,粟裕只能指挥数千人作战,到了三年游击战争,手里的兵力极盛时期也只是突破了1500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号的营长。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在当时算是相对发达地区,后来第六师也加入了苏中军区。就这样,粟裕手里的军队开始超过1万,到解放战争初期,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手里的军队有四个纵队4.7万人(加上军区部队约15万)。经过苏中七战七捷,粟裕开始成为大兵团作战的专家。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粟裕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当时华野加上军区部队总共也就40万左右。

1948年华野司令陈毅调到中野,粟裕担任华野代总司令,当时华野总兵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这样的本钱,先后打出了豫东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大战。淮海战役中,我军参战兵力是66万,当时还有军区部队40万参战,虽然这场战役粟裕不是名义上总指挥,但粟裕直接指挥了歼灭国军五个兵团中的四个,刘陈邓随时名义上总指挥,却只歼灭了一个黄维兵团。

某种程度上说,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样,都是有100万解放军参战的大会战。

渡江战役中,华野有58万人,加上军区部队42万,总兵力超过了100万。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就是这百万大军的功绩。不过,当时华野司令又换成了陈毅。

3,彭德怀。

彭德怀在抗日战争中毫无疑问是指挥军队最多的八路军将领,以百团大战为例,八路军有105个团总共40万兵力参加作战。当时的林彪和粟裕,都远远没达到这个水平。

不过,解放战争初期,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多人,经过两年多的作战和补充,西野改为一野时,总兵力终于突破十万,达到了8个军,15.5万人的水平。后来虽然不断补充扩充,也没有超过40万的野战兵力。

彭德怀真正有机会指挥百万大局,是在朝鲜战场上。以第四野战军为主体,加上另外几个野战军精锐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到底有多少?权威数据表示,先后有240万解放军走上朝鲜战场,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

据我军战史记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总歼敌数量是107万,而韩国方面的数据是美军损失17.98万,韩国损失98.84万,总计为113万。俘虏方面,志愿军总共有22000多人被俘虏,而美军则有6000俘虏,韩军有12万俘虏。美国最后还碰瓷说有25000名美军俘虏丢了,让志愿军赔,这个真没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轻步兵为主的战争逐渐衰落,百万大军已经成为历史了。


历史知事


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