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漢匈之戰對於任何一個讀史的人而言都不陌生,從公元前200年漢高祖遭遇白登之圍開始,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130年之久。其中的高潮部分無疑是武帝時期與匈奴爆發的戰略決戰,然而我們所瞭解的歷史多半是站在漢人的立場書寫的,如果跳出這種固定思維,採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再來解讀的話,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接下來就請各位讀者與

動史君一起暫時將身份置換為匈奴人,我們以敵人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場決定亞洲格局的國運碰撞: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公元前二世紀以前,草原各部仍舊處於四分五裂當中,此時南方的中原也陷於楚漢相爭的熊熊戰火當中。當冒頓單于率領他的勇士們終於完成蒙古高原的統一之後,華夏民族也迎來了嶄新的大漢王朝。遊牧與農耕的不同屬性決定了兩大帝國之間必然有一場殊死較量,但初次交手的失利便把劉邦集團對勝利的希望扼殺在白登之圍當中,自此漢朝依靠和親來維持對匈奴的防禦態勢。而在今天看來,漢人之所以採取這樣的低姿態絕不僅僅是因為對手強大,或是自身需要與民休息,更重要的是因地理侷限帶來的認知偏差。實際上只要認真分析一下當時的地緣格局,我們就能立即明白此時匈奴的處境並沒有外人想象的那麼樂觀。就國際局勢而言,彼時可大致劃分為以下六大板塊: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六大板塊

  1. 匈奴佔據蒙古高原,居高臨下,俯視四方;
  2. 正面的漢人佔據長城以南的農耕區,他們對北方不適於耕作的地方沒有慾望,也不屑於擴張;
  3. 右翼的河西走廊可以視為一個單獨的地理單元,儘管其環境更適宜放牧而不是農耕,但由於緊鄰蒙古高原與中原王朝,通常是後兩者博弈的焦點;
  4. 再往西進入塔里木盆地,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分佈的城邦小國受制於綠洲面積不可能形成地區強權,更不可能對外構成威脅;
  5. 介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準噶爾盆地,今天稱為“北疆”,雖然面積不小,但真正適宜放牧的只有盆地邊緣的靠山地帶,因此多數情況下是伊犁河谷或蒙古高原向對方延伸勢力的過渡地帶;
  6. 夾在天山之間的伊犁河谷,因其正對西風帶、水草豐美,也是最易滋生遊牧強權的一個地方。

以上六大板塊當中直接與匈奴搭界的有三個:黃河流域、河西走廊和準噶爾盆地,對於剩下的塔里木盆地和伊犁河谷,顯然匈奴對其的瞭解和熟悉也遠優於漢朝。至此事態逐漸趨於明朗,在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之前,漢人對西部事務一片空白,故而也就不會明白此時匈奴面臨的地緣隱患。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第一次徵月戰爭

現在讓我們再把目光迴向河西走廊:此時盤踞在這裡的是兩個遊牧政權,月氏和烏孫。其中月氏在先前強大的時候一度將匈奴壓著打,並把鄰近的烏孫排擠出這片地區。或許是出於共同的利益,匈奴與烏孫最終結成聯盟併成功迫使月氏西遷。然而匈烏之間的同盟關係十分脆弱,儘管匈奴人兌現了戰前的諾言,烏孫人得以重返河西走廊,但此刻烏孫的處境顯然比月氏在的時候更糟糕。草原民族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對農耕區的劫掠僅限於掠奪人口和補充物資,但面對牛羊和牧場卻必欲佔為己有。此刻匈烏聯軍雖然趕走了月氏,但對烏孫來說絕不亞於“引虎驅狼”,誰敢保證日漸強大的匈奴人有朝一日不會把自己的牛羊和草場連鍋端走呢?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第二次徵月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烏孫人又一次把刀鋒對準了月氏人,更確切地說是對準了水草肥美的伊犁河谷。在月氏西遷之前,伊犁河谷由塞種人佔據,遠道而來的月氏人成功反客為主,把伊犁河谷變成了自己休養生息的基地。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匈烏聯軍馬上就會接踵殺來,伊犁註定要再度易手。對於第二次徵月戰爭,匈奴人起初並未對烏孫抱有太大希望,畢竟之前已經被月氏打得險些滅種,此時剛剛得以復國的烏孫人怎麼會橫穿沙漠進攻極西之地呢?但令匈奴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烏孫不僅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自願打頭陣,至於原因我們已經分析過了,那就是佔據伊犁河谷,奪取一處真正能夠同匈奴分庭抗禮的地方。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匈烏反目

儘管充當先鋒勢必要付出更大的傷亡和損耗,但付出總是與收穫對等的,此戰烏孫不僅俘獲大量的奴隸和牛馬,而且先於匈奴入主伊犁河谷。等到遲來的匈奴人試圖從準噶爾盆地向伊犁河谷滲透時遭到了烏孫人的強烈抵抗,自此匈烏聯盟正式解體,雙方從戰友變成了仇敵。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不論是第一次匈烏聯軍將月氏驅逐出河西走廊,還是第二次徵月戰爭把月氏趕出伊犁河谷,東線的漢帝國始終默默無聞。要知道自白登之圍後漢匈已是世仇,頻繁的西線戰事使得匈奴主力大量西調,漢人為何不趁此機會發動攻擊?答案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古代沒有現代化的偵察手段,更重要的是此刻漢朝處於戰略收縮期。漢匈戰爭以武帝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武帝之前為防禦,武帝之後為進攻,而兩次徵月戰爭剛好發生於高祖至文景之間。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兩線作戰

讀到這裡我們不禁感嘆,匈奴的運氣實在太好了,如果這樣的運氣能夠往下延續十年,或許負隅頑抗的烏孫就會被徹底征服。屆時草原鐵騎再轉過頭來全力與漢朝死磕,則鹿死誰手也很難說,可惜武帝的上臺打亂了匈奴的戰略節奏,漢匈決戰提前爆發。長達一個甲子的韜光養晦不僅使漢帝國積攢了空前的國力,也讓漢人對國際事務有了更多的瞭解。我時常在想,如果張騫早一點出使西域,或許就能趕在河西走廊見到月氏,那個時候的漢朝雖比不上武帝時那般富強,但匈奴也不會再有機會向西擴張,更重要的是漢月聯合的可操作性要比後來大得多。東線戰事全面爆發後,匈奴同時在左右兩翼面對漢朝與烏孫的壓力。從實力上看,漢朝強大、烏孫稍弱;從屬性上講,漢朝農耕、烏孫遊牧。此時你是單于,你會怎麼做?

我從匈奴來:以匈奴人的角度看,漢匈決戰為什麼會提前爆發?

▲合擊匈奴

顯而易見,最明智的策略就是同漢朝講和,然後全力撲向西線,等拿下烏孫並吸收其部眾之後再來與漢人決戰。可惜歷代和親帶來的屈辱堵死了一切談判的可能,衛霍大軍持續不斷地向蒙古高原腹地進攻,且絲毫看不出有罷手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只得在未能解決西線戰事之前回師東去,烏孫由此得以保全。客觀地說,在漢武帝主動出擊之前,匈奴從未將漢朝視為一個等量的戰略對手。在匈奴人眼中,中原漢人與河西走廊、伊犁河谷等地的部落一樣,不過是自己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下一個目標。換言之,兵力、戰馬、地盤,匈奴一樣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時間。可惜在最關鍵的時刻,漢朝發起了進攻,決戰的提前爆發不僅讓匈奴措手不及,同時也註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與烏孫合力出擊,匈奴徹底戰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