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榆林,位於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古稱“上郡”,始於春秋戰國,興於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有“小北京”之美稱,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誌。

在耒陽,知道劉厚基的人並不多,但在陝西榆林,不知道劉厚基的卻很少。

劉厚基何許人也?

劉厚基(1840-1879),字子坤,號福堂,耒陽坪田人。劉厚基死後,光緒帝追贈其"建威將軍"封號,歸葬耒陽坪田豹嶺,左宗棠為劉厚基親書墓誌銘。陝西延綏鎮和耒陽建專祠祭祀。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不僅是純正的北方地區,歷史上更是少數民族混戰整合之地。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說起榆林,瞭解這座城市的人會說,這是一座融南北風情的歷史文化名城。為什麼地屬北方的榆林,怎麼就能品出南方味來?

其實,榆林城裡的人物和故事,成就了榆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氣質。其中,耒陽人劉厚基對榆林城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可以這麼說,因為他,榆林的城市性格中更添一分勇武剛健的豪放和南方山水旖旎的婉約

一、戰功

劉厚基是武將,人稱常勝將軍,百戰百勝。

咸豐十一年,劉厚基隨軍進剿四川起義軍,攻破蘇家灣等處及牛腹渡義軍指揮部,解大邑縣圍,積"功"遞保藍翎千總加守備銜。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榆林古城牆

同治元年(1862)二月,隨四川總督駱秉璋破蘭潮鼎義軍十萬餘,解綿州圍,擊敗義軍首領李長毛於略平場,遷都司補用換花翎。八月隨清軍進攻義軍蘭潮鼎部於崇慶州石羊場,又遷遊擊留川即補。十一月,解眉州圍並克丹稜城,升參將。旋隨總兵蘭慶高等分路進攻青神義軍軍營,追擒義軍首領周庭光於龍孔場。

同治二年二月擢副將,賞給猛勇巴圖魯名號。不久,雲南義軍首領李永和率兵進攻四川,被劉厚基擊敗,軍功顯赫,加總兵銜。三月,配合清軍其它部阻擊陝西太平天國義軍,克漢中府城,設伏誘擊於上元觀,斬義軍過半。接著架浮橋渡河,攻毀義軍營壘,進逼洋縣,派精銳勇士潛入城,夜舉火為號,內外夾攻,義軍受到重創退出洋縣。陝西巡撫劉蓉上其功,廷諭以總兵記名簡放。四月,劉厚基又率所部追擊義軍至大河壩,俘2000餘人,剩下的義軍退至金水河,又被劉厚基擊敗。五月,進攻大莊坪等處義軍,於陝西南澇俘義軍巡捕、都統十餘人,陝西義軍被"剿滅肅清",劉厚基又

加提督銜。六月,劉厚基移軍進攻義軍石達開部於四川敘州之橫江,戮義軍萬餘人。同治帝嘉厚基膽略兼卓,動洽機宜,賞三代一品封典

同治七年(1868),劉厚基出任“九邊重鎮”之一的延榆綏總兵,駐防榆林。

光緒二年(1876)三月,左宗棠率兵抗俄,委劉厚基為北路前鋒,隨左宗棠進兵新疆。五月,北逾天山,收復烏魯木齊。九月,攻下瑪納斯城,北路俄軍被驅逐出境。三年正月,在向南路進軍途中,劉厚基積疾復發,病逝,終年39歲。

二、教育

劉厚基雖是武將,卻對文化教育十分重視。

劉厚基在榆“興文設義塾,造惜字爐,刊教民歌,修書院捐膏,擇俊秀子弟,延名師館署內訓課重葺北京榆林會館,培養文風不遺餘力,一時科名文興,文武取榜中額者增倍。”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劉厚基書法

劉厚基許是受老鄉左宗棠的影響之深,先是將城內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榆陽書院”重新設計修繕,後請左宗棠提字“北學為先”,辦成當地最高學府。他辦學的同時還購置了田產,供教職員工生活補助。本地辦學的同時,劉厚基還在榆林鄰近各縣興辦義學館十所,並常常擠時間赴各學館巡視,召集員工訓話,勉勵學生勤奮讀書,為發展榆林文化教育、培養人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劉厚基出身貧寒,不忘桑梓。同治八年,以屢次未領軍餉銀3萬餘兩,請援例捐廣增耒陽縣學永額3名,經清廷核准,改永額2名,暫額10名。十年捐金1000兩為耒陽縣孝廉公車費,捐租80石為縣鄉試士子賓興費,捐銀1000兩為族中生童歲耕試卷費,並將歷年廉奉餘銀1萬兩置田租1000石為宗祠濟貧課讀義田。

