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和道教學者。他長期隱居終南山,不慕名利,為人治病,閉門著作,完成了中醫鉅著《千金方》,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其晚年應詔入京,頗受唐皇室禮遇,最後歸隱故里,據說活到了一百多歲。

我們都知道孫思邈的醫術非常高明,出神入化;其實他對人事的洞察也入木三分,極富智慧。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據《新唐書·隱逸》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跟隨孫思邈隱居,一次盧患了重病,問診於孫思邈;孫一邊給他治病,一邊給他講解了“天人所同”的學問:

“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雪霜,張為虹霓,天常數也。人之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衛,章為氣色,發為音色,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為瘤贅,陷為癰疽,奔為喘乏,竭為焦槁,發乎面,動乎形。天地亦然……高醫導以藥石,救以砭劑;聖人和以至德,輔以人事,故體有可愈之疾,天有可賑之災。”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孫思邈認為,陰陽之道是天與人都須遵守的原則,不可偏離。否則人會生病(生熱、生寒、瘤贅、癰疽、喘乏、焦槁),天地也會發生災難。所幸高醫與聖人可以治病和賑災。

盧照鄰又問:“人事奈何?”孫思邈回答說: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心之為君,君尚恭,故欲小。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之謂也。膽為之將,以果決為務,故欲大。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謂也。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方之謂也。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易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圓之謂也。”

在這裡,孫思邈從天人之道出發,提出了為人處事的四個要點: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心小,就是凡事要謹慎小心,不可莽撞浮躁,須認真審察思考後,才能行動,就像《詩經》上說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膽大

,就是遇事要敢幹果斷,如同將領率兵攻城,稍有遲疑,就會坐失良機;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仁方,人的品行如果能達到“仁”的高度,就會像地一樣方正,正直公允,不為名利所誘,也不因主持正義而內疚;

智圓,而如果能達到“智”的高度,就會像天一樣圓融,看到時機成熟就立刻行動,不再作無謂的等待。

“藥王”孫思邈論為人處事,以天道醫道通人事,非常精闢!

簡單總結,孫思邈認為天地與人體,乃至社會人事方面,在大的道理上都是相通的;並進一步提出了“大小方圓”四項為人處事的原則:膽要大,心要細(小);並有智之圓,仁之方——這樣的人,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