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朝鲜战争痛打十四万倭寇,请问这一仗打出了多少年的和平?

鲁大头


明朝万历抗日战争痛打十四万倭寇,一仗打岀了多少年和平?对于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8年抗战,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然而,对于发生在4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另一次长达7年之久、影响和奠定了东亚格局、带来300年和平的抗日战争—— 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亦称壬辰战争),国人却淡忘了。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也是为了鉴古知今。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的过程

釜山登陆:为了侵略朝鲜,丰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19年、明神宗万历19年、朝鲜宣祖24年)开始进行准备。1592年(明神宗万历20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20年《同时于同一年改年号为[文禄]》、朝鲜王朝宣祖25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30.6250万人,以15.8700万人之陆军部队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4月12日其第一军团18700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陷平壤。



明军援朝: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阻击了日军的前进。当时朝鲜全国八道已失,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之地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宣祖李昖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

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宣祖李昖渡过鸭禄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等于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初战不利:最终在6月15日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开始率军渡江,根据《宣祖实录》记载一共有1029名士兵、马1093匹。首梯由初七日由史儒率领发兵,次梯则是初十日由王守官领兵发兵。



6月间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并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5000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因天雨马蹄纷纷溃烂,加上祖承训不知善用骑兵之利,反而领兵轻率进入平壤城内,城内多狭巷,骑兵不但无法冲锋,更成为日军鸟铳伏击的对象,导致军溃将亡,承训仅以身免,朝廷震动。

7月17日黎明,祖承训以游击史儒、王守官等为先锋统军进迫平壤炮城,史儒率领千总马世龙、张国忠两官先入城,手斩敌首10级,遭到鸟铳命中而亡。军队溃散,祖副总兵一日之内败退过大定江,朝鲜急派兵曹参知沈喜寿往九连城,希望杨绍勋总兵能命令祖承训副总兵暂时留守在朝鲜境内,但祖承训撤退过速,已经渡过鸭绿江。

明军增援:明军自7月起多次派遣游击沈惟敬到朝鲜,甚至远赴平壤与倭军谈判,其目的在于拖延时日以待大军集结。同时先派出先锋,不过因为考量到朝鲜的军粮缺乏,所以暂时驻兵在辽东境内,根据《宣祖实录》纪载,所派先锋人数为6000人,其中有副总兵祖承训的蓟州镇兵2400人,和本来要派往建州卫的南军炮手600人,游击张奇功麾下3000人。至于总兵力则是号称10万人,实际派发在7万人。



12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率4万精锐明军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其中携带了大量的火绳枪和火炮。1593年1月8日,李如松取得平壤战役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明军乘胜进军,收复了朝鲜三都(王京汉城、开城、平壤)十八道中的二都五道。滋生轻敌情绪的明军骑兵在2月27日碧蹄馆战役中被优势兵力的日军挫败。由于兵力不足,李如松退保开城一线,并派敢死队奇袭日军龙山大粮仓,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困境。至此双方陷入相持阶段。

日军借和谈为掩护南撤,明军随后南进,至5月下旬,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被收复。7月底,李如松率大部明军回国。明、日开始议和后,由于语言不通,和谈由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实际操纵。在双方和谈条件差距太大,不可能达成妥协的情况下,两人相互串通,以假协议回报各方。这场和谈闹剧一直持续到1596年9月。丰臣秀吉发觉受骗后大怒,决定再次发动战争。

再次入侵:1597年7月末,丰臣秀吉发布进攻命令,以八队14万的兵力进攻朝鲜。日军再次长驱直入,迫近京城,沿途劫掠杀戮,惨不忍睹。

9月7日明军在稷山阻击日军成功。16日,被重新起用的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海军。海陆战场的胜利遏制了日军攻势。朝鲜义兵也大举活动,使日军供应发生困难。日军很快耗尽锐气,无力北进。在明朝政府大力支援下,明军作战总数达到7万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12月,中朝联军长途奔袭发动蔚山战役,企图歼灭据守当地日军。但由于城坚难攻,相持10日后,日军大举来援,明军被迫撤退,途中被追袭击,损失惨重。两军再次相持,明海军进入朝鲜海域,逐渐掌握了制海权。



