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背过的单词容易忘记?告诉你两个好方法,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是软实力英语的第737篇原创文章。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学德语的视频介绍。

当年,傅佩荣教授在德国的歌德学院学德文,全班有20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大家都是零起点学德文。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傅教授取得了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

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傅教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每天背20个德文单词。

01

每天背诵20个单词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正是靠这个简单的方法,傅教授以勤补拙,日积月累,逐渐变得越来越优秀了。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缺乏效率,看似很努力,其实效率很低。如果能够制定一个每天学外语的计划,这样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设定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每天背诵20个单词,这样的进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重复巩固,在高考之前,是不可能熟练掌握考纲必背的3500个词汇的。

为什么背过的单词容易忘记?告诉你两个好方法,永远也不会忘记

在不要求记住拼写的情况下,高三学生每天坚持记忆40-50个单词比较合适。高三记单词的特点,就是“大量+重复”。平心而论,苗爸对于到了高三词汇还不过关的学生,是持有极大的同情心的。虽然大家都在同一个年级,却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这种因时间积累产生的差距,不是凭借智商就能够弥补的。

正是因为苗爸在高三从教多年,见到过太多输在词汇量上的英语losers,所以,在对苗苗进行英语启蒙的时候,我比较重视词汇量的积累,希望在她小学的时候,就能够超过普通高中生的 英语词汇量。

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引导苗苗背诵英文图解词典。根据苗苗的实际情况,我选择让她每天背诵10个单词。到初中之后,再开始直接背诵雅思词汇,每天背诵20个单词,三年背熟雅思词汇。按此计划,到了高中就开始背诵GRE词汇,每天背诵30个,三年搞定GRE词汇。这样安排,时间就比较充裕一些,毕竟,上了初高中之后,还需要许多其它的学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督促。也许,有人会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苗爸认为,其它很多方面都可以分手,每天督促孩子背单词这件事,千万不要放松。

02

为什么背过的单词容易忘记?

在背单词的时候,最令人头疼的事情,莫过于背了忘、记不住了。前两天还记得很牢的单词,现在怎么都想不起来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不仅是英语单词,包括我们小时候背的古文、学的数学函数、物理电能、化学的氧化反应等等知识,现在都已经忘记了。我们学过记过这么多东西,之所以会忘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再巩固,归根结底是没有在生活中使用。

为什么背过的单词容易忘记?告诉你两个好方法,永远也不会忘记

要想永远记住英语单词,方法只有两个。

第一,重复。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被动地重复。包括拿着单词手册,甚至是词典,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机械地重复。还有一种重复,是阅读英文原版故事书,或是观看英文影视剧,通过视觉或听觉被动地输入。

任何知识,哪怕是不理解的内容,只要重复的遍数足够多,就能够记住。比如小孩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一个字都不认识,照样倒背如流。

第二,使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使用,是学以致用。对于英语单词来说,就是说和写,特别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反复使用。

也有的孩子在玩电脑游戏时,不知不觉也学会一些英语句子,记住了一些英语单词。如在游戏《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缩写LOL)中,

Welcome to Summoner's Rift. (欢迎来到召唤者峡谷。)

30 seconds until minions spawn. (30秒后即将召唤小兵。)

如果不是打这个游戏,估计没有几个中学生能够听懂,甚至是看懂上面两个句子。而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这就非常简单了。

03

勤能补拙,未雨绸缪

既然台大教授傅佩荣能够凭借每天背诵20个单词,学德文1个月就考了全班第1名,可见单词背诵对学好一门语言的重要性。

由于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要想改变自己的平凡人生,实现英语成绩的逆袭,只有一个方法,即以勤补拙。如果孩子的英语启蒙比较晚,那么每天背诵单词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如果启蒙的时间比较早,那要未雨绸缪,从小开始,每天背诵10个单词。一年下来,词汇量将是非常可观。

总结

(一)每天背诵20个单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为什么背过的单词容易忘记?重复和使用是长期记忆的秘诀。

(三)勤能补拙,未雨绸缪。学好英语没有捷径,从小开始准备,靠时间积累获胜。


我是苗爸,“职业化家庭英语启蒙训练”推广人。我会每天分享英语启蒙和高考英语相关的原创文章。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我们明天再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