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秋天的红叶882


这是一个战略和战术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用马克思辩证唯物论来说的话,就是战术上失败了,但是却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这一类的战例古今中外都有一些,且听我说两个:

德军胜利完成了世界上最大一场围歼战

很多大战役都取得了重大战果,如果按照包围歼灭第军数量排一下位次的话,二战时德军对苏军进行的“基辅围歼战”当排名第一。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德军组成了三个战略突击群。分别是北方集团军群,编26个师,远方突击目标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以基辅为目标;中央集团军群最为强大,编有49个师,以莫斯科为目标。



按照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使用闪电战向苏联的深远纵深实施突击,将苏军主力歼灭在苏联的西部地区并以占领苏联这三个最大的城市为标志。之后,德军就可以长驱直入莫斯科以东的苏联腹地,抵达乌拉尔山,将苏联的重工业基地全部收入囊中。继而再派出飞机将苏联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的部分工厂炸毁,彻底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从而赢得对苏战争。


战争伊始,德军在北、中两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功,北方集团军群抵达列宁格勒城下;古德里安率领的第二坦克集群于7月16日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在南方战线,虽然德军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歼灭了大量苏军,苏军西南方面军大部分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在乌曼战役中被德军消灭。但是,苏军利用筑垒地域仍然死战不退。这样使得在战线上形成了以基辅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突出部。

这个时候摆在德军统帅部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继续用南方集团军群与苏军的西南集群交战,给予苏军西南集群以强大压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向东突击,直扑莫斯科;第二种选择是中央集团军群南下,在基辅的深远东方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集群会师,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基辅地域的苏军西南方面集群围歼。

德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偏向执行第一种方案,跃跃欲试地准备向莫斯科发动突击。然而,希特勒否决了将军们的建议,在他的心目中认为北方的列宁格勒是苏联人精神的支柱,南方的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通过占领乌克兰就可以继续向南突击高加索地区,占领苏联的里海油田。相反攻占莫斯科,继而摧毁苏联的重工业基地,打垮苏联的战争潜力反而不如前两个目标重要。



于是,元首力排众议,命令执行基辅围歼战。

从中央集团军群调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向基辅的东方突击,第二集团军在坦克第二集群的西方向南进攻,以保证古德里安的侧翼;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继续在基辅地域与苏军交战,滞留苏军西南集群;第一坦克集群向北突击,与南下的古德里安部队的坦克在基辅深远后方会师,第6集团军(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被消灭的那支部队)负责正面突击基辅。



此时,作为红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东岸,以免被德军合围,然后抽调兵力全力保卫莫斯科。然而,斯大林不仅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议,而且将其撤职,让他去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给安排了个训练新兵的活儿。

于是,在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两个巨头的联合导演下,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围歼战开始上演。

战役进行到9月11日,苏联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察觉到巨大危险,向斯大林请求东撤,遭到斯大林拒绝,13日,斯大林将布琼尼撤职,由西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他的指挥。

9月12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下令部队东撤,试图为苏联红军保留这支苏军最大的一支部队。然而,这个命令刚开始执行就又被斯大林撤销,东撤的部队接大本营命令停止撤退,重新返回基辅防守。苏联红军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9月16日,德军第一、第二坦克集群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会师,苏军西南方面军被合围。



在合围圈内的苏军在前期抵抗德军的战斗中本已遭受重大损失,此时粮弹缺失,也缺少坦克等突击力量,战场制空权也被德国空军掌握,但是仍然进行了顽强的突围战斗。面对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关枪,苏军突围部队成千上万的倒下。而斯大林这时候也赶忙调动部队去解围,但是根本无法在德军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经一个多星期的围歼,除两万多人逃出,苏联西南方面军被全歼。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及方面军政委、参谋长等战死。突围出来的方面军参谋部作战处长巴格拉米扬在后来成为了苏联元帅,因此,假设基尔波诺斯不战死,日后必将成为与朱可夫一样的著名元帅。

西南方面军指挥员



德军收获颇丰,占领了乌克兰大片土地,俘虏苏军66万5千人。无疑德军取得了此战役巨大的胜利。

然而,由于希特勒将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坦克集群和第二集团军抽调出来参与基辅围歼战,使得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力量大减,使得向莫斯科方向的进攻被迟滞。等到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重新转向莫斯科方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冲向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时,时间已经到了十月二日,两个多月的时间被浪费了。



苏军方面,利用这两个多月时间重新动员组织了新的部队,加强了莫斯科方向的防御。更重要的是有两个方面:

1.斯大林终于认识到自己打仗不行,朱可夫同志打仗有一套。而布琼尼、铁木辛哥这些人就只好充当战役失败的代人受过者。

2.秋季的雨水让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更重要是,苏联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

结果历史告诉了我们,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战斗,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德国灭亡。

因此,德军进行的基辅战役的胜利,可以说是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但是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中央红军湘江血战

再说一个我国的例子。

由于代表王明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排除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在他们的瞎指挥下,红军经一年英勇作战,但是仍然不能打破国民党的围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了长征。