三、文化

榆林曾經是兵家要地,又是"茶馬互市"的重要商埠,從南方來的官員和商人不斷帶來南方的絲竹管絃和樂妓,並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陽剛之氣,又有南方的陰柔之美,從而開創了“南腔北調”合二而一,中國北方獨有的“北國南音”藝術形式。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榆林小曲

清同治年間,劉厚基任榆林府總兵時,酷愛南方音律,尤喜塞上邊關獨有的北國南音榆林小曲。在任期間推進了榆林小曲的繁榮和發展。榆林城內“文藝其繁”,經常是“夜半曲聲聽滿城”,凱歌樓上常有“羌笛吹新調,秦箏弄急弦”,其盛況可見一斑。現在大型的榆林小曲演唱時,都懸掛明清兩代對榆林小曲做出特殊貢獻的歷史名人的條幅,以示緬懷敬仰之情。

四、城建

光緒元年(1875)冬,看著榆林的經濟、文化日漸繁榮振興起來,劉厚基內心是欣慰而滿足的。與此同時,由他編撰的《圖開勝蹟》一書刊行於世。這套書主要記錄劉厚基任總兵時所立功業。書中細緻描繪了由他捐廉重建的藥王廟、關帝廟、南城樓、新明樓、忠義祠、榆陽書院以及城南的三義廟、城北的雄石峽。全書共六卷,卷一、卷二為當時官員為此書所撰序言,其有名者如吳大澄、曾國荃、陸潤庠等,皆據手跡上版,或楷或隸或篆或行草,摹刻甚精、宛如真跡。卷三至六記其重建關隘、城郭、水利之事,每事一圖,共有插圖百餘幅,繪刻俱精。所附《戰功紀略》為門生記其一生戰績;《紀恩慕義》則專記皇恩及母訓。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圖開勝蹟》

這本書甫一面世,引來了時任甘陝總督的左宗棠親筆題寫書名,以及李鴻章、曾國荃、賀壽慈、吳大澂等朝廷重臣、學界名流,直至封疆大吏、地方政要,紛紛題詩祝賀。據榆林本地學者統計,為該書題詩者逾五十人,賀詩達一百六十餘首。此書極大提高了榆林的知名度。而這本書詳實的歷史資料,更為後來人瞭解榆林本地民俗風情,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五、民生

剛一上任的劉厚基用實際行動,踐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他一方面士礪兵馬,節衣縮食,墾荒戍守,力爭軍旅自給,減少百姓負擔,一方面又利用軍中駝馬組織輜運隊,往來於川、隴、滇、甘等省,輸出皮毛、藥材等產品,購進糧棉油料等生活物資,以保障軍需民用。與此同時,又從軍中挑選出一批來自內地,精於耕作的士兵,組織助耕隊,向百姓傳授耕種技術,撥發優良稻麥棉麻種籽,鼓勵軍民共同教養生息。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美麗榆林

同時,他還在榆林城郊建造了一座白塔,用作紀念在戰爭中陣亡將士的忠魂。又在榆林府治內倡議修建了寺廟十餘處,以滿足群眾宗教信仰的需要。

此外,他“設牛痘局,建百歲坊,以敬老慈幼。”如今看來,設個牛痘局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但在當時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天花是小孩致死率極高的疾病。他這一舉措挽救了很多小孩的生命。


一位耒陽人,影響了北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他何許人也?


美麗榆林

幾百年過去了,迄至今日,在人們的記憶中,威風赫赫的官員們逐漸褪色成一個個歷史名詞。但在許多榆林文化人口中,劉厚基還是一位讓人念念不忘的官員。他捐奉修建的書院 和廟宇雖然多數毀於時代的變遷,但僅存的關帝廟、新明樓等建築,依然是這座城市文化內涵的血脈根源。

很難清楚地說明,劉厚基到底是軍事官員還是政治官員。因為,他戎馬一生,整整二十年他在戰爭中度過。在他的身上,文雅與硬氣兼而有之,界限鮮明,卻毫不突兀。他以延綏總兵所表現出的政績已經證明了他這個軍事將領作為行政官員,也是個幹練之才。

也許,劉厚基的諸多政績隨著歲月流遷,會被人們所遺忘,但他造福一方水土,重視文化、振興教育,又讓這座城市的人長久地記住了他,可見文化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