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雅灰鄉,有一個偏遠而淳樸的送隴苗寨,寨子裡藏著一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服飾“百鳥衣”。

百鳥衣,是失落的歷史,也是愛情機密。對於苗族人,百鳥衣不僅是重要的禮服,也是一種圖騰象徵,千百年來,一代代繡娘繡出的,是一部生動而恢弘的民族史詩。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百鳥衣是苗族一個支系的服飾,來源於苗族人對鳥的崇拜。苗族祖先在遷徙過程中以及定居下來後,會到山中獵取各種鳥,感謝鳥給他們帶來食物,對鳥的崇拜由此而生。不僅把鳥變成圖案繡在衣服上,還會把各種羽毛裝飾在衣服的下襬。他們用百鳥衣把自己裝扮成鳥的樣式,以表達對祖先的追念。

丹寨縣境內的苗族支系自稱“嘎鬧(Ghab Nes)”,即鳥的部族之意。

據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文志》記載,居住在現今黔東南一帶的“東謝蠻”首領謝元琛率領了一個龐大的歌舞團去朝見唐太宗,唐太宗命大畫家閻立德用畫筆把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記錄下來,該書中被稱為“卉服鳥章”的正是這種美麗而神秘的百鳥衣。

從丹寨縣城往東,汽車一會兒從山腰盤到山頂,一會兒又從雲端直下到谷底,行駛70公里的山路,途經排調、雅灰鄉。從縣城到雅灰鄉為柏油路,路況良好,從雅灰鄉到送隴為泥路,有3公里。沿途,黔中大地原生態的景緻、淳樸的民風一定會深深地吸引著、陶醉著您。顛顛簸簸近3個小時,才到達了送隴苗寨。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走進送隴,一條新開的通村公路蜿蜒地通往山外。那險峻的山勢,幽深的山谷,不難想象,這個美麗而又古老的村莊,曾經交通是多麼的閉塞。雅灰因山高路遠,在丹寨縣素有“丹寨西藏”之稱。從丹寨縣城到雅灰鄉,一天只有兩班鄉村巴士。

送隴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丹寨縣東南部,雅灰鄉西南部,東與苗族“錦雞舞之鄉”麻鳥村相接,西與苗族“跺月亮”之鄉蓋賴村相鄰。地處丹寨縣、雷山縣、榕江縣和三都縣四縣交界,同時也屬於雷公山和月亮山的交匯處。距縣城69公里,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轄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286戶1225人,全是苗族。

送隴,是個美麗而幽靜的苗寨,環抱於群山翠竹之中,空氣溫潤,氣候宜人。其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村內百鳥衣古瓢琴舞蘆笙舞獨具民族特色,並有古樹參天、青雲翠竹的襯映,使得山村更加充滿古老藝術和完美。

進到村口,只見村民們身穿五彩斑斕的百鳥衣,把小小的山寨裝扮得如過節般喜慶,他們翩翩起舞,用最隆重的古瓢琴、給哈舞、攔路酒,表示對客人的歡迎。讓人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濃郁古風、熱情好客,也第一次近距離體驗了苗族百鳥衣的風情及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送隴百鳥衣,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其製作方法和工序多而複雜,工藝傳承年代久遠,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已被中國服裝博物館收為“鎮館之寶”。

百鳥衣,苗語叫( od bod 或 od yel),其意為苗族的“鼓藏服”,作為宗教儀式的法器和苗族生活的歷史記錄傳承下來,都是在盛大節日才穿,與友同歡,與祖共舞。

百鳥衣整件衣服用絲線繡著五顏六色各種造型鳥圖案組成,衣腳排列一束束鳥的羽毛。百鳥衣藝術主要是表現在衣飾上的鳥紋、鳥形。他們以大塊的平繡或絲片貼花而成的鳥紋、形象各異的花鳥魚獸古樸傳神。百鳥衣藝術表現了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透過一系列圖式和色譜來描繪他們的多彩生活及審美情感,基於苗族世界萬命同源、平等的理念,構築苗族社會形態、色彩與生存背景的和諧之美。