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的李德



长征中,博古和李德这两个没一点军事才能的人,把艰苦危险的突围当成了搬家,将苏区的坛坛罐罐都给带上,雇佣了五千挑夫将印刷机、碾米机等等甚至连苏区发的结婚证的存根都带上,这样,红一、三军团在前,八、九军团左右,红五军团殿后,抬着中间军委纵队这个大轿子开始了长征。

红军经英勇拼杀,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立的三道封锁线。在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有86000余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3700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人。期间红军在通过地域进行扩红,征召了部分新兵,因而,当来到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前时,还应有七万多红军。

当时的态势是:中央军周浑元部四个师和粤军三个师在后追击,左面是桂军五个师八个保安团,右面是湘军四个师(每师6个团)和四个补充团,湘军后面是薛岳中央军的五个师。

粤军的目的是只要红军不入广东就行,中央军的目标是将红军赶往西南,让西南各省军阀与红军血拼,然后中央军再顺势跟进坐收渔人之利。湘军的目的是将红军压向广西,避免红军进入湖南。而桂军的目标更简单,让开通道,让红军通过广西北部,同时阻击中央军进入广西。



1934年11月22日,白崇禧电告蒋介石撤出全州,让湘军何健接防全州。蒋同意的电报刚到,白崇禧不等湘军接防,就在22日当夜将桂军主力撤到恭城,只在全州留两个营、兴安和灌阳各留一个团。而湘军则是直到27日才拖拖拉拉地进驻全州,到了全州后就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南下。从而,从11月22日开始,在全州以南,灌阳、兴安以北的60公里湘江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缺口,直到12月1日下午桂军重新占领湘江所有渡口,时间长达9天。

然而,博古、李德把持的中革军委却行动迟缓。11月25日17时,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

27日,红一军团控制了湘江北起觉山铺(脚山铺)南至界首的30公里湘江两岸渡口,同日,红四团将界首交三军团红四师接防,增援脚山铺。

界首渡口彭德怀的指挥部



再看看这几日中间的军委纵队行军速度:

26日,行军8公里;

27日,行军6公里;

28日,行军26公里;

29日,行军32公里。

后面速度之所以加快了,是因为那五千挑夫罢挑了,博古不得已命叶剑英给挑夫发钱遣散,一些笨重的东西扔掉,但是还有一些行李却让红八军团的战士来挑。

白崇禧的策略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尽快让红军过境,同时,消灭一些红军后尾部队赚些便宜又可以用来向蒋介石交差。



桂军内部当时有两种争论:一是在第四天出击,这样可以截取红军一大段尾部;另一个是第五日出击,截取红军一小部分尾部。然而,由于没有战斗力的军委纵队行动缓慢,使得担任掩护的红军部队不得不停留以等待军委纵队通过。这样就使得桂军以为红军并不是想突围通过,而是想深入广西腹地。

于是,负责击尾的桂军于11月28日凌晨开始了攻击,而且特别凶猛,催促红军快点离开。

从灌阳方向北上的桂军七个团,参与新圩攻击的是正规军四个团,桂系七军24师目的是拦住中央军,防止中央军趁机进入广西,甚至出现了伏击中央军一个连并缴械的情况。只是在中央军后退后24师的三个团参与到对红军的追击。

在新圩附近红三军团有红五红六师6个团,兵力并不比桂军少。但是彭德怀采取了添油战术,使得在新圩狙击战红军一直处于以少打多的情况,非常艰苦。



从28日开始,红五师的14、15两个团,到30号下午四点,军委命令六师红18团接替防守,红五师的两个团才撤出赶往界首渡口。新圩狙击战结束。

新圩距离湘江界首渡口70公里,由于阵地大多被突破,于是,桂军绕过红18团的阵地,穿插进来。对红五军团十三师、红九、红八军团展开了尾击和侧击。在五军团十三师的掩护下,红九红八军团向界首突围前进,十三师完成掩护后,向界首以北十二公里的凤凰嘴渡口前进。

而红十八团则陷入桂军后方,被桂军分割成一个个小块,最后等于是被广西的民团歼灭了。



同时,军委又发布了一道错误命令,让五军团红三十四师去枫树脚增援红十八团,阻击桂军。而那时枫树脚早已失守。遵照军委命令,红三十四师陷入了桂军后方,陷入了桂北的崇山峻岭间,经艰苦转战,红三十四师全师覆灭。全师除100团团长韩伟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几经辗转,抗战爆发后回归部队,成为幸存下来的唯一一个团级干部。其余从师长陈树湘以下六千名战士绝大部分牺牲,极少数被苏区留守部队收容,但是也在三年游击战和抗日战争中基本全数牺牲。



在界首渡口,红四师接过红四团防务后,沿湘江渡口从东向西一字排开。桂军从兴安向界首发动进攻的开始是一个团,第二天一个师的桂军增援后,桂军部队达到四个团。红四师兵力本与桂军差不多,然而由于要保证渡口和军委纵队安全,不得不拉长防线,使得红十团面对桂军四个团的进攻,为保卫渡口安全,红十团两任团长牺牲。

