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令百萬之師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史學達人


號令百萬之師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說到擅長指揮百萬雄師作戰的將軍,有人說“戰神”白起,有人說“點兵多多益善”韓信,有人說“神機妙算”諸葛亮,還有人推崇“巴頓”“隆美爾”“古德里安”“麥克阿瑟”等二戰名將。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其實,真正指揮過超過百萬之眾的將軍聊聊無幾,更別說擅長指揮百萬之師的了。古代號稱百萬都是虛張聲勢,以三國三大戰役為例,官渡之戰:演義裡面是曹操軍7萬,袁紹70萬。實際歷史上曹操2萬,袁紹11萬。赤壁之戰:演義裡面曹操83萬,孫劉聯軍5萬。歷史上曹操20萬,孫劉聯軍5萬。夷陵之戰:演義裡面劉備70萬,陸遜10萬,歷史上劉備5萬人,陸遜1萬人,為將者故意將雙方的兵力放大了,來達到嚇人的目的,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人。筆者細數了一下,近代以來指揮百萬雄師並常勝將軍的只有三位,其中兩位是中國人。

第三位,“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中發動百團大戰,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重大勝利。朝鮮戰爭中,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與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對決,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

抗戰爆發後,彭德懷任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副總指揮,參與領導發動群眾,創建抗日根據地,擴大抗日武裝;指揮部隊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挫敗日軍多次“圍攻”和“掃蕩”,同時與製造磨擦的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堅決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指揮僅2萬餘人的部隊同進攻陝甘寧解放區的23萬國民黨軍作戰,在一個半月內於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殲敵1.4萬餘人。

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指揮了百團大戰,但談不上號令百萬,彭總指揮的朝鮮戰爭可謂是氣壯山河,用教科書話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朝鮮戰爭彭德懷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絕對統帥,把不可一世的聯軍趕回了三八線南。慘烈的朝鮮戰爭雙方投入總兵力300萬,聯合國軍120萬,中朝方面188萬,朝鮮45,志願軍130多萬,志願軍戰鬥傷亡36萬,非戰鬥傷亡41萬。朝鮮人民軍作戰傷亡26萬人,中朝方面共損失100萬。中國有14萬英雄兒女長眠在異國他鄉(在戰鬥中犧牲11.5萬餘人,事故死亡、運輸死亡和病故等非戰鬥死亡2.5萬餘人)。美軍傷亡失蹤被俘總計14萬2千(142091人),美軍和聯合國軍共計傷亡148萬人(1474269人)。

第二位,“軍事奇才”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林彪年少成名,1930年6月,任紅1軍團第4軍軍長,時年23歲。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和該師軍政委員會書記,1937年9月25日與聶榮臻指揮所部設伏平型關,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21旅團一部1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使他成為名噪一時的抗日名將。

1938年3月林彪因身穿繳獲來的日軍大衣並騎著洋馬,被當地駐軍閻錫山部第19軍警戒部隊的哨兵開槍誤傷,後赴蘇聯繼續就醫。此時的林彪,已有十二年軍旅歷史,北伐戰爭時期與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封建軍閥打過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與蔣介石、何應欽、陳誠交過手,抗日戰爭時期與日軍少壯派將領較量過,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這些關於選兵、帶兵、練兵和進攻、防守、轉換的寶貴技巧和戰略戰術,像一串散亂的珍珠,從未歸納、整理,用一條金線把它們串接,上升到理論上來。利用在蘇養病的充裕時間,林彪進行了深刻的咀嚼和提煉,在軍事戰略理論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和長足的進展,他很快成為一名理論與實踐兼擅的軍事戰略家。

林彪回國後,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大戰役”林彪指揮了兩個,指揮人數都過百萬,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局。

其中遼瀋戰役東北野戰軍的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另外還有地方部隊30多萬人,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和俘虜國軍47萬人,可謂這是真正的百萬人大戰。

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10萬大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52萬人。

第一位,“不敗戰神”朱可夫

朱可夫,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斯大林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

朱可夫指揮過多次百萬人大戰,只要朱可夫出馬,只要是朱可夫領導的和德國之間的戰役,或者是和其他國家之間的戰爭,每一場戰爭都是以朱可夫元帥獲勝為結局,朱可夫沒有打過一場敗仗。

