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決策的最後一戰(1)

毛主席是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其一生指揮大大小小的戰爭無數,積累了豐富而高超的戰略戰術指揮經驗。其中既有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也有獨具慧眼的中原突圍;既有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也有巧妙精彩的炮擊金門。鮮為人知的是,他老人家到了81歲高齡,身體已經欠佳的時候,還在萬里之外的北京,領導和指揮了對我國南海方向鬥爭影響深遠的西沙之戰。


毛主席決策的最後一戰(1)


毛主席決策的最後一戰(1)


​被迫反擊侵略者

西沙群島距離我國海南島約330千米,由宣德群島和永樂群島組成,共42個島嶼和6個暗礁,陸地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西沙群島點多、面廣、面積小,最大的永興島也只有1.8平方千米左右,生存條件比較差,還經常遭受颱風的侵襲。但西沙群島卻也是物產豐饒之地,不僅盛產海參、海龜、海魚等種類豐富的海洋水產,而且海底蘊藏著巨量的石油和天然氣,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聚寶盆。與此同時,西沙群島還是海上交通的戰略要衝,扼控著亞洲東部通向印度洋的主要航線。近代以來,隨著海洋在全球地位的上升,西沙群島的戰略價值更加凸顯,成為周邊國家覬覦垂涎和陰謀侵佔的目標。

早在漢武帝時期,我國漁民便最早發現了西沙群島,並在這裡從事開發和經營。宋朝時期,我國開始對西沙群島進行有效管轄。明朝時期,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率數萬人七下西洋,並在西沙群島上豎旗立石,逐一命名。西沙群島中的“永樂”、“宣德”就是當時明朝的年號。

不過,近代以來,由於我國積貧積弱,備受外敵的欺凌,對西沙群島的管轄逐步削弱。法國和日本先後佔領過西沙群島,在上面建立燈塔和開採磷礦資源。二戰結束後,日本向中國政府移交了西沙群島,但法國殖民者在越南捲土重來,期間趁我國內戰,侵佔了西沙群島上的珊瑚島等島嶼。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多次發表嚴正聲明,表明我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得到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組織的承認。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學校九年級地理教材中明確寫道:“從南沙、西沙各島到海南島、臺灣島、澎湖列島、舟山群島……這些島嶼呈弓形狀,構成了保衛中國大陸的一座‘長城’。”

不過,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刻在吸引著侵略者貪婪的目光。1955年,法國殖民者從非法佔領的西沙島嶼上撤退後,南越當局就以殖民者繼承人的身份,公開提出對西沙群島的主權。從1956年起,南越不斷騷擾我漁民的正常作業,並派兵侵佔了珊瑚島等島嶼。進入70年代後,南越當局的侵略行徑越發頻繁。1973年9月,南越公然將南沙群島中的南威、太平等10多個島嶼劃歸其版圖。11月,南越軍隊在西沙海域野蠻撞毀了我國南海漁業公司的漁船,把我國漁民抓到南越峴港,強迫漁民承認西沙群島是南越的領土。12月,第三次海洋國際法大會召開,南越乘機加緊侵犯我西沙與南沙群島,妄圖造成既成事實,以便在未來的海洋權益爭奪中獲取更大利益。

南越當局之所以頻頻在西沙動手,挑戰我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為看到我國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動亂,社會各項建設停滯,軍隊也受到波及,戰鬥力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而海軍作為一個技術性兵種,當時的南海艦隊並沒有很強大的作戰力量,主要以一些數百噸位的獵潛艇、掃雷艦、炮艦等為主,4艘千噸級的炮艦年久失修,遠海作戰能力偏弱,而南越海軍則是在“家門口”作戰,並且擁有很多美軍贈送的大型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紙面實力佔有一定優勢,所以他們認為西沙海戰南越海軍打贏的可能性比較大,中國即使想打也是有心無力。二是對外挑起事端是轉移國內鬥爭視線的有力途徑。南越入侵西沙群島,打的是維護越南民族利益,收復越南“領土”的旗號,以此來刺激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積累人氣,並將北越政權置於政治上的不利境地。此外,侵佔西沙群島,南越政權還有更深入的戰略考量,就是在北部陸地戰場節節敗退,美軍意欲拋棄南越政權,抽身停戰的情況下,開闢一個新戰場,根據南越與美軍的聯盟協議,用把中國直接拉入戰局的方式,逼迫美軍繼續協助南越抗擊北越,以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不過,這只是南越當局一廂情願的想法。事實上,他們在西沙的挑釁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