作为“头部”,此处桂军比“尾部”晚了一天多才发起进攻,30日,彭德怀急调五师十三团对东岸桂军进攻掩护东岸渡口,集中红四师三个团向西岸的桂军发起进攻,将桂军阻止在渡口2.5公里外,保证了军委纵队过江。



12月1日中午,军委纵队和红五师及红六师(却十八团)湘江,随即炸毁浮桥,桂军占领界首渡口。

在北面,红一军团林彪集中了红一红二师,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在脚山铺挡住了湘军从12个团到20个团的进攻,与12月1日中午交替掩护西撤。与三军团的两场狙击战相比,林的指挥水平明显比彭高。



而红八、红九军团来到界首渡口时,浮桥已经被炸毁,不得已转向北面的凤凰嘴渡口。

此时,在凤凰嘴渡口有红五军团十三师、红一军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的两个团、红九军团、红八军团等部队。

在向界首前进的路上,红九、红八军团多次遭到桂军的侧击,特别是跟在九军团后的八军团(绝大部分是长征前招的新兵)遭受了更多更猛烈的攻击,等赶到渡口时,红八军团已经基本被打散。赶到凤凰嘴渡口时,红五、红九军团正在渡江,八军团余部主动担负起掩护任务。

凤凰嘴渡口,大批红军在此被赶进了湘江



12月1日下午16时,占领界首东岸的桂军追击过来,将八军团余部打垮,九军团和少共国际师的两个团也遭受相当损失。湘江各渡口被湘军桂军全部占领。

湘江之战红军遭受惨败,损失到现在也无一个准确数据。据12月2日统计,此时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人。

此后,从12月2日至12月13日红军离开广西,这十一天桂军仍然在尾击和侧击,也给红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到12月12日通道会议召开时,红军估计只剩两万五千多人。

湘江战役是关乎中国革命、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之战。红军遭受了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前进方向,第一次否决了李德继续北上湘西的计划,表决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向西到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的正确建议。



就一场战役来说,红军在湘江败得很惨,但是,通过这次失败,使得红军和中央都认识到博古和李德的危害,从而先是在通道会议,继而在黎平,最后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对党和军队的领导。经过湘江之败,党和红军找到和选择了自己伟大的领袖,此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


类似的事例一直在上演。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几乎取得了在战场上所有战役的胜利,但是却输掉了越南战争。放在更大一点的视角看,最近的和正在进行的是,冷战后无比强大的美国,打赢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战争,却正在逐步失去其世界霸权。


我淡如菊


希望真正了解军史的答友可以看懂本文,抗日战争中最刻骨铭心的“豫湘桂战役”,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1944年初的时候,小日本实际上败局已定,重庆军方也认为日军发动大规模会战的机率已经为零,因为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正在吞噬日本所剩无几的精锐部队和战略资源。

(畑俊六视察战场)



蒋介石因此还有闲心去了南岳衡山度假两周,他却不知道日本人正在酝酿自明治维新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陆军作战行动,代号为“一号作战”。为了这次会战,日军集结了空前的50万大军、10万匹战马和1500辆汽车,仅为用来替换野战师团而匆忙组建的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步兵旅团就多达14个,另组野战补充队8个。

我们知道,1938年的武汉会战,日军不过动用了陆海军25万部队,国军兵力则是100万,而这次回光返照式的进攻作战,日本人投入的兵力则翻了一番。



(畑俊六)

日军一号作战的别名是“纵贯大陆交通线作战”,战役要旨是打通中日相持战区河南段、湖南段、广西段的铁路线,建立一条从越南贯穿华中华北直达东北、再从东北通过朝鲜连接日本本土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湘桂地区的美军机场群,他们认为这些机场为美国军机控制太平洋提供了前进基地。

死到临头,日本人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建立一条几千公里的陆上补给线呢?答案是被逼的,此时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尽毁,美军的飞机、舰船和潜艇已经完全封锁了日本的海上运输线,从东洋三岛开往太平洋各战场的运输船、运兵船几乎全部被击沉,“南方军”的鬼子们快饿死了,无粮无弹。

(第一战区蒋鼎文)

在这条战线上,自黄河铁桥向南的铁路分别被蒋鼎文的第一战区(河南)、薛岳第九战区(湖南)、张发奎第四战区(两广)控制了三段,日本人要攻击的也正是上述地区,因此中方称为“豫湘桂战役”。后来围绕这条铁路线爆发的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等全部是“一号作战”的衍生品,日军的战役总指挥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主攻部队是第六方面军(冈村宁次)。

1944年4月,“豫湘桂战役”从日寇华北方面军第12军15万人马南渡黄河开始,河南段战事爆发,至12月10日,以华南23军第22师团与驻越南第21师团在广西会师宣告结束,日军还就真的打通了“大陆交通线”。由于国民党军队“坐等胜利”的思想严重,以及重庆军委会和各战区的指挥不利,造成部队严重损失和大片国土沦陷,史称“豫湘桂大溃败”。