從具體戰爭上來看,如庫爾斯克會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柏林戰役、莫斯科戰役等等,都是以朱可夫的勝利結束。

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朱可夫利用人海戰術,成功破解了曼施坦因的閃電戰。朱可夫更是讓德軍在這一場戰役中損失慘重,光傷亡人數就達到了出兵人數54.7%,達到50多萬人次。對於國民人數本就不多的德國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

莫斯科戰役中,朱可夫帶領著蘇聯軍隊,成功抵禦了德國軍隊對莫斯科的入侵,除了防禦作戰之外,還發動了一系列進攻作戰,徹底粉碎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企圖。

列寧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是蘇聯第二大城市,更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孕育之地,朱可夫在這場900天的戰役中,帶著蘇聯紅軍,成功抵禦了以德國為首的納粹聯軍,給了蘇聯人民以生的希望。

柏林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之間的最後一次重要戰役,是朱可夫帶領的蘇軍對德國實施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柏林之戰朱可夫指揮250萬人、4萬多門火炮、6000多輛坦克、7000多架飛機之巨大兵力,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葛大小姐


這個問題的兩個必要條件很嚇人,首先是要“號令百萬之師”作戰,同時還要是“為將者”而非統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三名將軍,分別是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其它將領都沒有統領過真正的“百萬大軍”。



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會戰,雖然中國軍隊的參戰總數達到了110萬人,但是被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戰區。南岸是司令長官陳誠的第九戰區所屬部隊,北岸是司令長官李宗仁第五戰區的作戰區域,兩個戰區統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因此如果單個拆分的話,每個戰區兵力都不足百萬之數。

抗日戰爭勝利之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正規部隊總數才120萬人,因此任何一個戰略區都不可能擁有百萬大軍。最先到達這個數量的是東北野戰軍,截止1948年8月,他們已經發展到103萬人,其中包括野戰軍73萬人和地方部隊30萬人,統歸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林彪指揮。



經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之後,由東北野戰軍改稱的第四野戰軍主力,在河北和平津地區集結的兵力共有88萬餘人。在大軍南下的過程中,第四野戰軍通過渡江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的勝利,橫掃中南六省,到1950年底,由四野兼中南軍區司令部指揮的部隊,壯大到150萬人。

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打響時主力約40餘萬人,由華東軍區指揮的地方部隊尚有30餘萬人,實際可動用的總兵力是74萬餘人(一些地方部隊要保衛解放區)。1949年4月渡江戰役之前,由華野改稱的第三野戰軍兵力達到58萬餘人,華東軍區指揮的地方部隊42萬餘人,首次達到了百萬之數。



從軍事指揮的層面而言,在大兵團作戰和戰略決戰中,粟裕司令員有權指揮和調動華東地區的所有解放軍部隊,因此粟裕將軍是第二個實現號令“百萬之師”的將軍。到第三野戰軍勝利結束上海戰役和華東沿海地區作戰時,三野兵力發展到825000人,連同地方部隊總兵力達到了120萬人。

人民解放軍其它三個戰略區的野戰部隊,最終都沒有突破百萬之數,第一野戰軍在1949年初,得到華北軍區兩個兵團的轉隸後,全部四個兵團的總兵力是34萬餘人,完成解放大西北的戰略任務後,總兵力達到約50萬人(含新疆起義部隊)。



而第二野戰軍在正式改稱的1949年2月,總兵力為九個軍28萬餘人,大西南戰役結束後,二野兼西南軍區作戰序列內的總兵力約58萬餘人,這也是峰值了。

而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成立時有三個兵團25萬餘人,平津戰役結束後發展到30多萬人,但其第18和第19兩個兵團轉隸一野指揮後,野戰軍只剩下10餘萬人,即便加上地方部隊,也距離百萬之師相距甚遠。



到1951年7月,半島上的中朝軍隊總兵力為111萬餘人,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兵力為77萬餘人,似乎沒有達到百萬之數。而實際上,志願軍參戰部隊是輪換制度,在高峰時期,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防空部隊總數一度達到過120萬人,因此,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將軍(其它代司令員不計)成為第三個指揮百萬雄師的人選。

