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平冤詔書珍藏在阜陽博物館

在重修岳家湖岳氏宗祠“武穆閣”的捐款人名單中,有一個人的名字最為引人注目,他就是曾負責收藏保管《追諡嶽王忠武敕書》(《岳飛平冤詔書副本》)的岳飛第23世孫、時任潁州府官倉“裕豐倉”倉大使(從九品)嶽長齡。如此一來,就把《追諡嶽王忠武敕書》與阜陽城東嶽家湖之濱的“嶽武穆閣”聯繫在了一起。

岳飛平冤詔書珍藏在阜陽博物館

岳飛,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他精忠報國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自幼由母親悉心教導,習文練武,一心報效國家。岳飛從戎時,岳母在其背上刺以“精忠報國”四字勉勵。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金將完顏宗弼(又稱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並在順昌(今阜陽市)大捷後接替劉錡駐防順昌府。南宋首任皇帝趙構,宰相、奸臣秦檜卻一意求和,以12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後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農曆十二月廿九日(1月27日)除夕之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抗金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殺害於杭州大理寺(最高審判機關)內的“風波亭”。岳飛時年39歲,他在所謂的《自供狀》上只留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追諡為“武穆”,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為“鄂王”,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三月追諡為“忠武”。

《追諡嶽王忠武敕書》,最早由岳飛五子嶽霆後人、岳飛第15世孫、明萬曆年間鎮守潁州的總兵嶽璽所珍藏,並代代相傳。時至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岳飛第23世孫、潁州府官倉倉大使嶽長齡,邀請當時的政要和名人在《追諡嶽王忠武敕書》本》上題跋、題贊。如兩廣總督、太和人徐廣縉,壽州狀元、當過皇帝老師的孫家鼐,安徽巡撫賈臻,潁州知府博銘等。每件題跋、題贊均有款識、年月,並加蓋題跋者的印章。1981年春,阜陽地區文物部門從一位收藏者處收購到《追諡嶽王忠武敕書》及“題跋”冊頁。後經安徽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權威機構專家鑑定:“詔書是個副本,後邊的題跋、題贊全是原件。”

目前,《追諡嶽王忠武敕書》珍藏於阜陽市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阜陽曆史文化研究會顧問李援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