(第九战区薛岳及幕僚)

战役过程本篇不再赘述,在不到十个月的会战中,国军被击溃50万以上,丟失四个省会、146座城市和七个机场群,至少丧失十个征兵基地和产粮区,打红了眼的鬼子第11军甚至抗命突入黔南,日本人貌似完胜。

非也,战役进程中的1944年秋,美军已占领马里亚纳群岛,从那里起降的轰炸机已经开始直飞东京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机场对太平洋战场而言,已无实际意义。至于打通的铁路线,也没有一列火车从东北开到越南,被破坏的惨不忍睹的铁路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游击部队,让无限遥远的运输路线根本不堪使用。

(湖南战场之日军)

但是日本人却为此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紧缺的油料、弹药甚至有经验的老兵,全部投进了“一号作战”,关东军还能有点战斗力的师团被抽调一空,仅在衡阳一地,就被方先觉毙伤数万人,人员的伤亡和物资的消耗,再也得不到有效补充。

取得战役胜利后的日本人自己都懵比了,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真田的结语是:“南北贯穿作战,最后得到的也许仅仅是精神上的联系”。而一直看陆军不顺眼的海军更不客气,在大本营联席会议上指出:

“动用日俄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力,进行毫无意义的南北贯穿作战实在令人费解,不知道陆军怎么想的”。



(第四战区张发奎)

海军省的石川少将甚至指出:与其如此,莫不如以同样的兵力向西进攻,一举击破重庆政府,即便不能使之降服,也能让蒋介石政权遭受真正的危机,但是,没有比现在更空洞的胜利了!

这段话如今看完,也还是让人一身冷汗,日本人不全是疯子和傻子,只是掌握战争机器的人群中确实没有优秀的战略家。

(广西战场之日军)

豫湘桂战役国军虽然惨败,却让日军错过了最后一次南北两路挥师入川的机会,否则,重庆不保,四川危矣,抗战大后方和中国人民将遭受更大的苦难。

这还不算完,日本人打胜仗的恶果继续体现,对蒋介石军事能力和军队战力失去信心的美英两国,开始通过出卖中国利益的方式,谋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所以雅尔塔会议才没有了蒋介石的身影,日本人作梦也想不到的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反而提前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度度狼gg


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打了败仗但实际上胜了的战役有很多,这里举两个案例,国内外各列举一个。

抗战时期的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之前,日军的侵华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但大致上还是采用了田中义一当年在东方会议上提出的由北向南,仿效当年清军入关吞并中原的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日本首先吞并朝鲜,接着吞并东北四省,继而吞并华北两省,然后再大举南下,吞并山东、河南、陕西三省,将中国变成了历史上的南北朝。其中日本是北朝,国民政府则是南朝。

截止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人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日本国内的统制派代表还打算进行第三步和第四步。如果当时国军没有在淞沪与日军全面开战,而是坐视日军继续以蚕食的方式拿下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那么中国必然要灭亡!

理由有二:

第一、当日军拿下河南与陕西后,就等于日本掐断了苏联对华援助的通道。并且日军还对重庆和四川造成了极大的威慑,四川将会变成抗战的前线,而不再是为抗战提供兵源和各种物资的大后方。

第二、当时的国际环境偏向绥靖政策,列强根本不管中国的死活。当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屏障之后,大后方也没有了。届时日军从海上对国民政府的江南地区发动进攻,同时陆军也对湖北、安徽发动进攻,那么国民政府连以空间换时间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已经没有空间了!


当然了,我们知道日军最终没有采用由北向南逐步蚕食的侵华策略。而是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将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加由北向南策略。这一改变,等于就改变了中国大概率灭亡的可能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由北向南蚕食,是中国历史上北朝灭南朝,元朝灭南宋,清朝灭大顺和南明的成功经验。就连后来的解放战争也是一样的套路,只是攻击的次序与历史上有些区别而已。日本人放弃了最稳妥的侵华战略,改为由东向西侵华,这就导致日军在侵华过程中要“翻山越岭”。毕竟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从东往西进攻,越打地势越险峻,让日军的机械化装备无法施展。

而造成日军改变侵华战争大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淞沪会战。

虽然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国军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但是国军却成功的把日军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华东地区。并且后来国军还沿着长江向西撤退,节节抵抗,这就等于是用绳子钓了一块肉,牵着日本柴犬一步步的向西。最终在枣宜会战后,日军望着巫山和长江三峡,貌似明白什么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于是不再向前进攻了。

另外,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一些少壮派军官倾向于直接攻打华东,也是日本改变蚕食战略的原因之一。(如果按照蚕食战略,日本海军将会沦为陆军的陪衬。主要功劳都是陆军的,海军什么捞不到)

所以就事论事的说,虽然国军在淞沪会战的表现并不理想,无谓牺牲太大。但是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说,国军敢置之死地而后生,主动拿自己的江南富庶之地引诱日军的主力分兵,造成了日军在侵华战场的各个小战场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现象。这就已经算是很成功了!毕竟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只要能有收获,哪怕败了也是一种胜利。

并且淞沪会战还延缓了日军侵华的速度,给了没有战争准备的国民政府三个月时间,将大量的物资和人才送往后方,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成果。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不论是战争起因,还是战争过程,亦或是战争结果,都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战争。

1952年,埃及民族主义的领导人纳赛尔推翻了埃及老国王,开始领导埃及。

纳赛尔在取得政权后,开始推进埃及的国家搞工业化。但是搞工业化是要钱的,然而埃及没有钱。不过,埃及有苏伊士运河!