所以說,真正指揮過百萬大軍作戰的將軍,按時間順序只有林彪、粟裕和彭德懷三位,也都是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行家裡手,在1955年的全軍大授銜時,彭德懷和林彪被授予共和國元帥軍銜,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


度度狼g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語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有過從軍經驗的人都知道,其實即便是班長、排長,都是不太容易當的。

以排長為例,全排幾十號人需要你來管理。

關鍵這還不是野營、拓展運動,而是要打仗,稍有不慎就會死人的。

一個優秀的排長,往往也需要多年才能培養出來。

二戰期間,廣西軍閥部隊戰鬥力很強,關鍵就在於他們的班排長很厲害。

桂軍非常重視軍士的作用,很多排長年近30歲。雖然體力有所下降,但經驗豐富,熟知戰場的一切。這樣的人帶領這個排,當然就厲害了。

然而,這種基層軍官同高級軍官相比,還是有巨大的差異。

如果林彪、彭德懷、粟裕這種指揮幾十萬人的將軍,需要有遠遠超過普通軍人的才能。

高級軍官需要想方設法發揮自己的優勢,隱藏自己的劣勢。

他面對的是敵人的高級軍官團。

這些高級軍官都不是泛泛之輩,是一個國家數萬甚至數十萬軍人中的精英人物,每一個都是很難對付的。

想要指揮自己的部隊打贏這些人,難度是非常大。

現在看來,我軍指揮兵力最多的將領,還是林彪。

眾所周知,林彪是四野,也就是東北野戰軍的指揮者。

早在1945年10月,林彪接手東北的時候,共有27萬人。

雖然表面上有27萬,但實際有戰鬥力的只有10多萬,其餘都是臨時徵召或者收編的士兵。

在隨後面對杜聿明精銳的美式遠征軍的作戰中,很多新兵直接丟下武器跑了。

雙方激烈交火,但從山海關開始一直打到四平,國軍連戰連勝。

其實這也不奇怪。

當時國軍東北部對的主力,是在緬甸將日軍精銳18師團等10萬人,殺得落花流水的駐印軍。

而我軍核心十多萬八路軍新四軍官兵,打了八年游擊戰,沒打過陣地戰,運動戰。部隊野戰化需要時間,此刻當然是打不過了。

在關鍵時刻,林彪果斷放棄四平決戰,將主力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區。

而杜聿明追擊到松花江以後,因各種原因沒有繼續北上。

由此,林彪雖然戰敗,但主力元氣沒有大的損失。

隨後,僅僅1年時間,林彪遏制了東北國軍戰略進攻的勢頭,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國軍被迫開始防禦,林彪的部隊吹氣球一般擴大到46萬人。

1947年開始,林彪主動出擊,開始攻勢防禦,一口口吃掉東北國軍。他明白,東北國軍是無法持續補充了,吃掉一股就少一股。

這樣打了1年多,到1948年三大戰役之前,林彪的部隊變為103萬人,控制了東北領土的97%,解放區人口占東北的86%。

而東北國軍只有60萬,龜縮在瀋陽、長春、錦州等幾個大城市,敗局已定。


隨後遼瀋戰役,歷時只有52天, 殲滅國軍47.2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東北國軍僅有10多萬人分水路和陸路逃走,主力完全被殲滅,敗的徹徹底底。

隨後林彪繼續南下,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軍52萬餘人。


僅僅兩戰就殲滅國軍100萬兵力,由此國軍全線崩潰,敗局已經無法挽回了。

林彪指揮百萬大軍,得心應手,就像我們下棋一樣。他思維縝密,將敵人所有可能的應對戰略都分析清楚,還找到了剋制的辦法。

所以,林彪打仗總是波瀾不驚,根本沒有什麼冒險取勝一回事。

因為所有的都在林彪的預料之中。


薩沙


近代粟裕大將,彭德懷元帥,林彪元帥他們都擅長大兵團作戰,是我國了不起的軍事家。比如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指揮幾十萬華野部隊,打得國民黨找不著北。為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讓堂堂的蔣總統萬般不甘的做了臺灣王。彭總在朝鮮指揮幾十萬志願軍打得不可一世的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最後黔驢技窮,叫嚷要使用核武器,讓這位美國的二戰名將飲恨終身。最後硬是讓狂妄之極的美國人坐到談判桌前,簽訂《板門店停戰協定》,真是壯我軍威,揚我國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惹的,惹火了也是不好辦的。從此給中國幾十年的和平環境搞建設。我們要牢記:今天的成就與先輩們當初的浴血奮戰是分不開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w愛T


