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何一眼就能看出越王勾踐的野心,因為他們都有這種氣質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為了報其父吳王闔閭在檇zuì李之戰中的一箭之仇,正在加緊訓練士卒準備攻越。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打吳國。吳越兩軍戰於夫椒。越軍戰敗,損失慘重,僅剩五千餘人,被圍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危機之中,越王勾踐採納大夫范蠡、文種的建議,以財色賄賂吳太宰伯嚭請其勸說吳王求和,並自請為臣、妻子為妾侍奉吳王,以圖東山再起。

伍子胥為何一眼就能看出越王勾踐的野心,因為他們都有這種氣質

《史記·伍子胥列傳》: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

伍子胥在第一時間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並指出了越王勾踐的野心。“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讓人不得不佩服伍子胥非凡的政治眼光。

伍子胥為何一眼就能看出越王勾踐的野心,因為他們都有這種氣質

伍子胥認識到了吳越彼此深刻的地緣政治

從地圖上看吳國和越國、楚國接壤,都是江南地區的強國。

伍子胥曾對夫差說過“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

而范蠡也曾對勾踐說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乎?”

伍子胥為何一眼就能看出越王勾踐的野心,因為他們都有這種氣質

吳、越、楚,可謂三足鼎立,越國是吳國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而吳國也是越國北上爭霸的攔路虎,而楚國又在西邊制衡吳越。

因此,從地緣政治上看出越國的潛在威脅,並不難!

伍子胥在勾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伍子胥當年就是因為楚平王殺害了其父伍奢而出逃的。他一路上顛沛流離,先是前往宋國,趕上宋國內亂,於是又逃亡鄭國,因為涉嫌參與顛覆鄭定公的統治,又投奔吳國。途中路過陳國的昭關,正趕上陳國正在到處抓捕他,只好棄車徒步逃走,差點被抓。

到了吳國後,伍子胥投靠吳國的公子光,躬耕於野,等待公子光繼位,幫助自己報仇。

伍子胥為何一眼就能看出越王勾踐的野心,因為他們都有這種氣質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領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都城郢。伍子胥也把仇人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洩憤。從出逃到成功復仇,伍子胥等待了十六年。

伍子胥之所以一眼就能看出勾踐的野心勃勃,因為勾踐和他一樣,身上都有一種“復仇”的氣質。凡是身負血海深仇的人往往擅長忍辱負重,看起來好像沒有把仇恨放在心上,實際是在等待機會,伺機報復。

《國語·卷第二十》:句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句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第七》越王曰:"下臣嘗事師,聞糞者順榖味,逆時氣者死,順時氣者生。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其惡味苦且楚酸。是味也,應春夏之氣。臣以是知之。"

伍子胥為何一眼就能看出越王勾踐的野心,因為他們都有這種氣質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越王勾踐從公元前494年被圍於會稽山向吳國俯首稱臣,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他為了騙取吳王夫差的信任親自為其牽馬墜蹬,甚至以診病為名親自嚐了夫差的糞便。回國之後又向國人謝罪,吊死問傷,關注民生。禮賢下士,重用范蠡、文種,對其言聽計從。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滅吳,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經歷了二十一年,比伍子胥忍的還久。

就像《大宅門》裡二奶奶說的那樣,等我忍過了這口氣,我就一個一個的把他們咬死。所以千萬記住,凡是善於忍耐、剛毅的人,要麼你別惹他,要惹他切記要斬草除根,否則後患無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