这个苏伊士运河是什么概念?通俗地讲,就是高速公路上面的收费站,就是一台每天都能印美元的巨型印钞机,就是一桩永远不会赔本的买卖。

可是苏伊士运河是英国和法国的财产,因为运河是英法当年出钱挖掘的,埃及没有运河的所有权。运河每年赚的真金白银,最后都落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腰包里。

于是纳赛尔打着民族主义旗号,但是本着真的得动机是收回印钞机,收回运河收费站的收费权,于1956年出兵,强行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

简单地说,就是身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小国的埃及,把贵为联合国五常之二的英国和法国给抢了。而且还是一起抢的。上一个敢这么干的国家,还是中国。

在当时这可是惊天的大新闻!这就好比一个小学生把两个高中混混给揍了,英国和法国还要不要面子了?

因此,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但是埃及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背后有着众多国家的支持。不好下手啊。怎么办呢?

然后,英国和法国想了个非常好的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开打,然后英、法两国借口调停,逼迫埃及吐出运河,两国再重新控制运河。

很快,以色列同意了英、法的计划,并且在埃及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动手。埃及军队猝不及防的迎战,被打的稀里哗啦。英、法这个时候假模假样的站出来调停,向埃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可是,骄傲的埃及人不干。然后,英法撕下伪善的面具,也出兵吊打埃及,试通过图武力夺回运河。

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当时的埃及能不能打得过以色列都难说,现在加上英、法两个小混混帮忙,自然是兵败如山倒。如果不出意外,埃及必然会向英法以三国投降。毕竟埃及是个弱国,而瑞弱国是没有尊严的。

但是时代不同了,此时的世界大势,已经不是英法这两个小流氓能主导的了。因为此时的国际大环境,出现了两个比英法更不要脸的大流氓——美国和苏联。

联合国五常里面的两个小流氓欺负埃及这样的小国家还可以,但是跟两个大流氓斗,这显然是干不过的。

然后,英法两国在美苏大流氓的强迫下,在全世界人民的一致谴责声中,非常没面子的灰溜溜的撤退了。

美国和苏联用事实告诉英国和法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我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才是新时代的霸主。现在你们这两个没实力却爱装13的垃圾可以滚蛋了!



最后我们来盘点一下这场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在战场上打输了,但是这并不丢人,毕竟埃及根本没可能打过英、法。毕竟谁让英法是联合国五常。但是在战略上,埃及赚翻了!不仅彻底收回了苏伊士运河,赶走了长期统治中东的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并且还交到了苏联这样的老大哥,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

反观英法,虽然在战场上打赢了,谋略上也没有问题。但是,英法在战略上却输了。因为英法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已经不是英法联军随便就能欺负人的时代了。欺负人之前最好先问问大哥同意不同意!毕竟场子是大哥罩着的。

当然了,埃及也不是独赢。由于第二次中东战争有大哥苏联撑腰,因此这场战争后,给了埃及一种迷之错觉——就是让埃及人有一种可以推平以色列的错觉。这个错觉为后来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惨败于以色列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Mer86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和薄弱的地区。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东威南京,西压武汉,俯瞰中原,直接威胁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国统区,迫使国民党军主力从“重点进攻”的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经过千里转战,刘邓大军伤亡非常大,而且丢掉了所有的重武器。经3个月战斗,才建立33个县级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这3个月是非常艰难的,以至于有些老红军评价:“一开始进大别山的日子,比长征,比西路军的时候,都觉得苦。”因为不但敌军四面重兵围困,而且远离后方,缺乏供给,生活艰难。更苦的是心里苦。因为老百姓不敢接近解放军,而且反动势力还在不断袭扰解放军。

大别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的活动地区,后来抗日战争新四军也在这个地区活动,可是后来红军长征、新四军北撤,人民军队三进三出,每一次撤离,国民党反动派就对老百姓进行一次残酷的屠杀,而这次解放军再进大别山,什么时候又就走,老百姓心里也没有底,所以谁也不敢接近解放军。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邓大军还是克服万难兵分两路,刘伯承带一部分在外面打,邓小平带另一部分加紧政权建设,终于在大别山站住了脚。

蒋介石一看这还了得,都已经打到我眼皮子底下了。于是11月7日,命令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所,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进行统一指挥豫皖赣湘鄂五省辖区作战,并指导五省省政府和省保安部队。

白崇禧要求先给他300架运输机和10个整编旅骑兵,但是蒋介石不同意,怕白崇禧手握重兵,日后桂系坐大,坚决不给,只把第五绥区和第八绥区部队和张淦第三兵团、张镇首都卫戍司令部、直辖部队等约二十余万人派给他。

