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生活養生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聰穎好學,崇尚老莊,兼好佛典。他一生不慕名利,十八歲時便立志學醫,長期隱居山林潛心修道,著述行醫,後歸故里而卒,享年百歲。孫思邈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銘》、《攝生論》、《存神煉氣銘》、《攝生枕中方》等著作。孫氏醫德高尚,對醫學貢獻巨大,被後世譽為“藥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對中醫養生學說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對兩部《千金方》進行解讀,並以“生活養生”為基本出發點,試圖從另一個側面來揭示孫思邈對中醫養生學說的貢獻。

一、飲食養生

飲食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人體的健康,而飲食養生是一切養生的前提和基礎。《千金要方》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出病也。”①飲食物進入人體後,經脾胃的運化和消化,使之成為可供吸收的水谷精微,而這些營養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對於飲食的養生問題,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首先,應該“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食如飽中飢,飢中飽耳。蓋飽則傷肺,飢則傷氣,鹹則傷筋,酸則傷骨。”②人們應在感覺到飢餓前吃飯,感到口渴前喝水,倡導多餐少食的飲食習慣,同時要注意每次的飲食量不能過多,正如《內經》中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而且過飽過飢、過鹹過酸對人體的臟腑氣血都會造成影響,反而容易得病。其次是在飲食過程中要注意葷素搭配,應該多食蔬菜,少食肉類,不吃生冷、陳臭的食物。第三,對於飲酒的問題。孫思邈認為,飲酒以藥酒為佳且不可過度。他說:“久飲酒者,腐爛腸胃,漬髓蒸筋,傷神損壽。”③現代醫學發現,酒對胃黏膜刺激較大,增加肝臟的解毒負擔,同時過度飲酒會使酒精中毒,嚴重者危及生命。第四,飲食後不能劇烈運動,只可“行步踟躕”,緩步消食,情緒不能過分激動,切不可大喜大悲,否則容易出現血脈閉阻,反而不利於養生。

需要注意的是,孫思邈贊同“藥食同源”,倡導食療。《千金食治•序論》中說:“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孫氏認為,大凡藥物,藥性剛烈狂暴,如果不注意劑量或者隨意使用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而食物則不然,可以排邪安髒、悅神爽志、滋補氣血。因此,孫思邈在兩部《千金方》中對果實、菜蔬、穀米、鳥獸等食物進行了描述,包括四氣五味、功效禁忌等。他說:“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④中醫認為:肝屬木,其味為酸;心屬火,其味為苦;脾屬土,其味為甘;肺屬金,其味為辛;腎屬水,其味為鹹。如果過度偏好,則導致五味不平衡,而“五味之傷”正是遵循著五行之間的生克化制而產生的。因此在日常的飲食過程中不僅要注意食物配問題,而且對於五味也應保持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飲食養生。

二、起居養生

關於起居養生,可以從居所選擇和起居習慣兩方面來闡述。第一是居所的選擇。據《翼方•退居》記載:“山林深遠,固是佳境,獨往則多阻,數人則喧雜。必在人野相近,心遠地偏,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畝平坦處便可構。”⑤房屋的位置應該建在郊外,這裡既沒有在山林道途的阻障,也沒有屋多人雜的喧鬧,而且還要考慮到開井取泉,列瀆排水。房屋居所應周密細緻,可以避風擋雨,又能使空氣流通,同時居室周圍還要有田地,可植草木。開池塘,種植物,既可採食,又可悅目怡閒,更有勞動、活動的場所。逢大風暴雨,宜入室閉戶,燒香靜坐,安心避之。⑥因此,良好的居住環境,一方面能夠提供穩定安全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改善居住者的心態。第二是起居習慣,這裡孫思邈承襲了《黃帝內經》的基本觀點。他說:“春欲晏臥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臥早起,冬欲早臥而晏起。皆益人,雖雲早起,莫在雞鳴前;雖言晏起,莫在日出後。”⑦順應自然,天人相應,是中醫傳統養生的理論支柱之一。人們的起居生活應該順應四氣五行,根據四季的變化和陰陽的消長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而且還要養成春季晚睡早起,夏季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的習慣。這樣才能順應自然、天人相應,從而成為一名“陰平陽秘”的攝生者。

三、情志養生

如果說,飲食和起居屬於外在養生,那麼情志就屬於內在養生。按照中醫的說法,疾病的成因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二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三是飲食、房事、蟲獸等其他因素。這三種情況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現,而七情與中醫養生的關係最為密切,也最易被忽視。因此,孫真人提出了“十二多”與“十二少”的養生方法,他說:“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⑧又說:“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⑨中醫認為,情志養生是生活養生的重要組成,一旦失調對機體影響十分巨大。首先是對五臟的直接影響,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一旦出現問題,極易反傷本髒,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所總結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其次是由於氣機的改變,使得臟腑受累。《內經•素問》雲:“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⑩七情的異常變化會使得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且不同的情志表現,對氣機的影響也有不同,會表現出氣虛、氣逆、氣陷等證候。

由此可見,情志的調養對於人的健康有著極大影響。對於健康人來說,當情志的過度激動或是持續過久,就會影響機體的正常調節功能,使得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導致疾病的發生。對於病人來說,情志激烈的波動,更容易改變病情,造成病勢的惡化。因此要實現情志養生,復歸內心的質樸,保持身心的健康,就應該遵循孫氏的“十二少”和“十二多”,這二者相反相成,最終指向“思無邪”養生佳境。

孫思邈作為一名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從“治未病”的角度出發,以生活為基本點,提出了以飲食、起居、情志為主要代表的生活養生理論,並不斷吸收中醫傳統理論以擴充養生學說的內容,從而構建起更切實際的養生理論體系,對後世人們的生活養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