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文化之藥王孫思邈

銅川文化之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經歷了西魏文帝、廢帝、恭帝、北周閔帝、明帝、武帝、宣帝、靜帝、隋帝、煬帝、恭帝、唐高祖、太宗、高宗14個皇帝的統治時期,活了141歲,逝世後葬孫原村“先塋”祖墳。臨終前,他“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宰”。因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明,以醫濟人,不為名利,人民群眾尊為“藥王”,給他樹碑立廟,他隱居過的耀縣五臺山也就逐漸稱為藥王山了。陝西省人民政府將藥王山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思邈(公元541---682)新舊《唐書》載他是京兆華原人,即今銅川市耀州區人。他的村子是耀州區孫原鄉政府所在地的孫原村,那裡現在還有立著碑記的父母墳塋和祠堂。孫思邈聰明好學,知識淵博。七歲開始上學時,雖體弱多病,家道貧寒,而讀書卻很刻苦用功,日誦千餘言。西魏河南洛州總管獨孤信有權勢的大臣,稱讚他是“神童”、“大器”。他青年時即研究老子(老)、莊子(莊周)等百家學說,並對醫學產生了極大的。成年後,因對當時社會不滿,隱居終南山,太白山一帶。除把大好河山作為他研究醫藥藥圃外,還經常在鄉親鄰友間看病行醫,為其後來在醫學上有很高造詣,奠定了良好基礎。他在長安期間,虛心向太醫令謝季卿及甄權等名醫學習,精心鑽研唐以前的醫藥經驗,終於在花甲之年寫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醫藥寶書。內容極其豐富,不僅對脈學、針灸、食治、傷寒、雜病、小兒病、婦人病、營養不良等病症詳加論述,而且還收載了一些外來名方和民間單方。一千多年來,他和他的《千金方》一直受到國內外醫藥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敬仰和重視,起到了古為今用的作用。

孫思邈不為求名,不為利惑,不為祿位所誘,先後三次拒絕北周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王的徵詔封官,深入民間,普救蒼生,為患者治病,有高度的責任感。他在《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對危急病人看病,“不得問其貴賤,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通一等,皆為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孫思邈醫術上精益求精,他在《大醫習業》中說“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輱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及張仲景等名醫諸部經方。又經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經熟。”

家裝小布丁讓智慧更懂生活!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