我不太懂軍事,看見了很多人回答問題,基本上都彭德懷、林彪、粟裕三人最擅長指揮大兵團?

我內心總是感覺缺少了劉伯承元帥?從紅軍長征開始,到後來的千里躍進大別山,那是插入國民黨心臟的位置?最危險的位置起步,能做到指揮大兵團作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不太會表達,說的不好還請原諒


海波在路上


解放戰爭期間,有海陸空優勢的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短短時間三年時間就丟失政權,逃亡臺灣。令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也有人質疑:在大兵團作戰的三大戰役裡,國軍起初都具有明顯優勢,可為何都以國民黨失敗而告終?難道國軍裡就沒有合格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嗎?


的確,三大戰役的敗北,使得國民黨統治中國的根基徹底鬆動,但不能說國府裡就沒有合格的軍事將領,相反,國軍前線失利的原因也不能全部怪罪於將士不用命。


在國軍中,優秀的將領還是有的,薛嶽就是一名優秀的將領。


薛嶽,字伯陵,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他靠自己發明的天爐戰法,曾經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指揮主力部隊與日軍在長沙進行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戰鬥,皆取得了最後勝利,殲滅日軍共計12萬人不到。薛嶽憑藉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果,成為了在國民黨軍隊裡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長沙會戰,是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中,國軍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有力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抗戰熱情,也逼迫日軍回到戰役發起前的態勢。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日軍在攻下無險可守的南昌後,十萬大軍兵峰直指長沙。而當時的湖南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地。抗戰時期,更是成為了國民政府糧食、兵源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


薛嶽臨危不亂,鎮定自諾,投入國民黨部隊21個軍52個師迎戰。加上精心部署,提前洞察了日軍的企圖,在贛北成功攔截並伏擊日軍。此次戰鬥打了足足20多天,最終因國軍準備得當,信心十足,團結一致,使得日軍大敗,以傷亡四萬人的代價退出戰場。


第二次長沙會戰

距離第一次長沙會戰僅僅過去十來天,日寇投入12萬兵力又捲土重來。薛嶽憑藉手中的30萬大軍,制定了“邊打邊退,誘敵深入”的策略,使得日軍麻痺大意。薛嶽還部署一部分兵力利用地形優勢在日軍側翼不斷襲擾,牽制住了日軍大部分兵力。在國軍主力佯裝撤退,使得日軍步步緊逼,最終在撈刀河北面的埋伏點,給予了日軍重創,損失三萬多人後逃走。


第三次長沙會戰

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在一年多的1942年,第三次攻打長沙。薛嶽還是守株待兔,採取了八字口袋戰法,充分運用在正面戰場和側面戰場的雙重打擊,使得日軍最終第三次敗北,傷亡五萬餘人。




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得日軍六年之內染指不了長沙。但是長沙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重要支點,日軍勢在必得。最終在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時,長沙失手,國軍損失也相當慘重。


前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取得了輝煌戰果,但是在第四次戰役中,除了日軍準備充分,來勢洶洶外,也和主官薛嶽犯了致命錯誤有關。但不管怎麼樣,薛嶽還是為抗戰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


在抗戰期間取得如此戰果的薛嶽,卻在內戰中成為了民族罪人,充當了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蔣介石寄予厚望,擔任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的薛嶽,在半年多時間裡,連戰連敗,丟盔卸甲,損失慘重,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和質疑。最終在1947年3月3日,蔣介石免去了他的“綏署”主任。