虽然白崇禧有了这些部队,消灭刘邓大军一半的人马,赢得了这场战役。但总体而言,蒋介石的这个战略布暑,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而恰恰相反历史证明,陈谢集团向南挺进后,胡宗南不得不抽调2个整编军拱卫西安,增援豫西,从而减轻了陕北战场的压力。而刘邓大军更是吸引了国民党军战略机动部队达33个旅,割裂了其在中原的部署,减轻了山东战场的压力。由此,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部署完全被打乱,不得不在保持攻势的同时还要紧急抽调兵力东防西堵。

陈,粟则抓住战机,率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突然越过陇海铁路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豫皖苏地区,迅速展开,机动作战,先后歼敌7万余人,开辟了大片新区,使得外线作战趋势已不可逆转。国民党军在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久未取得决定性战果,而解放军主力已先后转入外线作战,迅速控制了大片地区,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战略攻势,威胁长江沿线的国民党政权腹心地区。国民党军不得不收缩兵力,转攻为守,这又给了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战机,山东战场也得以展开反攻收复失地。从此,战争主动权转入了解放军之手,毛泽东天才的战略豪赌终于取得了成功。









蓝色爱情夜


打胜了其实却败了的仗很多,主要原因都是战术上的胜利,没解决战略上的失败,或者招至战略上的失败。比方日本偷袭珍珠港,给轴心国和同盟国的天枰上拖进来一头大象。

汉武帝击败匈奴,弄的匈奴人只好跑路去西边抽打欧洲人,但北方游牧人的土地,对农耕民族毫无意义,留下“汉因强亡”的恶果。


项羽中了十面埋伏,最后只剩百来骑,还在他的指挥下,十战十胜,甚至直到最后,他自己也可以脱离战场,另起江东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得胜,坑赵国降兵四十万,但接下来自己也一代人不敢出秦关,只能躲家里疗伤添伤口,国力损失,跟败了也没什么两样。英国人的布尔人战争胜利,也差不多,一个日不落帝国就此拖到精疲力尽。


打了败仗实际却胜了的,我印象里,皮旅中原突围,很符合这个提法,当时红白之争,红方是战略弱势阶段,中原地区五万部队被白方三十万精锐围攻,中原突围后,所受损失很大,除一纵一旅、359旅和皮旅外,其它中原部队后来都没形成主力野战部队,359旅大家懂的,怎么也要掩护着突出去的部队。

皮旅就不一样了,确确实实弃车保帅给弃出去的车:“主力突围后原地坚持三天”,啥意思?主力都顶不住,得跑,皮旅就断后掩护吧!结果三天后,皮旅自己突围,抢青风岭破磨子潭,千里跃进皖北平原!收放自如,七千人的部队打出来五千人建制完整!


李三万的三万里


《潜伏》里有一句名言——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这句话放再历史上的许多战例里,也很合适。我在这里以“古今中外”各举一例。

古:珍珠港事件。

这是一场被载入所有历史、军事教科书的偷袭,也是整个地球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一次战役。但是,当联合舰队耀武扬威地离开太平洋东海岸的时候,同盟国却集体松了一口气。

原因很简单,日本唤醒了一头沉睡的雄狮,一台战争机器。当中、英、苏等国苦苦想把它拽进二战的泥潭里而不得的时候,日本海军及时帮助盟国完成了最后一推。

(不知道在密苏里舰签字的时候,地下的山本五十六会作何感想?)

今:苏美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这个地方真是个大国坟场,从怛罗斯之战大唐帝国战败开始到现在,这里仿佛一直是大国用兵的魔咒。

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在阿富汗这个地界都呆了起码八年。结果,他们实现了每一场战术意义上的胜利,却不得不面对大战略的整体失败。

中:中法战争。

这个知道的人应该很多了——冯子材血战镇南关,中国军队挟同光中兴之威,敢于和欧洲老牌列强法国叫板,并且逼得法国内阁集体辞职,这算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以后的又一场失败。

但是清政府却意外地和法国媾和,并且承认越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这也无怪乎彼时无数士大夫都痛心疾首——中法战争,我国乃是不败而败,法国则是不胜而胜!

外:本能寺之变。

这是织田信长手下大将明智光秀发动的推翻信长的一场政变。这场政变事出突然,光秀出动了数万大军围攻本能寺,最后逼得信长在力战之后投身火海而死。

似乎看起来,是明智光秀赢了。但是信长的余部不会善罢甘休,其中就以丰臣秀吉最为激愤。他迅速完成了史称“中国地方大回反”的战略撤退,紧接着就是著名的“天王山之战”。明智光秀甚至连摄关的椅子都没摸到,就去阴间面对信长的怒吼去也。



青言论史



在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是武汉会战。日军历时四个月,付出伤亡十万人的代价占领武汉。日军打了胜仗,国军打了败仗。但武汉外围有国军70个师,日军处于战略包围之中。之后日军打了数场战役,目的是稳固武汉地区的防御。日军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

