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如果说起明朝最牛的和尚,那绝对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和尚出身,却建立了大明王朝,因此明朝第一牛的和尚理所当然是明太祖朱元璋。

可要问你第二牛的和尚,也许你就答不出来了。这位和尚与明太祖一样,也是和尚出身,却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轨迹。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第一功臣”,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选择了半臣半隐的生活,在多疑嗜杀的皇帝手下,以八十四岁高龄善终。

这位第二牛的和尚就是--一代奇人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下面聊聊他的传奇经历。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一、 弃医皈佛,蹉跎半生

公元1335年,当时处于元朝统治时期,姚广孝出生于今苏州一乡下郎中家里。他祖父、父亲均为医者,生活虽清苦,可广行善事,深受乡亲喜爱。看似姚广孝接过父亲的衣钵已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在他十四岁时,他告诉父亲:“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挣得一官半职,好干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

要知道,在元朝,汉人想入朝为官,尤其对于无权无势的姚家而言,想求得一官半职无异于登天。可姚广孝的伯父却说: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父亲听从了他伯父的建议,将姚广孝送到了附近的苏州妙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道衍。

虽说做了和尚,可姚广孝的入仕之心并未改变。平时他除了勤研佛法,并且自学兵法韬略甚至是儒家思想,后来还跑去向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有一次,姚广孝云游到嵩山寺碰巧遇上了术士袁珙,袁珙一看见姚广孝这个和尚吓了一跳。为什么呢?原来是姚广孝面相不凡。袁珙对他说:“你真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体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欢杀戮,会是个大人物啊!”姚广孝听了哈哈大笑。以后的几年里,姚广孝学习精通了儒、佛、道三教。

明洪武八年,姚广孝被礼部召至京师考试,可又不幸名落孙山,后又被分配至苏州西山海云院,以“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状态,一待就是几年。终于,在七年后,改变姚广孝一生命运的机会来了。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二、主动自荐,随主北上

这一年,大脚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决定选拔有道高僧辅助自己的几个王子。姚广孝的好友,时任僧录寺左善司的宗泐借机推荐了他前往京师。

48岁的姚广孝在诵经时见燕王朱棣,但见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心想,“这个机遇一旦错过,恐怕此生再难求了”,于是上前主动自荐。朱棣只见这位和尚,年近半百,其貌不扬,体态臃肿,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双三角眼,反倒没把他当回事,不愿收他。姚广孝见情况于此,把心一横,凑到朱棣耳边轻声说道:“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王字头上加个白,那不就是“皇”吗?这种话说出来,那可是大逆不道的行径。朱棣听后,双目凌厉地瞪着眼前这个和尚,一言不发。这几秒可能是姚广孝生命中最难熬的一瞬。而后,朱棣示意和尚借一步说话。姚广孝长舒一口气,他知道他这次赌对了。两人找处僻静的地方促膝畅聊,言谈颇为投机,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回去后,朱棣立刻向朱元璋提出,要了这位道衍和尚。

到了北平后的姚广孝虽住持庆寿寺,却常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这里的府,就是朱棣的王府。可见此时两人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了。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三、鼓动起兵,秘密谋划

1398年,朱元璋病逝。年仅21岁的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登基后,在亲信的鼓动下,开始着手削藩,姚广孝知道,留给朱棣的时间不多了。因为建文帝瞄准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藩王中战力最强的燕王。

姚广孝力荐朱棣举兵,可一向果断刚毅的燕王此时却犹豫了,“叔叔讨伐侄子,似乎不得民心啊,而且现在民意都倾向于朝廷。”姚广孝却说:“臣只知道天道如此,不管民心。”他还把自己好友袁珙叫来给朱棣相面,当听到“走路如龙似虎,前额高耸,是位太平天子”的评价后,朱棣终于下定决心,拉拢军队、招兵买马。

之后,姚广孝则承担起了后勤司令的工作,在王府的后院训练军队。没有兵器怎么办?“没事,我们自己造。”打造兵器的动静太大,被人告发怎么办?“没事,我来想办法。”姚广孝命人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地下室,用实心石块做墙体,再附以粘土将墙面弄得坑洼不平,外围树上围墙,围墙外面养上鸭、鹅等家禽,这样地下室里叮叮当当干得热火朝天,可是外面的人一点也听不见。这个隔音设施,比国外早了500多年。

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在世人面前装疯卖傻,跑到市民家里抢饭吃,大夏天在屋里穿着棉袄烤火炉,为的就是麻痹朝廷派来监视他的人。原本,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可一个意外,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迫使朱棣提前起兵。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四、运筹帷幄,夺了天下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的一位百户告发朱棣秘密谋划造反。与其坐等朝廷派兵来抓,不如先下手为强,此时的朱棣不反也得反了。

起兵的当夜,正值暴风雨临近,忽然一阵邪风刮来,将王府的檐瓦吹落。由于在当时风吹落瓦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等人脸色不禁一变。姚广孝却说:“这是祥兆!飞龙在天,一定有风雨跟随。青瓦片掉下了,那是要改用皇帝那黄色的瓦了。”这才稳定军心。

