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進一步考證的雷公山苗文碑

20世紀30年代,苗族聚居區雷公山發現了一塊殘碑,被稱為"苗文碑"。碑書筆力古樸、遒勁,用筆操刀遺留漢魏風骨,與漢字有著親緣關係。至於是什麼內容、寫於何時以及是何人所寫則無從考證。

20世紀30年代,苗族聚居區中心地帶的貴州雷公山發現了一塊殘碑,被稱為"苗文碑"。其字形類似隸體漢字,經與漢字體系的諸種文字比較,均不可識。


有待進一步考證的雷公山苗文碑

苗鄉雷公山美景

雷公坪,是在雷公山的北向,距雷公山路程有20千米,直徑10餘千米。這裡,海拔1850米,大坪子面積有400餘畝,是苗嶺群山中惟有的一個高海拔的高山大坪地。這裡四面環山,古木幽深,四季茂密,山花爛漫,烏語蟲鳴蛙聲不絕於耳。由於是環山中的高山盆地,周圍的高山擋了狂風,因而盆地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象萬千,時晴時雨,時而霧漫,時而碧空清幽,自然景觀十分優美。

在大坪子東北面,古蹟遺址清晰顯見。一個坪後的石砌土包上長了一株胸徑在30餘釐米的野櫻桃樹,終年茂盛。這曾是苗族古營地的"點將臺",也稱祭祀臺,也即苗文碑遺址。

據《雷山縣誌》記載,該碑前築臺三層,用青石砌成,高2米,寬1.5米,已損毀。上世紀八十年代,該縣文物管理所收集到幾塊予於保存。縣誌有其文字拓片圖,共28個字,其中有4個字殘損。

據專家考證,碑書筆力古樸、遒勁,用筆操刀遺留漢魏風骨,與漢字有著親緣關係,又與日文相近。至於是什麼內容、寫於何時以及是何人所寫則無從考證。


有待進一步考證的雷公山苗文碑

苗文碑局部照片

關於此碑,有幾種說法:

一,1700——1800年前,即西漢文帝期間,苗族先民向西南遷徙,經古州(今貴州省榕江縣)而至雷公山,定居牛皮箐,祭天盟誓立碑以志。

二,此碑是苗族起義遺留物。有兩種說法:一是雍乾年間,苗族領袖"黔興王"張抱九領導苗族人民舉行反清起義,在雷公坪建立苗王國,刻立該碑;二是鹹同年間,張秀眉、楊大陸領導苗族人民反清起義,曾長期駐紮於雷公坪,並修建閱兵臺,立下該碑,曰"秀眉碑"。不過,這種碑為"苗族起義遺留物"的說法很多人尚有疑問:雍乾、鹹同至今也就一二百年的歷史,如若那時有苗文,應該是能傳承下來的。因為,那時苗族已居有定所,相對安定,不應該失傳。

三,碑由諸葛亮所立。諸葛亮七擒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後,為宣揚漢蜀親扶、和睦的民族政策,用苗文刻立該碑詔示天下。據傳孟獲是苗人,被諸葛亮治服後把自己老家的"務振山"改為"孔明山",把出生的家寨改為"孔明寨"。


有待進一步考證的雷公山苗文碑

傳說這塊碑與諸葛亮七擒孟獲有關

關於該碑損毀的原因,亦流傳著幾種說法:

一,鹹同年間,雷公坪被清軍攻破,張秀眉、楊大陸領導的苗族人民反清起義軍敗退,碑被清兵砸毀。

二,雷公山山高水冷,山民播種無收,幾經燒山耕作,碑被火燒煙燎而毀。

關於雷公山苗文碑,各種說法不一,有待進一步考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