日军耗费四个月占领武汉。未能消灭中国主力部队。日军取得武汉会战的胜利。使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落空。蒋介石、白崇禧制定的持久抗战的构想得以实现。

假如蒋介石不炸开花园口。中国的70万大军将被分割包围。日军将轻而易举的占领武汉。中国主力部队将被全歼。防线崩溃。几个星期内,中国将彻底沦陷。

正如白崇禧总结:日本强,中国弱。日本小,中国大。抗日战争若要胜利,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把日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潭。绝不能让日军速战速决。

中国军队虽然在武汉会战中失败。却是抗战胜利的转折点。


杨朱学派


历史上的宋辽“澶渊之战”就是胜败颠倒的典型战例。北宋政权在击杀辽军统帅时,辽军已孤军深入宋境数百里,而由于北宋瀛洲固守战的胜利,辽军已经犯下大忌绕开瀛洲于身后,这样的有利背景下,委屈求和,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此盟约以极小的岁贡换取了宋辽之间百年和平的局面,但北宋彻底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在政治上获胜,在军事战略上属于彻彻底底的失败。

燕云十六州

宋辽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围绕燕云十六州的争夺,那么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呢?

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王维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它主要指的是现今北京、天津北部地区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它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州。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称作“山前七州”;剩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称作“山后九州”。


对于从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的得失,直接影响江山社稷的安危。从长城的布局来看,居庸关以东,往西南方向分支的一条长城是在太行山脊上绵延的,直到到朔州以西再长城汇合,这便是内长城。故而中原王朝失“山后”,尚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可守,但失“山前”则再无险可守,河北地区广阔的平原任由游牧民族的铁骑驰骋。

对于辽而言,燕云十六州是规模相当可观的产粮区,此地农业、手工业都比契丹本部发达,因此将幽州定为辽国的“南京”,设府立官,成为辽国虎视北宋的前沿腹地。再者经过萧太后的治理内政,辽国内部逐渐稳定,于是辽国便想尽取“关南之地”,全盘掌控燕云十六州。

战争经过

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自集结大军深入宋境。在定州失陷、云州告急时,宋廷内部言南逃者众多,宋真宗本人也是偏向议和南逃的态度,但在宰相寇准的强烈建议下,宋真宗也不得不御驾亲征。

辽军方面,辽军出征的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完全占领河北之地,于是从军事动员上,不仅是皇帝的亲卫全部到场,还召集了渤海人、奚人和党项人,辽圣宗还下令国内领主携私兵于前线集结。辽大军推至定州时,与宋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深入宋境,人困马乏,于是主动请求议和,而宋真宗并未允许。




时至十一月,辽军于朔州为宋军大败,辽军岢岚军所部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辽军再集中主力部队围攻瀛州,企图拔下这个重镇以待养兵,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床弩、投石机、焦油等能用的装备全部派上城头,辽军围城十数日不得下,损伤严重。


但在另一战场,辽统帅萧挞凛与萧观音奴二人攻克了祁州,辽圣宗于是放弃围攻瀛洲,饶开此城率军与萧挞凛会合,进而合力攻打冀州、贝州,另一路辽军在攻克德州后亦汇合主力部队向澶州进围,宋将李继隆则死守澶州,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辽史》

在战事关键时期,萧挞凛冒然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大将张环(也说周文质)以伏驽射杀,萧太后闻后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此时正逢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在寇准建议下,宋真宗登城督战,为宋军鼓舞,根据《宋史》记载,“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宋军士气大增。



澶渊之盟

此时的宋辽双方形势对比已然明了,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军深入宋境,丧失统帅,人困马乏,供给困难,身后还有一座坚城,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当辽萧太后派王继忠前往宋营表达退兵言和之意后,寇准极力阻止,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应趁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无奈宋真宗与萧太后的政治默契一拍即合,萧太后方面败势已定,在这么僵持着说不定会出大事,但毕竟打这么远了,北宋也看见辽的军事实力了,怎么也得要一些好处再退兵;宋真宗方面,幸好辽统帅死了,澶州再破,下面就到开封了,赶紧停战,花钱买个安心不也挺好么,若不是寇准,也许不到澶州就停战了。

事实证明二者的整治眼光是不错的,辽国见好就收,并未多要,据说敲定和约的使者回来汇报岁贡30万的时候,还受到了宋真宗的表扬,堂堂大宋,一年给个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是很轻松的,以小代价博取了百年的边境稳定确实是稳赚不赔。



但看似双方互惠共赢的“澶渊之盟”实际上并非有利于北宋,一时的贸易往来,边民互通是和平发展的表面现象,对于国家战略上,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并未掌握,这始终是北方边境的威胁,虽后来有金国“海上之盟”的许诺,但金国后代君主却不会买这个帐,依旧是北境最为薄弱的环节。再者“和平”表相下带来的“忘战去兵”成了大宋积弱的开端,以至后来“禁军、河北军、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陕西军可用”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这一场战争中,北宋是战争的胜利者,却在长远利益上是失败者。辽国是此战的失败者,却是最大收益者。


棍哥观史


要说打了败仗最后变成了胜利,那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值得大书特书!

