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双一流"高校!

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科技大学

,如今已经走过67个年头。67年来,学校与祖国共同成长,弦歌不辍,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栋梁和骨干,数十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在这众多院士中,有三位来自同一个大家庭——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柯俊的弟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柯伟的爱人)

柯俊

1917年6月23日生于浙江黄岩。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我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1954年起任北京科学大学教授、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1951年,柯俊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欧洲学者接受了柯俊的"贝茵体"之说,称其为"贝茵体先生"

1955年,柯俊开始筹办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及金属化学专业。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金属物理专业成为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柯俊是第一批博士导师。1987年,金属物理专业被国家教委评定为第一批重点学科之一。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1974年起,柯俊领导组织学校冶金史研究所开展系统的冶金史研究,由他所开创的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于1990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1996年,柯俊在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旨在培养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

"大材料"专业试点班的教改课题。2000年,"大材料"实验班毕业,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实验班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6%,相当一部分学生后来都考上或被保送攻读研究生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2017年8月,柯俊院士因病逝世,享年101岁。他将自己的遗体捐出,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柯伟

1932年12月30日生于辽宁沈阳,祖籍浙江台州(黄岩)。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曾任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现任金属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长期从事疲劳及环境敏感断裂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系统研究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新型耐蚀合金、涂料、断裂控制和安全评估技术,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

曾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与预测研究"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工业和自然环境腐蚀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李依依

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1933年10月10日生于北京。195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0-1998年任该所所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

数十年以来,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目前,主要从事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负责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奇缘!一个家庭出了3位院士,还都来自同一所

大学是唤醒奇迹的地方,是放飞理想的热土。多年来,北京科技大学深刻地融入国家、民族顽强奋斗和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一代代北科大人将继续传承并弘扬"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矢志创新,为实现科技报国的梦想贡献源源不断的北科力量。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北京科技大学官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