1598年8月,联军兵分三路,再次发动进攻,但因一路被击败,其余二路被迫退兵。但战争形势对日军大大不利,日军盘踞在几处孤立的据点,互相不能支援。面对联军8万以上的兵力毫无对策。8月18日,丰臣秀吉病死,日军随即撤军。11月12日,明、朝联合海军在露梁海战中,获得胜利,但李舜臣和明将邓子龙战死。露梁海战后,日军退回日本,残余日军也基本被消灭。中日万历朝鲜至此结束,中朝取得最后的胜利。

万历朝鲜战争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万历朝鲜之役 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元气大伤,为其不久后的垮台埋下伏笔,日本随即进入德川幕府时代。此役战胜国大清比日本也好不到哪去,尤其是军力损失高达六成左右,大明王朝的衰退拉由此开帷幕。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具体来看:

明朝7年的战争方面虽惨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此战后辽镇的精锐损失殆尽、战斗力严重下降;短时间无法恢复。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人,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明代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国不强则军不强,军不强则国不宁。明朝在辽东军事实力的下降,防御能力弱小,当地少数民族开始乘机骚动:蒙古猖獗,努尔哈赤建金,万历朝鲜战争的后遗症出现。假如明朝没有援助朝鲜,那么明帝国的寿命也许会更久,可惜历史有没有假如。而这一战也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之后明朝不复昔日荣光。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8-9万户减到战末3-4万户。战后全国人口只有战前的六分之一,十万人口被日本掠夺。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是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因本场战争之故,朝鲜与日本从此不共戴天。在战争之后,朝鲜断绝了与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时朝鲜高僧惟政访日,此为与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签订《己酉约条》,宣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嫡系部队受到损失。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川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联军(史称西军)同德川军与丰臣武功派的联军(史称东军)间的战争,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虽然尚年幼,其母淀夫人实际掌权,在东、西两军中保持中立。但此战之以德川家康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故使丰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阵德川家康彻底歼灭丰臣家。

万历朝鲜战争阻止了任性的日本铁蹄,让朝鲜摆脱了被奴役的困境,让明朝土地没有成为战火蔓延的杀场。战后日本闭关锁国,朝鲜国力锐减,明朝国力衰落,因此东亚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状态。东亚各种力量没有了明朝的遮蔽,发展空间客观上宽松起来,从而有了崛起的可能。

这场战争成为东亚各种力量发展的一个新的窗口,奠定了这一区域三百年的基本格局。


lm爱国者


万历朝鲜战争,是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在以援助朝鲜为手段,实际打击日本领土扩张野心的一场战场,在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在这场战争中,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

日本这个国家由于是岛国,只要想扩张领土就只能考虑朝鲜和中国大陆,所以日本算是东北亚最大的战争策源地,那么在万历朝鲜战争之前,日本在唐朝也曾经和中国交战,从历史角度来说,只要日本战败,东北亚就会和平几百年。万历朝鲜战争之后,直到清朝的晚期日本再次入侵朝鲜,继而发生中日甲午海战,至少奠定了整个东北亚300年的和平。

万历朝鲜战争发生的时候,正好是处于明朝中晚期国力最为强大的时候,由于张居正实行的青苗法、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新政,明朝国力日渐恢复,大量冗员没裁撤,国家收入大幅增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矛盾。这样的背景让万历有能力用兵朝鲜,而钱粮的富足也让当时的明朝部队有较高的作战能力,实际上只要饷银给足,在给予比较好的训练,古代的部队都能有一定的战斗力,在有一两个名将指挥,基本上吃不了大的败仗。纵观万历朝鲜战争,明朝第一阶段兵力不过几千,最高峰时期也不过7万,而且使用的是东北的边军,还没有使用倾国之力,日本已经应接不暇。