雖說薛嶽之後還在政壇上起起伏伏,但終歸得不到蔣介石的信任。如果歷史可以假設,薛嶽參與到三大戰役中進行決戰,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薛嶽作為國軍中少有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由於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也有自知之明,到臺灣後更是提前過起了半退休的生活,由於心態非常好,所以活到了1998年才去世,享年103歲。


對此,你覺得薛嶽有能力指揮大兵團作戰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說到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號令百萬之師的將軍,就不得不說粟裕大將了。可以說粟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擅長用大兵團作戰的名將之一。

他打仗的特點就是十分的靈活,可以以少打多,也可以以多打少。還有,圍城打援戰、伏擊戰、圍殲戰、各個擊破.....,總之,各種各樣的戰役戰術,都是粟裕擅長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粟裕帶領的大兵團,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才能對國民黨造成重大的打擊。

在說粟裕帶領的大兵團作戰,取得了哪些勝利之前,我們先說一下,被粟裕挫敗過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都有哪些?

蔣介石比較倚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陳誠、杜聿明、張靈甫、王耀武、黃百韜、胡璉、邱清泉、李天霞......。

他們都是粟裕大將的手下敗將。

說到蔣介石,大家最不陌生的一個人,應該就是陳誠了。

這個陳誠也就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給蔣介石立下軍令狀,要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全部殲滅共產黨的人。

很顯然陳誠的想法有點過於幼稚了,不要說全部的共產黨了,就是單單粟裕以及他帶領的華野軍這一關,他陳誠就逾越不過。

我們都知道,粟裕主要是帶領著華東野戰軍,在華東地區和國民黨做鬥爭。在這期間,粟裕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佳績,對國民黨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這幾次粟裕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徹底的把蔣介石和陳誠給打醒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在三到六個月裡打敗共產黨,是多麼的荒謬的計劃了。

陳誠不得不親自出兵,帶幾路大軍向粟裕的華野軍圍剿而去。當時的粟裕在臨沂,而且臨沂是國民黨必須要拿下的地方,此次戰役陳誠的目的,就是拿下臨沂。

正是因為粟裕想到了陳誠勢在必得,所以,粟裕利用了這一個特點打了一個完美的打勝戰。

我們都知道粟裕打仗十分的靈活,他看到陳誠大軍壓境而來之後,在得到黨中央毛澤東的允許下,粟裕帶領著華野軍,出其不意的到了魯東北,並且給予王耀武管轄的軍隊,以毀滅性的打擊。

陳誠被粟裕用的計策給誘騙過了,這時候陳誠不得不把臨沂的士兵給派出去,支援王耀武的部下。

最終,我們都知道王耀武是被粟裕的華野軍給捉了去的。陳誠連連吃敗仗,蔣介石不得不罷免他的職務。

可以說這樣的打擊,無論對陳誠還是王耀武來說,都是終身難忘的。

粟裕在華東戰場上,打的最為經典的一個戰役,就是孟良崮之戰了。這一次戰役粟裕的華野軍,不但殲滅了國民黨最為精銳的七十四師,還打死了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給國民黨以沉重的打擊。

淮海戰役,粟裕的華野軍先是殲滅了黃百韜的第七兵團,逼的黃百韜在逃跑的路上,自殺而亡。黃百韜兵團覆沒之後,粟裕又幫助中原野戰軍,穩住了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當杜聿明帶領的幾個大兵團來支援黃維兵團的時候,又是粟裕的華野軍把杜聿明的軍團給包圍,然後打敗了他們並且活著了杜聿明。

所以說歷史上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非粟裕將軍某屬。對於粟裕的軍事才能,毛澤東和林彪也都是十分的推崇的。

毛澤東很早的時候,就說粟裕是一個可以指揮百萬大軍作戰的人。林彪說粟裕是經常打神仙仗的這麼一個將領。


史學達人


古語有云: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

指揮打仗並非人數越多越好,因為隨著人數增加,指揮難度會呈現幾何級數增長,若是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人數多反而成為累贅,歷史上很多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如淝水之戰、昆陽之戰,都是人數眾多的一方統帥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才導致戰場大潰敗。