试想,如果当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央红军取胜了的话,肯定用不着来个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会依然盘踞在中央苏区,以骄傲的战胜者继续推行左倾机会主义!

但对于掌握政权的老蒋来说,围剿再失败十次也伤不了筋骨,更动摇不了统治地位,仍然会如痴如醉地准备N次围剿,直至把红军干净彻底地歼灭!

如果红军继续盘踞于狭小的中央苏区,即便打赢了一百次反围剿,最终也必走向灭亡!

因此,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虽然二万五千里长征凶险无比,九死一生,但是,共产党人获得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反省机会,在失败中认清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

当机立断结束了以王明为核心的盲动冒险,停止了自杀式的生存方式!

并且,全党全军在遵义会议上,一致推举真正有领袖雄才大略的毛主席出山,一举扭转了红军失败的命运,从此革命走向了光明的康庄大道!

这完全是凤凰涅槃式的复活,神奇到了惊天地泣鬼神!

因此,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败,可以做为经典的战例载入史册!


大老伍楚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胜者不胜,中国军队败者不败。

1940年6月,侵华日军第11军占领长江中游重镇宜昌,对中国西南大后方构成了严重威胁——日本陆军可以以此为基地向西南进攻,航空兵则可以缩短轰炸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航程。但是从整个中日战争的大环境来说,日本人虽然占领宜昌,却不得不花费大力气去坚守。因为自武汉会战以后,日本战争机器尺有所短的弊端显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兵力不足。11军现有的兵力根本难以固守,于是向大本营请求增援。经过一番激烈争吵大本营勉强派第13师团去协助第11军坚守宜昌。

但是很快,日军还是尝到了兵力不足的苦头。

就在日军占领宜昌的前后,万里之外的欧洲战场爆发了苏德战争。作为反法西斯潜在盟国的美国生怕日本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于是逐渐开始对日本实施禁运。这一下刺激了日本,权衡再三,日本决心开辟太平洋战场,夺取资源要地东南亚。既然要开辟新战场,大部分战争资源便随之要向南方倾斜,也就是向海军倾斜,根深蒂固的陆海军矛盾由此引发。作为在中国战场上唯一的一支陆军机械化兵团——第11军,为了配合海军南进,先后被抽调走两个师团和大部分航空兵部队。这让时任第11军司令官的阿南惟几将军十分恼火,于是上书大本营,力陈如果陆军在中国战场无所作为甚至削减兵力将会大大鼓舞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有鉴于此,阿南惟几建议攻取中国战时首都重庆最后的一道屏障——长沙。

大本营对于阿南惟几的条陈十分矛盾,阿南惟几的考虑确实也在理,但是第11军就那么点兵力,面对的却是中国军队从北、西、南排开的三个战区百万大军。万一第11军南下攻打长沙,万一中国军队从西、北发动攻击,尤其是西面,一旦中国军队东出三峡,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宜昌,丢了宜昌这个苦心经营一年有余的战略要地整个战局将为之动摇。

权衡再三,大本营勉强同意了阿南惟几攻打长沙的请求,但是又两个条件,第一,大本营不再增兵,攻打长沙的军事行动由第11军现有兵力完成,第二,不能丢掉宜昌。

于是,阿南惟几指挥第11军所属的4个师团又3个支队共11.5万人向长沙发动进攻。吸取第一次攻打长沙兵力分散的教训,日军这次集中兵力从正面突破。坚守长沙的中国军队是薛岳将军指挥下的第九战区3个集团军约37万大军,前期没有判明日军的作战方向,以为还是像上次那样兵分两路。因此,还是采取上次诱敌深入,让开两翼的战法。结果日军行动猛烈而迅速,薛岳布下的阵势被阿南惟几砸的粉碎。第九战区的两个王牌军——第10军和第74军也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前部长驱直入,径直冲入长沙城内,居然在长沙市中心升起了日军军旗。第九战区的所有反击全部失利!

但是,面对已经收入囊中的长沙城,阿南惟几将军不得不将其拿出来放弃。因为北面的宜昌城和守城的日军王牌师团——第13师团陷入了中国军队第六战区的合围。于是,阿南惟几趁着第九战区主力残破无法威胁自己的机会迅速率第11军北上救援岌岌可危的宜昌。增援部队还没到,中国军队已经撤走,宜昌城在万分惊险中得以保存。

从纯军事角度来讲,第二次长沙会战实际上是第九战区被第11军打败了,伤亡超过10万人。但是日军倾全力打了一仗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原本就兵力捉衿见肘的第11军还因此损失了数万兵力,战线进一步紧缩,这就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中国军队虽然遭到重大损失,但是两个战区在军委会的指导下,做出了自抗日战争以来最好的一次大兵团战略和战役协同,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在作战全局意识上的一大进步。之后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和再后来的常德会战,这种配合更加密切,令日军吃到了更大的苦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