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有多少人愛他,就有多少人恨他。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混的最好的降將,一國主力帶在身邊,沒有監軍沒有掣肘。

但他可能也是中國歷史結局最差的國士之一,說他窮兵黷武,說他輕易改變防務。

或許這個功曹之子,在二十七歲之前也沒想到在人生的後三十五年裡姜維這個名字將會名動中原。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眾人眼中非黑即白的雙面人生

一直以來對於姜維的評價往往非黑即白,和他同時代的陳壽說他:

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首先肯定了姜伯約的文武全才,但又批評了他的濫用武力,決斷迅速卻不周密,最終身死族滅。

但讀史最忌諱斷章取義,陳壽同樣在姜維傳裡引用了一段郤正的話,沒錯就那位陪著劉禪去洛陽,並教後主說樂不思蜀保命的郤正。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郤正文辭燦爛,有張、蔡之風,他認為姜維作為當國重臣,不攀比虛榮,不追求聲色,他這麼做並不是要以己為例約束貪官,而是認為作為一個立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男人,生活用度這樣就夠了,用一句現在的話就是心中有夢想,我就是不一樣的花火。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所以郤正不以成敗論英雄,還認為姜維學而不倦,勤儉節約,當為一時的表率。這其實也是當時儒士中存在的一種認知,而陳壽在姜維傳中引用了郤正的描述,一定程度上也算表達了自己對姜維個人的認可,但是因為時已入晉,陳壽自己在蜀漢時又不如意,姜維畢竟是魏晉的天敵,雍涼不解甲,中國不釋鞍,這種長期的戰時生活就是蜀漢一直以來的北伐所造成的,所以這個政治立場肯定還是得表明的。

而到了東晉,作為姜維第一黑的孫盛那可是一頓噴:

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

說姜維那是不忠不孝不義不節,一個不落,但同樣東晉的幹寶卻說姜維投降鍾會,不是不願以身殉國,是因為心中還有理想。

這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能徹底蓋棺定論的其實不多,但像姜維這樣的從主角的年代一直到現在,1700多年,對他的看法仍是涇渭分明確實少見。但爭議的存在,也從側面反映了姜維這個人的話題度,今天我們將暫時把各種有關姜維的觀點爭論放到一邊,看看這位蜀漢末代大將軍的人生最後一戰的表現。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魏蜀之間地形狀況

司馬昭計劃的流產,姜維一路閃躲騰挪回到劍閣

公元262年,姜維率軍與鄧艾戰於侯和不利,退入沓中,因為忌憚黃皓的攻訐,索性就在沓中屯田等待時機變化,而這時候的司馬昭控制的魏國政局穩定,正希望用絕世之功為自己的更進一步鋪平道路,因此有意伐蜀。

在司馬昭擬定的方案中,有兩個關鍵節點:

其一就是將姜維大軍關在蜀漢國門之外,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司馬昭首先就調動了姜維的老對手徵西將軍鄧艾進行牽制,然後又派遣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人屯兵陰平橋頭,截斷姜維與川中的聯繫。

其二就是指望鍾會統帥的關中十二萬大軍分兵合擊,從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三路進攻漢中,因為姜維的蜀漢主力被拖在沓中,漢中防務空虛,蜀漢分兵拒守,則可以藉著兵力優勢摧城拔寨,陽平(陽安關)一旦攻下,就可以一直南下直抵劍閣,而只要拿下劍閣,那麼邊城外破的巨大震懾,蜀漢有限的國力,昏暗的政治加在一起那滅亡是沒得跑了。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司馬昭關於伐蜀的構想

但是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司馬昭的第一個希望就被姜維的閃躲騰挪徹底擊碎。263年9月鄧艾開始進入沓中東側進攻姜維,先鋒就是天水太守王頎的一萬人馬,而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各率五千人從北側和西側發起了攻勢。至於鄧艾自己則帶著剩下的人馬跟在牽弘後面。三太守的職責是合圍確保姜維待在沓中這個收口袋裡,而鄧艾的任務就是進入這個袋子裡,找到姜維部尋找決戰機會。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但是姜維的反應也極其迅速,他聽說鍾會進入漢中,連忙點起人手引兵東還, 但是最早到達戰場的天水太守王頎已經堵住了東面的缺口,無奈之下姜維只能強上,畢竟拖到鄧艾部全員到齊,想要突圍可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這場與王頎在強川口的大戰,本質上姜維還是想保存實力,所以一旦打開了缺口,他就迅速脫離,且戰且退,雖然主力並未傷筋動骨,但是趙雲次子趙廣還是戰死在了這裡。

