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激勵蔣介石抗戰決心:您只有這一條路

  

馮玉祥激勵蔣介石抗戰決心:您只有這一條路

  圖:馮玉祥將軍在發表演講

  抗戰時期,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之下,馮玉祥與蔣介石關係總體是較為緩和的,馮服從蔣的領導,蔣尊重馮的意見。在民族危亡關頭,馮玉祥對蔣介石做了三件事:不斷激勵蔣堅定抗戰決心;注意維護蔣的領袖地位和尊嚴;也敢於批評蔣的不足。

  抗戰爆發後,馮玉祥呼籲聯合抗日,反對妥協投降。當時恐日症、亡國論甚盛。抗戰時期,蔣更幾經動搖。在1939年1月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蔣介石曾解釋“抗戰到底”的意義說:“我們這次抗戰的目的,當然是要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和日本開始談判,假使能夠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可以開始談判,以外交的方法解決東北問題。”

  實際上,關於“抗戰到底”,馮玉祥早就有過解釋。在1938年10月的武昌最高國防會議上,汪精衛與白崇禧、馮玉祥談論什麼是“抗戰到底”,馮回答說:“把所有的失地都收回來,不但東北四省,就是 和琉球各島,都要交給我們,並且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的投降,這就是抗戰到底。”這當然使汪精衛很不喜歡,當時蔣也在場,但沒有關於他表態的記錄,很多資料顯示,蔣介石在抗戰前期,一面對日作戰,一面又通過各種渠道與日本秘密談判,蔣的談判雖是虛虛實實,有時不失為一種策略,但難免有腳踩兩隻船之嫌。

  對於蔣介石可能產生的動搖,馮玉祥為其痛陳利害,馮以赤壁之戰前孫權與魯肅的對話啟發蔣指出:“汪精衛一班人為了富貴,什麼壞事都敢做。委員長您只有抗戰這一條路,失敗也是成功,成功也是成功。”馮甚至要求蔣效仿孫權,砍掉桌子的一角,以表明抗戰到底之決心。蔣介石對馮玉祥的意見非常贊成,當晚,馮玉祥將談話要點在長沙廣播,這使大家都知道了蔣介石有抗戰的決心。

  蔣介石當時身處最高統帥位置,馮玉祥清楚懂得擁護蔣介石的重要性,處處注意維護蔣的領袖尊嚴。

  在馮玉祥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時,一天,西北軍將領馮治安、陳繼淹同蕭振瀛來桑園看望,言談之下,蕭振瀛說政府對不起他們,馮玉祥馬上說:“政府現在抗日,無論是誰,不能再說政府不對。”並切實地重複了一次,還特別叮囑馮治安,無論如何,不能受人挑撥,說政府的不對。

  抗戰不久,馮玉祥被召回武漢。中央訓練團,馮玉祥受邀演講《什麼是你的成功》,講了約4個小時,意思是說中華民國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蔣先生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馮玉祥把蔣介石的成敗與中華民國之命運視為一體。馮這樣講,當然也令蔣介石十分滿意。

  馮玉祥還專門把服從領袖作為訓誡和要旨寫入其日記及著作中。1938年1月,馮玉祥在日記中寫有民眾抗日注意事件:“一、必須擁護中央。二、必須擁護軍事最高領袖。”1938年8月,馮在日記中記載其告宋哲元以為國之道,中有數語為:“二、與委員長共生死,愛國決不後人。四、要抱定有委員長,即有宋哲元,有宋哲元即有委員長,如此方不愧對國家與民眾。”馮的《抗戰哲學》第十一章為“服從最高統帥的領導,一致努力”,其中寫道:“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努力就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三民主義的新中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服從最高統帥的領導,在他的指示下一致努力,四年中領袖對於抗戰建國有不少的訓示,這些訓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遵守的,只有按著這些訓示努力做才能將鬼子驅逐出去,才能建設新的中國。”

  馮玉祥亦竭力避免蔣介石對自己的任何猜忌。1938年5月,馮在雞公山上,見石壁上有邵力行題字“馮將軍是抗日推動者”、“馮將軍是抗日創造者”,馮以為,“當此抗戰時期其字句間顯有挑撥離間嫌疑,因今天只有一個政府,一個主義,一個領袖,決不能有其他,當命人執送信陽縣署以懲之。”

  對於蔣介石做得好的地方,馮玉祥更是十分注意宣傳。他在日記中記述:有一天,蔣請馮玉祥、李任潮、李德鄰吃飯,有林文蔚陪著,其中有一盤肉,蔣先生說:“我們的兵每一個星期要吃一回肉,是很要緊的事,找林先生記下來,告訴各軍隊照辦。”有一塊肉上帶著毛,蔣先生說:“肉上帶著毛,士兵們吃了一定要生病的,請林先生記下來,要告訴各軍隊,毛要拔淨,拔不淨要拿火筷子燙。”在碗裡頭撿出一塊姜來,蔣先生說:“姜這個東西可以殺菌,燉肉的時候,是不可少的,也要林先生記下來,告訴各長官照辦。”

  周恩來曾稱讚馮玉祥有“為人所不敢為,說人所不敢說”的精神。馮玉祥也把這種精神用在蔣介石身上,蔣的文膽和謀士陳布雷說過蔣的“人才與資望”決再找不出來,這個 就當時的人看來,是並無多少誇張的,馮玉祥對蔣也是十分敬慕的,他寫道:“以蔣先生之夙興夜寐,終日勤勞,吾人回無懈可擊。”

  然人非聖賢,蔣自然也有許多招致不平反對的事。在馮玉祥看來,蔣的錯誤多是因為受下面人的矇騙,如談到國家軍事狀況時,馮玉祥就說:“蔣先生固是君子可欺。”

  但有時蔣介石的某些政策和做法也實在是讓人看不過去,馮玉祥也會進行勸諫和批評。馮對蔣的集權多有批評,他在日記裡寫道:“蔣先生可是國家的領袖,什麼都是一人兼任,一個人即是萬能,也不能分身萬處,這什麼都管的主義叫什麼都不管。”馮玉祥因之專門給蔣寫信建議:“請設智囊團及專門人才研究團,因一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有要事待商,可請智囊團研究參加意見,專門人才之設專為科學之討論,如前方坦克車之如何破法,戰略上之問題皆可付與研究。”馮以為羅斯福、斯大林所以能有大成就,與施行此建議有直接關係,故望蔣能以此項建議為當務之急。

  蔣介石搞集權,這就常常造成越權指揮,馮玉祥對此也很有看法。淞滬會戰,張發奎的一連炮隊不知哪裡去了,經調查,知道原來是蔣介石把炮隊調走了,這讓身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馮玉祥非常氣憤,他批評說:“前方打仗的軍隊,指揮的權限不一,最高統帥,連一連炮兵都指揮著。”

  在用人上,蔣介石愛重用親信,這些親信經常身兼多職。馮對此加以勸諫說:“鈞座實事求是,素惡兼差,此次仍請堅持原意,力祛此風,則用一人收一人之效,行一事得一事之益,庶務俱舉可以翹首而待之。”來源:海外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