對那些酷愛收藏或者倒騰民族工藝品的人來說,送隴村是一塊寶地。因為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送隴村的百鳥衣就引起國外收藏家的注意,寨子裡有五十年甚至百年曆史的百鳥衣都被外國人收購了

現在,送隴村的女人們幾乎都在製作百鳥衣賣,一件製作好的百鳥衣售價至少一萬元左右,甚至有的達到了七八萬元。

仔細觀賞,百鳥衣的衣料十分特殊,是自紡自染自織的土布,對襟、無領、無扣、長袖,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邊是花衣,下邊是連綴在衣襬上的花帶羽毛裙。寬大的長袍上繡滿了造型各異的鳥、鳥頭龍以及銅鼓、蛙、魚、蜈蚣等圖騰符號,百鳥衣的裙子由16至18根彩條組成,每根彩條上繡滿花鳥等圖案,彩條下頂端綴滿了羽毛絨球,但現在已經改用家禽羽毛。內貼身著刺繡或是蠟染胸兜,下穿青布百褶裙,雅灰式裙前圍一菱形刺繡裙帕,套蠟染腳套並束編織帶。戴在頭上的山字形銀角插銀梳、銀花、銀鉤,銀冠上也裝飾著鳥羽。整件百鳥衣五彩斑斕,大大小小的鳥可以達到上百隻,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雖說在黔東南有“侗族住在水邊邊,苗族住在山尖尖”的俗語,但苗族“嘎鬧”支系的山實在是尖得險峻,讓人望而生畏。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繡一件錦繡如畫的百鳥衣,就像在繡自己的錦繡人生。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一位苗家長者向我們介紹:百鳥衣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繁瑣,要經過染布、捶布、刺繡挑花、裁縫、鑲花邊、鑲吊羽絨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製做一套需耗時一年,是絕對的手工製作。

首先,縫製百鳥圖案的底板就不是普通材質,而是一整塊蠶絲板。漢族人做絲綢是先讓蠶結成繭,再繅絲、織造;而苗族人做蠶絲板是直接排絲。排絲是製作百鳥衣的第一道工序,在以前也是最耗時的步驟,需要找一塊平整的木板,在上面畫出經緯線,然後讓蠶按照經緯線的排列,一邊爬行一邊吐絲,最後木板自然而然就被‘鍍’成了一張蠶絲板。

讓蠶自己吐絲織綢,表面上看似很“自動化”,其實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因為每一波春蠶吐完一次絲後,當年的春天就結束了。而要製作百鳥衣,需要收集足夠多的蠶絲板,為此,每個繡娘都要等上三四年。但這還只是做百鳥衣之前的材料準備階段,真正的考驗——“繡花樣”才剛剛開始。

百鳥衣,字面意思是在衣服上繡100只形態各異的鳥。但實際上,“百”只是概述,百鳥衣上繡的鳥少則幾十,多則上百;“鳥”也只是泛指,百鳥衣有男女之別,男裝(苗語稱“歐花勇”)多由概念化的“牛龍”或“蛇龍”等圖案組成,只有女裝(苗語稱“歐花鬧”)才繡百鳥

而苗族“嘎鬧”支系的百鳥衣之所以多繡百鳥,是因為“嘎鬧”在苗語中是“鳥的部族”之意,“嘎鬧”人認為自己是上古時期蚩尤部落中以鳥為圖騰的“羽族”的後裔。

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苗族人只能把自己的歷史用不同的載體表現出來。比如口口相傳的苗族古歌,水與火澆鑄的苗族銀飾,還有一針一線繡出的苗繡……而百鳥衣則堪稱其中一部最恢弘的史書。一代代苗女們跟隨自己的奶奶、母親和姐妹,在刺繡過程中記錄自己民族的前世今生。當她們生兒育女後,一件件百鳥衣就像講述苗族文化的連環畫,成為苗族孩子們最生動的啟蒙讀物。