脫離了鄧艾包圍網的姜維即將面臨他歸川路上最大的難題,那就是駐防在陰平橋頭的諸葛緒。雍州刺史諸葛緒走了祁山道,三萬人中的大部分都和他一道到了陰平橋頭,橋跨居白水兩岸,位於陰平城東南方向,亦是東西通路的關鍵點位。而諸葛緒餘下的偏師則留在了武街確保自己的糧道和退路。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姜維脫離沓中、騙過諸葛緒

在這個時候姜維的隨機應變能力得到了極大發揮,面對強軍守險的局面,姜維選擇了動起來打。他從強川口脫身後,並沒有晝夜兼程得向陰平橋頭趕,反而是令旗一揮,扭頭向北急行軍,兵峰直指諸葛緒防禦薄弱的武街後勤辦公室。而諸葛緒一聽歸路有可能被姜維截斷,登時就亂了方寸,堅守陰平橋頭阻斷姜維歸路的任務也忘了乾淨,竟然也就拔營北上,追著蜀漢軍隊的腳步一路往回趕。

而姜維這時候剛往北走了幾十里路,聽說諸葛緒中計,當即轉身離開,徑直從人去營空的陰平橋頭走過。等到諸葛緒得到蜀軍回陰平橋的消息連忙趕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天後了,被姜維指東打西秀了一臉的他也只能無奈收拾心情。

從陰平橋脫身的姜維和趕來接應沓中的廖化部匯合後,本打算趕往漢中要塞陽平關堅守,然而陽安關守將蔣舒的意外投降令姜維只能另做他想,考慮到直到劉禪投降,漢中的幾個要塞包括漢城、樂城、黃金圍都沒有失陷,陽平關的作為漢中最易守難攻的關隘,要是沒有蔣舒的投降,就憑傅僉受命保城的態度堅持到姜維到還是極有可能的。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知道了陽平關失守的消息後,姜維索性就放棄了回救漢中的想法,與廖化一起渡過白水,向劍閣退去。但這也讓一路追著姜維而來的諸葛緒和鄧艾空吃了馬蹄塵,也讓他倆在陰平合力絞殺姜維軍的打算不再可能實現,司馬昭伐蜀方案中的第一個要點阻斷姜維歸路徹底失敗。

而姜維的目的地劍閣連山絕險,飛閣通衢,因為兩邊山崖在中間有落差極大的陷落就像兩山相嵌,如劍之植,故稱劍門。其外有大小劍山,奇峰峭壁不斷,綿延兩百多里,中間只有棧道可以通行。所以劍閣也就成了蜀漢都城成都的最後一道門鎖,姜維先於鍾會趕到這以後,也在大小劍山擇險安營,做好了長期堅守不出的準備。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當鍾會大軍趕到劍閣後,也曾仗著兵力優勢試圖強攻,卻收效甚微,無奈之下只得文鬥。企圖用對姜維的招降信從內部攻破堅城。

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僑,能喻斯好。

與這份信一起出街的還有一篇針對蜀中百姓的伐蜀檄文,有理有據,文采飛揚,甚至在後來還入選了《文選》。

不過筆桿子再給力也不如槍桿子好使,姜維絲毫不為所動,隨著時間的拖延,補給線的延長,鍾會軍種也有了撤軍的聲音,似乎故事也就沿著昔日魏國伐蜀糧盡而退的軌跡。司馬昭擬定方案中第二個關鍵點,拿下劍閣也變得越來越虛幻。

可正是在這時,一生用兵謹慎,謀定而後動做了半輩子屯田專業戶鄧艾做出了戎馬生涯中最大的冒險,強穿陰平道,翻越絕險,繞開了姜維的大軍,竟然出現在了劍閣西四百里的江油。後來諸葛瞻又放棄扼險而守一戰而潰,劉禪放棄成都堅城向鄧艾投降一連串的意外接連發生,蜀漢最終滅亡。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鄧艾奇兵出陰平道

正如鄧艾出征前的一句話來說蜀未有釁,不可伐,雖然國力的差距決定了蜀漢滅亡的必然性,但263年的魏國伐蜀成功其實還是建立在很多的偶然之上:

