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自1840年英國艦隊叩開中國大門的那一刻起,這位孱弱多病的國家從此便失去了外國人心中“大國”的印象。一直到1896年《字林西報》上一篇文章抨擊它為“東亞病夫”時,這個沉寂已久的土地上的人民彷彿才真正睜開他們沉睡已久的雙眼,才看清他們此時所處的現狀,才毅然決然的捧起他們的信念、拿起他們的武器向西方列強發出致命的吶喊。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只不過這樣的吶喊聲遲遲沒能得到迴響,一直待到1908年浙江湖州一個潘姓家庭中的孩子出生,12年前的那一聲聲怒吼才終於找到回鄉的路程。他叫潘德明,也有人叫他潘文希。

在他生命中的前20年時光裡,潘德明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熱愛運動,他喜歡登高和奔跑,由於家庭在當時還算富裕,年幼的他便有幸讀到不少關於“外面世界”的地理書籍——一顆嚮往世界的種子就這樣種在了年幼的潘德明的心中。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1919年對於中國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這一年的5月4日,大量的中國學生站了起來,他們昂首挺胸,他們滿腔熱血,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對於這個國家的熱愛。此時的潘德明年僅11歲,他雖未能有幸參加這次運動,但這次運動的浩蕩之聲在此後的數十年裡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1930年的一天,上海《申報》一則由“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發表的宣言引來了社會大量人士的關注。他們宣稱要徒步旅行亞洲,要以中國青年之氣魄證明我們不是“東亞病夫”。這是一支由8位中國青年組成的旅行團體,數日後潘德明的加入讓他成為了這個團隊中的最後人選。只不過此刻的他還不知道,完成雪恥“東亞病夫”的夙願最終是由他一人完成。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沒過幾日,這支9人組成的旅行團便從上海出發了。他們一路南下,途徑浙江、福建、廣西,一直抵達越南。但是如若仔細觀察一下的話,我們會發現原先的9個人在長途跋涉中越來越少,一直到了越南清化省境內時,整個團隊只剩下潘德明一人。綿延數千公里的跋山涉水,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餘八人能夠一路走來已然是不小的壯舉,但是對於潘德明來說,他的使命才剛剛開始。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1931年年初,也就是潘德明出發的半年後,他來到了越南胡志明。在這裡,他用僅剩不多的積蓄購買了一輛自行車,用他長滿繭子的雙手親自制作了一本以記錄日後旅行見聞的冊子——一本書、一輛車子,他就這樣開始了新的征程。

此後的旅途中,他拜謁了著名的詩人泰戈爾,他見到了偉大的“聖雄甘地”。尤其是與印度總統尼赫魯的會面中,他被尼赫魯緊緊的握住雙手。兩個同樣飽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國家就在那一刻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以至二人都流下了感動而又無奈的淚水——中國的未來在何處?印度的未來又在何方? 這或許是被殖民國家在水深火熱中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離開印度後,潘德明再次啟航,開始了他此後長達五年的新旅途。他去往歐洲,途徑土耳其、法國、德國等16個國家。他還前往美洲,去了美國、加拿大,足跡遍佈全球40多個國家。他曾受到羅斯福、希特勒等數20多個國家總統的接待和簽名,可以說是十分的榮光。

只不過這些對於那個歷經7年磨難的潘德明來說並沒有什麼。他仍然記得自己去往奧林匹亞(奧林匹克運動會發源地)時,中國人因為沒錢而放棄這場盛大比賽時的心酸。種心酸夾雜著這麼多年來日夜的奔波更是顯得格外的悽苦,但也正是這份悽苦讓他明白自己的砥礪前行才能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一雪“東亞病夫”恥辱,20國總統為其簽名,請記住這個中國人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回來了。等待他的不是祖國給予他的榮耀和光輝,而是一場持續將近8年的抵禦日本的戰爭。次日,七七事變爆發,潘德明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當中。

但是!作為後人的我們要記住!

他在那一天之後拼盡全力的籌集了10萬美金幫助戰爭中的中國,他用7年的時間告訴外人我們不是“東亞病夫”。

他叫潘德明,他也叫潘文希,他還是人類史上徒步環球第一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