在古代,所謂百萬之師都是虛數,一方面包含了大量後勤保障、糧草輜重運輸力量,基本沒有作戰能力;另一方面有吹噓成分在內,實有五萬號稱十萬,實有十萬號稱二十萬……

近現代歷史上,人口的增加,動員能力的增強,交通運輸工具的發達,才有了真正的大兵團作戰。特別是解放戰爭中後期,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交戰雙方在廣闊的戰場上投入的總兵力超過100萬人,是名符其實的大兵團作戰。

因此,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粟裕,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獨一檔,但風格又有不同。

1,林彪指揮作戰的特點是不打無把握之仗,如果沒有七八分勝算,寧可不打。

《孫子兵法》雲“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大兵團作戰可不是玩遊戲,萬一謀劃不周,很容易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輸個底朝天,所以林彪在指揮戰役時,既要謀篇佈局,胸懷全局,又要關注細節,謹慎細緻,這是典型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事實證明,林彪的大兵團作戰能力最適合大空間、大迂迴、大包圍的戰場。

東北的遼闊平原無疑是林彪發揮才能的最佳舞臺,所以他才能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縱橫捭闔,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發展到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百萬之師,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解放了大半個中國,將大兵團指揮能力運用到極致。

2,粟裕指揮作戰的特點是敢冒險,有五六分勝算的把握,就敢大膽打。

《孫子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場如果總是常規出招,謹小慎微,等時機完全成熟才出擊,很可能貽誤戰機,甚至葬送自己。所以,粟裕在指揮戰役時,絕不拘泥於傳統思維,他擅長全面分析形勢,對比雙方實力優劣,一旦認為有半數以上勝算,就敢大膽決策,放心大膽地打,說明他很有冒險精神。

粟裕的年齡、資歷、成長速度都比不上林彪,但他的軍事天賦卻和林彪不相上下。

粟裕在解放戰爭初期還沒有得到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機會。隨著解放戰爭爆發,粟裕指揮的兵力越來越多,等到了淮海戰役,粟裕整體指揮的主力作戰部隊和民兵武裝一起足有100萬人,敵軍則有80萬人,雙方投入兵力都在百萬左右,名符其實的大兵團作戰。

林彪和粟裕指揮風格不同,卻都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所以才能成為解放戰爭中最耀眼的將星,堪稱一時瑜亮,惺惺相惜,讓蔣介石頭痛不已。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中國歷史上實現了指揮百萬大軍的將軍,只有三個人,分別是林彪、粟裕和彭德懷。

戰爭發展到近現代,尤其是熱兵器的出現,單個士兵的控制範圍原來越大,基本不可能出現所謂的密集衝鋒,排隊槍斃的情況。通常來說,戰壕看著很多很大,其實常常時每隔十幾米才有一名士兵,如此稀疏的兵力排布,百萬士兵能控制的地域範圍,絕對超出人的想象。

(這麼擁擠,一個手榴彈就全收割了,事實上一個手榴彈最多能打死一個)

所以,戰爭越現代,炮火和鋼鐵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人的作用越來越小。因此,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林彪、粟裕彭德懷三位百萬級大兵團統帥,實際上已經成了戰史上的絕響,以後再也不會出現了。

好了,簡單給介紹一下三位大兵團統帥的軍隊有多少。

1,林彪。

林彪在紅軍時期就是戰場上的明星,伏擊戰、攻堅戰、遭遇戰各種戰鬥都很擅長。抗日戰爭中一場平型關大捷奠定了他抗日名將的地位,但是後面七年實際上沒有上過戰場。抗戰勝利,八路軍新四軍抽調精幹部隊挺進東北,林彪成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的總司令。

東北人民自治軍,充分利用日本留下來的工業基礎,實現了軍火的自給自足,並且充分發動群眾,短短几年時間,部隊從10萬人擴張到了100萬人。1948年8月,遼瀋戰役前夕,東北野戰軍發展到了103萬,擁有戰防炮、迫擊炮1600餘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600餘門,高射炮116門。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共12個軍,每軍4個師5至6萬餘人,再加上國民黨60軍改編成的50軍,僅野戰部隊兵力就超過了80萬,再加上軍區部隊,保守估計有120萬。

