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說院校」山東建築大學

今天研師兄給大家分享的是“山東建築大學”的一些考研信息,想要了解你的目標院校的更多信息,後臺直接留言給研師兄你的目標院校,明天在這的可能就是你的院校啦~(註明”研說院校“嗷)

「研說院校」山東建築大學

院校簡介

山東建築工程學院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其前身是1956年原國家城市建設部創建的濟南城市建設學校。195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為山東建築學院,並劃歸山東省政府管理。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山東建築工程學院,是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資格。經過5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初步成為一所以土建類學科為特色,工學、管理學、人文科學、理學、社會科學、農學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辦學基本條件與辦學規模

學校校園佔地2411.6畝,校舍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實驗用房30.5萬平方米。學校建有22個大型實驗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0890臺(件),總值9127萬元。擁有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12000多個,計算機2500餘臺。學校圖書館藏書146.5萬冊(另有電子圖書20.75萬冊),擁有清華學術期刊全文庫等8個大型電子文獻數據庫3920G,中外文期刊1207種(其中外文期刊107種)。目前,學校面向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7150人,其中本科生14106人,研究生507人。

學科專業設置

學校擁有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涉及工學、管理學和人文科學三個學科門類,具有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資格,並已獲准開展以同等學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作。學校現有本科專業43個,涉及工學、管理學、人文科學、理學、社會科學、農學六大學科門類18個一級學科。其中,工學有20個專業,管理學9個專業,人文科學7個專業,理學4個專業,社會科學2個專業,農學1個專業。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937人,其中專任教師1037人。專任教師中50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2人,副高級391人),佔專任教師總數的48.5%。有117人具有博士學位,507人具有碩士學位,佔專任教師總數的60.2%。學校現有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127人,擁有國家百千萬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1人,省級拔尖人才5人,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幹21人。此外,學校還聘請了7名兩院院士和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擔任學科建設顧問和學科帶頭人。


教學工作

學校始終按照現代教育理念辦學,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在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方面成績顯著,是全國唯一有4個專業(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通過國家專業教育評估的地方院校;近五年相繼主持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16項,並已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27項;學校畢業生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近五年來各層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名列山東省屬高校前茅,總體就業率達到98%以上。

學科建設工作

學校現有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等5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結構工程學科為省級強化建設重點學科。近年來先後承辦了國際地源熱泵空調技術報告會、第一屆全國基坑工程學術討論會、全國建築技術學科第九次代表大會、全國塑性力學年會、中國當代城市與建築創作暨生態建築研討會等多屆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科研工作

建校以來,學校已累計獲國家級獎勵14項。特別是近幾年來,先後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5項,省部級項目110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7項;有16項成果獲國家專利,250餘篇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還先後出版專著、教材264部。2001年建成的我國第一個投入實際運行的豎直埋管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對推動地源熱泵技術在全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臨沂市國家安全局辦公樓整體平移”工程則創造了國內三個第一,即“高度最高(35米)、路徑最長(171米)、速度最快(3米/小時)”。2004年度,學校在研課題經費達到了4007萬元。

發展規劃

(一)目標定位與總體思路

學校未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過30年左右的努力,建設一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產業開發相得益彰,普通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有機結合,以土建類學科為特色,工、理、管、文、法、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研究生教育為龍頭、以本科生教育為主體,

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教學研究型高水平多科性大學。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學校將實施“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十一.五”期間,在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專業發展以及教學基本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實現發展模式由以外延發展為主向以內涵發展為主的轉變,為實現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大學的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2011—2020年期間,繼續鞏固辦學優勢,強化辦學特色,提升學科專業水準,提高辦學層次和質量,加大科學研究的社會貢獻率,基本實現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學校整體上邁入山東省屬高校前列。

第三步:再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全面實現各項發展目標,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知名度進一步提高,成為山東省建築類人才和其它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知識創新基地、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孵化基地。

(二)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強校計劃”,把學術帶頭人和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水平較高、穩定且有活力的教師隊伍。設立“人才工作專項資金”,逐步實施特色人才的“團隊引進”計劃,對高層次人才在住房、津貼、科研經費、工作環境與條件等方面給予相對優厚的待遇。在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中實施中青年教師博士化工程,在全校範圍內實施年輕教師博碩士化工程。到“十一.五”末期,專任教師數達到1600人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數達到30%以上,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人數達到70%以上。

(三)學科專業建設

實施“學科專業提升計劃”,確立“揚優、支重、改老、扶新”的學科建設方針,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佈局,建立應用性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形成比較完備的多科性大學學科專業佈局。堅持碩士點建設與重點學科建設相結合,逐步探索“學科特區”建設思路,加大對研究生學位點建設的投入,努力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力量,全面提高學科專業水平。

“十一.五”期間,在保持原有省級重點學科的基礎上。繼續凝練學科方向,再建設3—5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覆蓋面廣、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群,本科專業達到50個左右,碩士點達到30個左右,爭取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四)科學研究工作

實施“科研興校計劃”,以科研水平的提升帶動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實現學校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打下堅實基礎。圍繞應用性重點科研領域和方向,進一步整合學術力量,形成一批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和研究團隊,逐步提高科研實力和水平。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繼續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研究機構的合作,對重點項目開展攻關研究,實現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進一步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在資金投入、科研立項、儀器設備購置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構築高水平科學研究平臺。到“十一.五”末期,年度在研課題經費數達到5000萬元以上,一批研究成果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

(五)校園建設

新校區佔地1903畝,校園規劃和單體設計結合了泉城文化底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點,體現了“一校山色半園湖,三泉潤澤四季秀”的規劃設計立意,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40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此後,學校將加快老校區土地置換工作進程,變資源的潛在優勢為現實優勢,儘快啟動新校區後期建設任務,實現校園的“生態化、人文化、數字化”,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