地道的民間百鳥衣,鳥圖騰異彩紛呈、色彩斑斕,紋樣造型粗獷、豪放、原始,充滿野性。尤其是背後的圖案最為精美,大多以一條盤旋的龍為軸心,外圍環繞著多層鳥,整體形成一個圓形,圖式古樸,千姿百態,別緻傳神。在苗族諸多燦爛的文化中,圖騰文化是整個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獨具古樸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衣飾上的鳥紋、鳥形,這種讓百鳥雲集於一身的服飾,無不散發著濃烈的原始文化氣息和圖騰意識,是罕見的原生態精美服飾,堪稱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之珍品。

研究苗族文化的學者說,百鳥衣第一次一鳴驚人,是在唐朝的“卉服鳥章進長安”事件中:唐貞觀中,東蠻謝元深入朝,顏師古奏言,昔周武時遠國歸款,乃集其事為《王會圖》,今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實可圖寫,因命立德等圖之。(《宣州畫譜 .閻立德傳》)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以卉服鳥章之名的百鳥衣,

能在霓裳羽衣盛行的唐代博得生前身後名,

百鳥衣有自己的殺手鐧:

苗家女人窮其一生,

只會作一兩件百鳥衣。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家婦女在演示百鳥衣的製作工藝。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百鳥衣就像講述苗族文化的連環畫,成為苗族孩子們最生動的啟蒙讀物。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百鳥衣的製作技藝,如今正在消失......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百鳥衣上兩隻如太極圖一般頭尾相連的雙魚圖案在苗族代表著陰陽調和,屬於一種生殖崇拜的象徵,在古代,是苗女繡來做定情信物之用的,但現今,這種風俗在絕大多數地方都已經消失,沒想到在送隴苗寨還保存得這樣完好。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一件出眾的百鳥衣,會讓女孩們在這場“非誠勿擾”的遊戲中獲得不少亮點。因此,對於苗家姑娘來說,繡一件錦繡如畫的百鳥衣,就像在繡自己的錦繡人生。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與其說百鳥衣是一件衣裳,還不如說它是一種精神圖騰。也因為如此,繡娘在製作百鳥衣時往往都不計成本。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小夥身穿百鳥衣,一邊演奏古瓢琴,一邊展示苗家圖騰文化。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鏈接:

在2016第二屆“中國傳統村落• 黔東南峰會”“四評選兩徵集”活動中,丹寨縣送隴村通過專家的考核與篩選,憑自己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風貌,最終從上百個傳統村落中脫穎而出,獲評“黔東南州十大優秀傳統村落

”美稱。

送隴村於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時擁有百鳥衣和古瓢琴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隴苗寨是古瓢琴舞的傳承聖地和百鳥衣的發源地之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百鳥衣和古瓢琴是苗族“嘎鬧”支系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也曾是苗家男女用來談情說愛的“利器”。以往每逢節假日,全村人都會聚集到護寨樹下的小廣場,男的穿上“歐花勇”,女的穿上“歐花鬧”,然後一起跳“錦雞舞”。這是苗家姑娘想象中最美好的事,也是苗族小夥們拿出自制的古瓢琴拉情歌的最好機會。於是,這樣的節日聚會就成了集體相親會。

古瓢琴,苗語發音( gux hieb 鼓哈),諧音叫“格哈”,因為製作得像瓢狀,又能拉出像蘆笙一樣的樂曲,所以又名(格哈琴),用漢語翻譯就是“笙瓢”的意思。意義為“像蘆笙一樣的瓢”,所以稱之為“古瓢琴”,跳的舞蹈叫古瓢琴舞。

送隴苗寨的古瓢琴舞藝術也別有一番風味,是目前貴州省丹寨縣東南部雅灰鄉境內苗族村寨裡傳承較好,並一直完整保存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其拉揍出的音律優美,舞步和諧,人們都跳得其樂融融,同時送隴苗寨還被譽為古瓢琴舞的傳承聖地。