“靖难之役”前期非常不顺,虽然朱棣所率军队骁勇善战,但是由于兵力薄弱,随着朝廷军队逐渐增兵,战事陷入了胶着的状态。十月,在朱棣率大军袭击大宁的时候,朝廷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苦战坚守,白天甚至连城里的女人和儿童也扔石块抵抗朝廷军攻击。晚上姚广孝派壮士潜下城墙偷袭敌军,终于坚持到援军归来,里应外合,获得大胜。

虽说姚广孝一直奉命留守北平,并未随军出征,但朱棣起兵过程中,“每有不决之时或兵锋不利之当均以书问广孝,广孝条达之。”朱棣围困铁铉防守的济南城长达三月之久仍不克。姚广孝写信劝说:“部队疲劳了,请班师回北平吧。”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朱棣打算稍微休整之时,姚广孝则坚持招募勇士积极备战,终于攻其不备,击败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

然后,姚广孝建议朱棣绕开大中城市,直扑后防虚弱的南京。原因是朱棣与朱允的帝位之争,与普通百姓、甚至众大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京师南京的争夺。因此,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了。朱棣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接连在淝水、灵璧击败朝廷军,并渡过长江进入京师。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五、位极文官,失去亲友

起兵三年,姚广孝从未临战指挥过。但朱棣认为,“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按说,此时的姚广孝要何封赏都不为过。可朱棣让姚广孝蓄发还俗,他不答应;奖给他两位宫女,他看也不看;赏给他豪宅大院,他去也不去;赐给他高官显职,他严词拒绝,只接受了一个僧录司左善世的从六品小官。

在朝堂上的永乐皇帝面前有一个奇特的景象,这位老和尚,上朝着官服,下朝则换僧衣回寺院。朱棣心里很对不住他的第一谋士,又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正二品显职,令姚广孝位极文官,并从不直呼其姓名,而是尊称为“少师”。

永乐二年六月,姚广孝终于等来了衣锦还乡的机会。朱棣下旨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在故乡长洲,姚广孝将皇帝奖赏的金银全部分发给自己的宗族乡人。

当姚广孝兴冲冲要去见姐姐时,姐姐却给他泼了冷水。面对衣锦还乡的弟弟,唯一的姐姐却没有出门迎接,反而家门紧闭。姚广孝从邻居口中得知,姐姐其实是在家的,可是为什么不给他开门呢?原来他的亲人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所求的是一个安稳的生活,可是一个靖难之役让多少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又让建文帝的许多忠臣惨死,被灭族。他们认为要不是姚广孝这个军师的劝谏,朱棣也不可能起兵,因此他是罪魁祸手,是个奸臣。姐姐不但不开门,还把他痛骂一番,他不禁惘然。

姚广孝又去拜访曾经要好的朋友——王宾。王宾也不想姚广孝见面,家门紧闭,他托人带来了话,“富人和穷人不相交”,这背后的含义让姚广孝看出了,原来是自己的富贵来得“不正”,王宾说自己贫穷,不敢和他交往,但话中何尝不是在说,姚广孝不配和他交往呢?

姚广孝这时才发现,自己虽然富贵,却因此失去了亲朋和好友。当他还是穷和尚的时候,他有家人和朋友,可当他袍笏加身时,他却发现,除了钱财和权势,他却没有了亲情和友情。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六、何为奇才,广孝是也

朱棣即位不久,为威慑蒙古人,决定迁都北平。规划京城的任务落在了姚广孝头上。现在北京城的中轴线,紫禁城的三大殿,北京城的九门格局,箭楼、瓮城的修建,城墙的走向和建筑规范就是姚广孝规划的。规划过程中,姚广孝从他修行的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汲取了不少灵感,所以现在人们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朱棣为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决定编纂《文献大成》。起初主持编修《文献大成》的是大学士、内阁首辅解缙。但初稿完成后,朱棣觉着还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于是这活又安到了姚广孝身上。永乐五年,这部字数达三亿七千万的百科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最终被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这次的三修本,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姚广孝虽不是挂名的监修官,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此后的六年间,姚广孝兢兢业业的完成了此项繁杂无比的工作。

组织修书之余,姚广孝还设计和监造了有“中国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此外,姚广孝还承担了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的辅导讲读工作。他的两位皇帝学生也创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

明朝“第二牛的和尚”姚广孝传奇:得到了富贵,却失去了亲朋好友

七、是非功过 凭后人说

永乐十六年(1418年),84岁的姚广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3月28日,姚广孝端坐而逝,朱棣非常悲痛,下诏废朝二日,追赠其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并尊重姚广孝的意愿,以僧人之礼安葬。

在朱棣手下36年间,主仆二人没有任何间隙,朱棣不管在为王还是为皇时,对姚广孝的尊重和信任始终如一。朱棣将长子、长孙的教育均交由姚广孝负责就是最好的印证。

这也是朱棣冷酷多疑残暴个性中罕见的。

究其一生,姚广孝实在是个复杂的人,他生于元末、长于明初,成就于永乐。他既四大皆空、超然于物外,拒绝高官厚禄,将赏金全部捐赠;却又胸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如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贽所言:“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无论如何,姚广孝一生有下面几点功绩毋庸置疑:

他用的毕生所学参与了一个盛世的建设;

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游走于僧人与官员的身份之间;

他竭尽所能培养出了两位仁君学生;

他更不用说的成就是那可以永载史册的《永乐大典》;

他奠定了影响至今的北京城格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