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敏過人的沐英出場了!他日後坐鎮雲南,與大明共存亡,相始終

大明北伐53.

機敏過人的沐英出場了!他日後坐鎮雲南,與大明共存亡,相始終

沐英畫像

幾乎與朱文英同時在朱元璋家養大的,還有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和朱元璋的外甥朱文忠。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兒子,朱文忠是朱元璋的姐姐的兒子。三個小孩之中,朱文正年齡最大,他比朱文英大九歲;朱文忠則排第二,比朱文英大六歲。其實,在接下來的歲月,朱元璋的愛心是無限擴大的,他不斷地收養了義子,什麼保兒、周舍、道舍、柴舍、馬兒、金剛奴、也先、買驢、真童、潑兒等等(其中保兒就是李文忠,周舍就是朱文英,柴舍就是朱文剛,馬兒就是徐司馬,道舍就是何文輝,其他的實在找不到真名字了)而且,這些義子大多數都很傑出,特別在軍事才能方面,足以領兵作戰,獨當一面(其中一位還做了朱元璋的駙馬爺,稱為王駙馬)。文正、文忠和文英就是他的養子中最為傑出的人才,反而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就略微差了點,因為他的親生兒子基本上都是成長於富貴之中,他的養子則成長在戰鬥歲月之中,成長的環境不一樣,則很難強求了。

朱文英在朱元璋夫婦的教養下長大,他有沒有讀書識字呢?有感於某專家指摘朱元璋的兒子都是文盲,特別在這裡說明一下。

朱文英喜歡讀書,他的書房四面都懸掛著古人的名文警句,這些都是他請當時的大書法家寫的,有北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朱熹的《敬齋箴》、諸葛亮的《出師二表》、李密的《陳情表》和韓愈的《佛骨表》,這些都是個人修身養性、齊家報國的著名論述,朱文英把他們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引,每每觀瞻體會,以“忠孝仁義”為綱常大義。

其實,朱元璋其他的義子基本上都和朱文英的表現差不多。

這裡說說朱文忠的情況,朱文忠就是日後的李文忠,他和父親李貞投奔舅舅朱元璋後,朱元璋很快就為他找了教師先生,讓他讀書識字,李文忠天資不凡,領悟能力好,讀書上手特快,一段時間後,朱元璋帶著幾個謀士去檢查李文忠等人的學習情況,當他們看到李文忠的功課後,朱元璋忍不住就對身邊的李善長等人說:“小子學習如此,也可以了吧?”李善長等人點頭稱是,朱元璋又說:“是時候讓他學習一下弓馬騎射了,如此世道,只有文學,還不足以處世。”

從此,李文忠就文武兼治,到1357年,李文忠年僅十九歲,就正式領兵打仗了!他可是1354年才投奔朱元璋舅舅的喲,僅僅四五年光景,就可以出師對敵作戰了,可見李文忠的成長是多麼的迅速!最重要的是,他以“舍人”的身份第一次參加戰鬥就取得了勝利,當時,他是協助常遇春進行池州戰役。戰後,常遇春心領神會地讓這位年輕的將軍領兵獨立作戰,李文忠率軍進入今天的皖南地區,接二連三消滅了好幾股元軍,奪取了幾座城池,遠在應天府的朱元璋很高興:“畢竟初出茅廬的小娃兒,竟然屢戰屢勝,真不枉我這幾年的栽培!”一個讓李文忠驚喜的軍銜隨即降臨到他的身上:帳前總制親軍都指揮使司左副都指揮使,兼領元帥府事!這個軍銜甚至比不久後就任為江南行樞密院判官的鄧愈還要高半級!

李文忠如此成長,朱文英呢?

朱文英比李文忠年輕六歲,李文忠在十九歲揚名江浙之時,他才十三歲而已。這時候,他還在努力地學習,學習文化知識和軍事技能!老實說,朱文英的個人修為甚至高於李文忠,起碼在他的義父義母眼中,確實如此。有史料說他,“機敏過人”,“終日侍側無戲色,亦無惰容”,還說他“弘量孝恭出於天性”(《皇明名臣琬琰錄之黔寧昭靖王(朱文英,即沐英)祠堂碑》),如此一來,朱元璋對這個義子又刮目相看了。

十八歲,朱文英出山!

這一年,就是1361年,朱元璋讓朱文英擔任帳前親兵都尉,也就是帳前親軍的一個小頭目,稍低於元帥之職,協助鎮江的防衛。三年後,即1364,朱文英二十一歲,他但任廣武衛指揮使,這是朱元璋設置的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中的一個。稍後,又加軍銜為昭勇大將軍,朱元璋把他派遣到江西和福建、浙江的交界廣信地區,這裡就是元代的信州,乃兵家必爭之地,之前發生了朱元璋集團和陳友諒集團的激烈戰鬥,再之前,是陳友諒集團與元軍在這裡激戰。故此,朱元璋高度重視這個戰區,他在這裡設置了廣信衛,朱文英就做了這裡的軍區首長。

這時,陳友諒已經失敗,江西和浙江西北部和西南部,中部,甚至南部都是朱元璋的版圖,朱文英在這裡駐軍,很明顯,他就是要對付福建的元朝部隊!

