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就像人體,照著人體寫字"體"保證好看

分析結構,

解構原理,

讀結字,

今天看看“聖”字。

字


用筆參考:


字



先說說這個字的淵源。在古代,“聖”和“聖”是並存的,現在的簡化字“聖”很難看出來這兩個字的淵源,或許因為簡單,所以用前者代替了後者。


“聖”字就字形來看,上面是個“又”,下面是個“土”,古字如下:


字


上面的部分代表供奉,下面的部分代表土地,合在一起的意思就專指土地神,對於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大國來講,土地代表的分量可想而知,所以這個字有多麼崇高也是不言而喻。據說古代管天的叫“神”,管地的叫“聖”。所以地上的猴子為了和神爭高低,自命“齊天大聖”。

“聖”字就字形來看,“耳”,“口”和“壬”,解讀中國古代的文化,不能直白而要聯想,如果把這個字解讀成耳朵和嘴都很厲害的人,那就成了二師兄了。


字


從上面這個古字可以看出耳朵,口和人,耳朵能夠採納大自然的信息,代表智慧,口代表預言,也就是說能夠洞察世界並能預言未來的人,可稱“聖”。據說後來演變,將下面的“人”字換成了“壬”字,而“壬”本身就代表能力超群的人。如此,這個字的意思已經達到了該有的高度了。


字


綜上所述,“聖”和“聖”都可以代表地球上比較厲害的人物,所以在唐宋之間,兩個字混用了。

如此高級的字,當然需要仔細分析,有三個形狀各不相同的獨體字組成的字, 如何才能有機的組成一個整體?

仔細觀察帖中的“聖”字,你會發現一些規律:

首先,三個部首,不是平直的放在一起,而是有俯仰的搭配,“耳”像側站著的人,挺起肚子向後仰,“口”字左低右高,“壬”亦有側勢。


字


如果只看上面的“耳”和“口”,我們可以把“耳”想象成一個人,為了不倒(左邊點畫多,分量向左下走)需要挺起背(長豎),頭稍後仰(第一筆),並且背後背個有分量的東西(“口”部)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使得此人前後重量均衡。這樣一來,由“耳”和“口”組成的這個“人”就能站住。


字


接下來,這個人要踩到一個東西上面,為了上去不掉下來,下面需要壓實,防止踩空摔倒,所以“壬”字左邊被往下壓,而中間那一豎,撐在成左邊,使得這個揹包的“人”實在的“踩”在上面。


字


核心“承重”的部分成了這個字的關鍵。另外,為了能夠有機的實現險中求穩,這個字三部分的分量分佈也有不同的分配。“耳”最大,“口”最小,“壬”居中,這樣的畫面也是最和諧的。如果一個小人背個巨大的筐站在高處,畫面雖然也很有衝擊力,但肯定沒上面這個美好。


總結起來,關鍵技巧有三點:

  1. 通過俯仰調整,讓部首之間產生關係;
  2. 找到中間“承重”部分,並安排好“底座”,避免重心不穩;
  3. 適當安排每一個部首的分量,主次突出。



字



為了證明上述總結有效,我們反著上面三條結了此字,發現確實不美,即便每一個部首都是名家所寫:


字



按照前面所講的方法結字的後代書家也很多:


字


▲歐陽詢 書

字


▲陸柬之 書

字


▲柳公權 書

字


▲米芾 書

字


▲趙孟頫 書

字


▲董其昌 書

字


▲王鐸 書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聖”字都這一種結字方式,畢竟對於“耳”,“口”,“壬”三個字的基本自行來看,有豎長行,有正方形,有扁方形,所以這三個部首本身就可形成“榫卯”結構,最典型的可以看到唐代褚遂良《陰符經》中的“聖”字:


字


▲褚遂良 書

這樣的結字顯然沒有上面講的險要,但是更加穩固,穿插避就恰到好處,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結字方法。這種方法也被後代的大家們所採用。


字


▲蘇軾 書

東坡先生採用這種方法,並加入了側勢,讓這個字在穩妥的基礎上更具動感。


字


▲黃庭堅 書

涪翁這個字更加的誇張,一個“耳”字罩住了所有的部件。

字


▲文徵明 書

董其昌說,文徵明晚年學黃山谷,循規蹈矩一步不敢移動。這個字便是文衡山大字行書,確是山谷味道,但和上面山谷的“聖”字相比,趣味高下立見。


字


▲朱耷 書

八大書法對於空間的感覺別具一格,可以說,今天看到的這些“聖”字中,只有此字的“口”部最大,簡約的書風往往很高明,三個部首間去掉了雕飾和心機,但微調之下,並未散亂,而是大道至簡,大樸不雕的審美趣味。


“聖”字其他體:

字


▲楚簡 書

字


▲禮器碑 書

字


▲鮮于樞 書

字


▲鄧文原 書

字


▲懷素 書

“聖”字流變圖:


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