假如蔣舒不投降,姜維就有機會在戰略縱深更大的陽平關組織防務

假如諸葛瞻穩紮穩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不會有三軍盡沒,鄧艾也大概率會被後勤補給拖死。

假如劉禪能再堅持一會,姜維有沒有可能包鄧艾的餃子,南中,永安的軍隊有沒有可能包鄭艾的餃子,什麼你問鍾會怎麼辦,鄧艾的兵力在翻山越嶺後本就不多,經過激戰之後更是有限,姜維內可以在腹地藉助各種據點牽制鄭艾,外可以就著大小劍山的險峻繼續耗鍾會的軍糧,要知道蜀漢在漢中還有好幾個要塞牽制著魏軍威脅著糧道。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魏國滅蜀漢

一計害二士,姜維最後一戰

雖然姜維終究沒有挽大廈之將傾,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是為蜀漢殫精竭慮。姜維在接到劉禪的投降敕令後向鍾會投降,他第一時間就看清了鍾會心懷異質,因此以文種,韓信鳥盡弓藏的故事為例,向這位魏軍總司令進行遊說。鍾會作為鍾繇之子,本來就深受曹魏重恩,而司馬昭篡逆之心愈顯,如今大軍在握,潼關以西也沒有阻礙,心中自然就有想法。而如今得到了被他稱為可以拿來和中土名士夏侯玄、諸葛誕比肩的姜維,這內心的小人更是蠢蠢欲動。

而此時的鄧艾正因為定蜀之功志得意滿,難免言行舉止上有所張揚,被司馬昭所猜忌,鍾會藉著這個機會和衛瓘聯名上書,一把等鄧艾從成都城拽到了囚車裡。鄧艾所部也被鍾會兼併,加上先前兼併的諸葛緒三萬人,姜維的蜀漢降兵五萬人,鍾會帳下這個時候該有二十萬人,更是以為自己猛將勁卒在握。蠢蠢欲動的他計劃令姜維的蜀軍打頭陣,出斜谷,自己領著主力緊隨其後,等到了長安,就令騎兵走陸路,步兵沿著渭河順流而下最終在孟津渡匯合,洛陽一戰而定天下。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而在這背後不斷給予鍾會信心的就是姜維,姜維甚至打算殺盡北來諸將,己因殺會,盡坑魏軍,復立漢主,更是密書與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但是鍾會雖然同意了姜維殺盡北來諸將的建議,但是一直猶豫導致風聲走漏,衛瓘詐病傳檄諸軍,兵變驟起,鍾會和姜維都死於亂兵之手。跟著囚車北上的鄧艾最初雖然被自己本營將士救下,但是衛瓘也參與了對鄧艾的攻訐,自然不能留下變數,於是他派了田續率軍在綿竹追上了鄧艾父子並將他們斬殺。

有些人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人生起起伏伏他卻寵辱不驚。

而有些人來時如璞玉寶石,去時如爛漫花火,走過一生都是精彩的感嘆號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姜維就是後面那種人,他一到蜀漢就被諸葛亮視為涼州人傑,沒有特別大的功績就被徵為倉曹掾,官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而費禕死後,姜維主掌了蜀漢的軍政大權雖然後期因為政治派系的鬥爭收到了很多制約,但是蜀漢可本就分成了東州集團、荊州集團、本土勢力三大派系,姜維能以不屬於任一派系的魏國降將身份達到這一成就,可見蜀漢給予了他在魏國難以獲得的大平臺,姜維從小學習鄭玄經學,深受報答君恩的義理影響,如此深重的知遇之恩,也使得即使在最沒有可能的時候,他也想殺出一條血路。

鄧艾三側合圍,他強行突破。

諸葛緒守株待兔,他聲東擊西。

鍾會強兵陳境,他死守劍閣。

就算最後劉禪投降,蜀漢亡國,他還要誘使鍾會謀反,囚鄧艾,監諸將,雖然成功可能性極小,即使消息沒走漏,鍾會舉兵成功,因為司馬昭已經親自督軍等在了關中。但無論如何,鄧艾、鍾會終究在姜維的推動下身首異處,一計殺雙士,讓自己在落幕同時也完成了人生最執著最高潮的篇章。

突圍沓中、巧過陰平橋、一計害雙士,姜維的最後一戰很執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