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報道馬鞍山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治

《人民日報》頭版昨日刊發《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安徽篇(下)——江淮兒女再揚帆》文章,報道了我省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和做法,其中重點報道了我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治,以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變“綠”的經驗做法。

文章指出:治汙攻堅,安徽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這一片叫陳家圩,過去沿江24家非法碼頭、砂場廠。”在馬鞍山市雨山區,採石街道武裝部長周勇介紹,由此帶來的問題一籮筐:違法建設、江水汙染、河道斷流,居民意見不斷。

“唯有生態優先,才能一馬當先。”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嶽峰表示。2017年4月,雨山區集中攻克“非法碼頭”頑疾,沿線24家全部被取締,通過岸線恢復,復綠420畝。

……

環保倒逼,產業變“綠”,逼出充滿活力的“綠色經濟”。

長江沿岸的和縣,一手淘汰落後產能,一手發展新興產業。日前,蘇州晶瑞化學公司年產5.4萬噸的微電子材料及循環再利用項目落戶和縣。“項目投產後可實現年產值5億元,這樣高附加值、帶動性強的綠色產業我們歡迎。”和縣縣委書記戴瑞坦言。

在鄉村,好山水變成了新錢袋。“光禿禿的石頭變青山,村裡人吃起了旅遊飯。”和縣大老陳村村民楊昌發感嘆。好環境吸引來不少長三角的遊客,今年上半年全縣旅遊綜合收入10.7億元。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座座工業重鎮告別“灰頭土臉”,迎來綠意盎然。鋼鐵大市馬鞍山,三年壓減鍊鐵、鍊鋼產能近500萬噸,相當於減去一箇中型鋼企,同時方宏智能、歡顏機器人等一批綠色企業落地。工業大市安慶,所有化工企業也將全部“退城入園”,傳統產業實施綠色化改造……

一組數字更能反映安徽綠色發展的“含金量”: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與此同時,生態質量也出現標誌性變化——單位GDP能耗下降5.4%,空氣PM2.5平均濃度近年來首次降至49微克/立方米。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安徽正成為現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