其次在武器装备上,明朝当时装备的仿制西方国家的枪炮远远要比日本的水准更高,这样也导致了日本的失败,在加上日本的水师不擅长于远洋海战,这都是日本失败的原因。

当然从结果来说,虽然万历朝鲜战争最后为东北亚赢得了几百年的和平,但是间接来说却让明朝江山陷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毕竟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辽东的部队损失比较大,尤其是死伤了很多常年和蒙古女真人作战有经验的私兵,这样就让辽东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发展喘息空间,为后期后金的崛起制造了机会。

而且万历朝鲜战争和同时的另外两场战争,迅速耗费了万历朝政策改革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盈余,后期改革被废止后明朝的国家可支配收入一直很低,导致不断加赋百姓,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直到把明朝给逼入绝路。


老龙史社


我个人觉得这一仗并没有打出和平,相对的却打出了民朝的衰败。

首先讲一讲“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庆长之役”)的经过。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后半叶期间,日本处于各地大名割据的状态中,史称战国时代。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位大名的努力下,日本趋于统一。逐渐平定各地大名、并成为“天下人”的丰臣秀吉,表现欲入侵明朝之意。1587年6月,秀吉结束九州之役的之后,将入侵明朝的构想具体化:

先派兵占领朝鲜;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宁波;随后占领天竺;再派丰臣秀次占领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计划在这一目标制定之后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亲町天皇迁都北京。

由此可见,日本这个民族的侵华构想的确是一以贯之。

丰臣秀吉于1590年统一日本后,动用西国大名为主力,打算以朝鲜出征为名以发泄文治派不满的势力(以石田三成等奉行为代表)与武功派(包括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将)的斗争。

朝鲜在宣祖二十三年(1590),以黄允吉为通信正使、金诚一为副使、许宬为书状官,派遣使团携带国书交聘日本。丰臣秀吉之后于1591年6月命对马大名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回复国书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朝,请予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如下: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朝鲜收到国书疑惧不已,正使黄允吉认为日本会侵略,副使金诚一认为不会,朝鲜廷议之后,决定从轻通报宗主国明朝,宣祖派遣金应南为使,前去向明朝礼部通报。

丰臣秀吉在久未获答复后,于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朝鲜节节败退,并向宗主国明朝求救。明朝随即派兵入朝支援。这场战争从朝鲜半岛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1597年(丁酉年)再度爆发战事。后期双方陷入胶着,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军于1598年从朝鲜全面撤退,这场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其间1593年议和阶段,还有一封万历皇帝册封“日本国王”的诏书,现存于日本大阪博物馆。诏书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 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这场战争(前后两次冲突)明朝总计出兵约12万人伤亡3万,朝鲜出兵36万人伤亡12万(平民伤亡近百万),日本兵力前后两次合计大约37万人伤亡17万,最终以明朝、朝鲜获胜而告终。可是对中、朝、日三国的影响却不一样。

对朝鲜来说,全部国土几沦为战场,人民流离失所,战后百业萧条、农产大减,经济秩序多年后仍不能恢复。对日本来说,本想借这场战争化解日本内部文官、武将的矛盾,结果由于丰臣秀吉的离世导致日本再次分裂。最终由德川家康统一全国开启“江户幕府”时代。


对于战胜方民朝来说,按理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1569年明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军户籍总数3,138,300人,实际兵员为845,000人。在帝国北边服役的军士推测有50万人,马匹10万匹。若万历时期军队数目不变的话,援朝兵力按本条目所载资料前后合计约12万人次(非同时派遣),等于明朝北疆约4.17%的兵力,这个数字不算大,但塞外远征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负担。

此战军费对明朝形成沉重的财政支出;明税率极低,只在5.5%-12%之间,故一般官府税收难以支应大规模突发状况,援朝军费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白银7,000,000两,每年流入约当2,092,000两;此战军费支出,平均一年即达2,400,000两左右,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加之万历三大征接连发生,导致终万历一朝,太仓库财力匮乏,造成明末财政的紊乱。

除了长期征伐带给国力日衰的明朝额外负担外,建州卫首领努尔哈赤也通过此战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得了情报上的优势。这场战争,实际为清兵入关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