機敏過人的沐英出場了!他日後坐鎮雲南,與大明共存亡,相始終

沐英的火銃三隊戰法

福建那邊,是頗具傳奇色彩的軍事強人陳友定的勢力範圍。朱文英在三省交匯處坐鎮,勤于軍政,秉承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的戰略,做足一切防禦措施,與此同時,他也深刻地認識到“軍民一家親”的重要性,大搞軍民魚水情,甚至規定軍士不得毀壞農田,若有踐踏民田,破壞莊稼者,不問任何理由,必加重罰。如是者,當地的老百姓得到了十多年以來從沒出現過的太平安樂,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由於十多年來遭到兵火的蹂躪,至此漸漸得到恢復,閩浙贛三角地從此告別痛苦的日子。

1367年十月,朱元璋發佈討伐元朝的檄文,徐達、常遇春領二十五萬北伐軍征戰中原,驅逐胡虜。與此同時,朱元璋又指令:取福建!中書平章胡廷瑞掛徵南將軍軍銜,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安吉、寧國、南昌、袁州、贛州、滁州、和州、無為州等衛軍約五萬人,由江西取福建。作為廣信衛軍區的指揮使,朱文英也隨軍出征。

——由於此戰屬於大明南征的內容,本文不再詳述,總之,在征服福建的戰鬥中,朱文英不斷建立軍功,陳友定兵敗被擒,福建平定。朱元璋根據前線發回來的戰報,把屢立戰功的朱文英調守陳友定的割據重鎮建寧,並讓他節制邵武、延平和汀州三衛,如此一來,朱文英就成了四個衛軍的司令官,他控制的部隊超過兩萬人了。這還不止,在金鑾殿上,朱元璋召見了一子朱文英,對他說:“你可以光宗耀祖了,不過,你不要再姓李了,也不要跟我姓朱,你就姓木吧,這個木姓,既有李的一部分,也有朱的一部分。”從此,朱文英就叫木英了(至於何時,木英何時又改名為沐英,則是南征雲南時候的事情了)。

洪武三年(1370年)初,朱元璋調木英回京師應天府,升官銜為鎮國將軍、僉大都督府事,並讓他往關中調研,為大將軍徐達剿滅擴廓帖木兒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鳳翔府,木英追上了徵西軍的大部隊,見過徐達,徐達剛好遇到一個難題:西安府和鳳翔府正在鬧饑荒!

關中地區,從大唐盛世之後,一直都沒有恢復過來。唐末,黃巢起兵,迂迴數萬裡,終於攻克大唐國都長安城。從那一刻開始(九世紀八十年代),以長安為標誌的關中地區就成為軍閥混戰之地。朱溫控制大唐末世後,長安更遭到毀滅性打擊,其後的五代十國,乃至於北宋王朝,關中不是軍閥割據混戰,就是與外族政權爭個你死我活,百姓苦不堪言,農田水利日遭破壞,經濟無法發展。好不容易到了女真人控制關中了,也頻頻用兵關中和川蜀,戰亂依然沒有終結。眨眼間女真人也到了末世,漠北的蒙古鐵騎軍掃蕩六盤山和賀蘭山之間,跟著就進入關中,這是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恐怖的外族入侵!當年女真人還有“留下人民發展生產”的口號,蒙古人沒有,他們只想殺掠,他們只要土地,只要牧場!

關中從此進入黑暗時代!就算大元盛世,一位名叫張養浩的官員,在進入潼關到關中賑災之時,還忍不住發出千古苦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了元末,戰爭更加頻繁,當徐達、常遇春的大明北伐軍進入潼關時,關中的元兵不戰而逃,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糧食!徐達的部隊進入奉元路(即西安),第一件事是向老百姓發放糧食:每戶一石(120斤)。後來,有部將認為還不夠,徐達又把賑災糧食增加兩石,即每戶分到三石(360斤)!

不過,這是1369年夏季的事情了。

徐達率領大明徵西軍在1370年二月底進入關中,老百姓早把上一年的賑災糧食吃光了,1369年下半年的秋收,卻無法保證——天天打仗,誰去種地?偏偏這個時候,擴廓帖木兒殺入蘭州地區,附近百姓聞風喪膽,紛紛逃離邊境,奔往他們認為安全的地區。如此一來,1370年的春耕也幾乎報銷了!

明軍,也遇到擴廓帖木兒的難題——軍糧缺乏!

有人建議:關中百姓多養牲畜牛羊,不如讓他們上交做軍餉。

徐達一皺眉頭,說:“怎麼能說出這番話?我大明軍隊自渡江定鼎江左,自聖上立屯田制後,就自己屯田種糧,自食其力,從不擄掠百姓。關中民苦,無不引頸嚮往王師,嗷嗷待哺,我大明國軍豈能奪了他們的牲口?”

他傳令後軍的耿炳文和康茂才,要他們火速運送軍糧前線。

就在這個時候,木英抵達徐達大營,聽說此事,他望著眼前這位大帥,問了句:“軍糧解決了,那,百姓飢餓,又該如何呢?”

徐達說:“文英(沐英字文英),這就是你來這裡的原因了。”

他拍著這個年輕人的肩膀說:“你能解決這個問題。”

機敏過人的沐英出場了!他日後坐鎮雲南,與大明共存亡,相始終

回鶻朴刀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