正可謂,來到送隴苗寨遊玩的客人都稱這裡是一片淨土,是休養生息和享受創作的最佳地,通過大家的努力與不斷宣傳,近年來送隴苗寨逐漸被外界認知並紛紛慕名而來。

有學者用“古樹參天雨晴霧淡倚欄百鳥衣,翠竹環抱煙靄有無拂拉古瓢琴”的詩句來形容送隴苗寨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與迷人的景色,以此來表達他們被送隴的美麗所吸引、被送隴的米酒所陶醉和對送隴的喜愛與無比眷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悠悠蘆笙舞,綿綿古瓢情。

目前送隴苗寨正在努力挖掘、傳承、發展和保護傳統文化,求學與外出工作歸來的送隴青年們積極投身到送隴的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傳統村落建設之中,利用自己的學識和對外界的認知,為家鄉出謀劃策,進一步發展好送隴“古瓢琴舞、百鳥衣之鄉”的生態旅遊文化,帶動家鄉父老脫貧致富的同時,讓送隴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風貌屹立於民族文化魂寶之林,盡情的向外界展示送隴苗寨的美,歡迎四方賓客的到來。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以百鳥衣和古瓢琴為基礎的原始相親活動,隨著村裡公路的修通而土崩瓦解。自上世紀90年代起,陸續有旅行者來到送隴苗寨,鮮活的百鳥衣便漸漸變成了私人藏家櫥窗中冰冷的藏品。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如毛細血管一般的鄉村公路,為苗寨送來了一波又一波收購百鳥衣的商家,與此同時,也送走了寨裡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到後來,連許多會做百鳥衣的繡女也離開了閉塞的苗寨,百鳥衣便賣一件少一件,最終被炒成了天價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這些讓我想起自己去年9月份剛到臺江掛職期間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在一苗族藏家朋友處發現和親眼目睹了一件貴州月亮山地區苗族的祭祀服——老“百鳥衣”,並且是保存得很完好的老百鳥衣,這件老苗衣又被一位外國友人所收購,我還算有幸提前拍攝下來,實在是深感遺憾和痛心!藏家迫於經濟壓力,要將這件老苗衣轉讓給海外藏家,經濟的窘境也只能讓我們嘆息和惋惜了!

貴州民族服飾和民族繡品已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就已大量流失國外,

被大批有意識的國外文化人士收購收藏。目前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老苗衣、繡品已極為罕見和難覓,實是一件可悲和值得重視的事情

據瞭解,貴州月亮山地區的祭祀服“百鳥衣”是一套極具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民族服飾。至今月亮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套“百鳥衣”已有300多年曆史,如不採取措施,這套祭祀服也一樣會流失出去,將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一大損失。

貴州月亮山地區的祭祀服“百鳥衣”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刺繡而成。老“百鳥衣”都是在蠶絲布上用絲線繡各種花、鳥、蟲、魚、蝴蝶、太陽等自然符號的苗族傳統圖案。與現在的為經濟利益驅使的製作“新百鳥衣”用苗族土布和紅、黃、綠、藍等顏色的錦緞絲綢在上面進行拼合完全不同!裙襬由若干塊鳥、魚、龍刺繡品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麗的百鳥羽毛。百鳥衣色彩豔麗,圖案古樸奇特,反映了苗族人民精巧的刺繡工藝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該服飾保留了春秋時期將上衣與下裳連為一體的“深衣”造型樣式,為都柳江流域月亮山地區苗族“吃鼓藏”活動時穿戴的專用服飾。

這“百鳥衣”與黎族的“龍被”,一樣具有神秘的祭祀色彩。貴州與海南,遠隔千里,服飾上卻有相似性,恰恰說明了文化跨越山水的傳承與融合。

因百鳥衣製作工藝複雜、費工費時,從事這項工藝的人極少,這項非遺技藝也面臨逐步失傳的危機,真正的老“百鳥衣”更是難覓!這件老“百鳥衣”流失海外,也唯有嘆息的份了…………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百鳥衣代表著最具黔東南民族特色的符號而頻頻登上舞臺。

苗族百鳥衣之鄉送隴苗寨,最美的文化,最心痛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