就是這一支百萬人規模的軍隊,從東北的零下40度嚴寒的白山黑水,一路打到了40度高溫的天涯海角。到新中國成立,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總兵力超過了150萬,同時也是全國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2,粟裕。

粟裕一開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機會並不多,不管是紅一軍團的師長,還是紅十軍團的參謀長,粟裕只能指揮數千人作戰,到了三年游擊戰爭,手裡的兵力極盛時期也只是突破了1500人,說白了就是一個大號的營長。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粟裕擔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二級軍區)司令,在當時算是相對發達地區,後來第六師也加入了蘇中軍區。就這樣,粟裕手裡的軍隊開始超過1萬,到解放戰爭初期,粟裕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手裡的軍隊有四個縱隊4.7萬人(加上軍區部隊約15萬)。經過蘇中七戰七捷,粟裕開始成為大兵團作戰的專家。

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後,粟裕擔任了華東野戰軍副司令,當時華野加上軍區部隊總共也就40萬左右。

1948年華野司令陳毅調到中野,粟裕擔任華野代總司令,當時華野總兵力36萬餘人,華東軍區部隊38萬餘人。這樣的本錢,先後打出了豫東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等大戰。淮海戰役中,我軍參戰兵力是66萬,當時還有軍區部隊40萬參戰,雖然這場戰役粟裕不是名義上總指揮,但粟裕直接指揮了殲滅國軍五個兵團中的四個,劉陳鄧隨時名義上總指揮,卻只殲滅了一個黃維兵團。

某種程度上說,淮海戰役和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一樣,都是有100萬解放軍參戰的大會戰。

渡江戰役中,華野有58萬人,加上軍區部隊42萬,總兵力超過了100萬。渡江戰役、京滬杭戰役,就是這百萬大軍的功績。不過,當時華野司令又換成了陳毅。

3,彭德懷。

彭德懷在抗日戰爭中毫無疑問是指揮軍隊最多的八路軍將領,以百團大戰為例,八路軍有105個團總共40萬兵力參加作戰。當時的林彪和粟裕,都遠遠沒達到這個水平。

不過,解放戰爭初期,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只有2萬多人,經過兩年多的作戰和補充,西野改為一野時,總兵力終於突破十萬,達到了8個軍,15.5萬人的水平。後來雖然不斷補充擴充,也沒有超過40萬的野戰兵力。

彭德懷真正有機會指揮百萬大局,是在朝鮮戰場上。以第四野戰軍為主體,加上另外幾個野戰軍精銳的抗美援朝志願軍到底有多少?權威數據表示,先後有240萬解放軍走上朝鮮戰場,兵力最多時為19個軍,連同由劉震任司令員的志願軍空軍,以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4萬餘人。

據我軍戰史記載,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總殲敵數量是107萬,而韓國方面的數據是美軍損失17.98萬,韓國損失98.84萬,總計為113萬。俘虜方面,志願軍總共有22000多人被俘虜,而美軍則有6000俘虜,韓軍有12萬俘虜。美國最後還碰瓷說有25000名美軍俘虜丟了,讓志願軍賠,這個真沒有。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輕步兵為主的戰爭逐漸衰落,百萬大軍已經成為歷史了。


歷史知事


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於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1947年1月,粟裕率華東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其中,1947年5月殲滅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指揮沙土集戰役,殲國民黨整編第57師,迫使國民軍從山東和大別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來援,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即挺進豫皖蘇邊區。

1948年5月,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辭後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

1948年6月16日,粟裕發起開封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一階段),激戰5晝夜,22日攻克開封,全殲守敵及部分援敵共4萬餘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又稱豫東戰役第二階段),激戰6天,共殲國民黨軍5萬餘人。7月12日發起兗州戰役,殲敵6.3萬餘人,使王耀武盤踞的濟南陷於孤立。豫東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參戰兵力達20萬人,國民黨軍參戰的兵力達25萬餘人。經過20天連續作戰,華東野戰軍共殲敵9萬餘人,給了中原之敵以重創,為華東野戰軍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24日勝利結束,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兩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在阻援打援戰場上,國民黨援軍遲遲不敢北上增援,華東野戰軍不戰而勝。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地方部隊40萬。在戰役中,粟裕指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戰役過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