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教育孩子,

拼的就是爹媽。

低認知父母

教育孩子心無定數;

高認知的爹媽,

一眼揭穿教育孩子的本質;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父母即老師!父母即導師!

可是,作為孩子的老師和導師,如果我們連自己教育的最終歸宿都說不清道不明,那我們的教育又能怎樣有的放矢呢?

有的讀者或許會說,這個教育的最終歸宿不就是孩子嗎?

這樣說,沒有錯,但不夠準確。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打個比方——

你養了一盆花,隔三差五的就需要給它澆水,對此,你是否會認為你在“教育”這盆花呢?恐怕沒有人會這樣說,充其量你只能說是在種植它,因為植物的需求是在是太簡單。

你養了一隻狗,相比養花,除了每天喂吃給喝,你還得陪它玩,帶它出去遛彎,關注他的情緒等,有時候你還會教訓一下它“不許亂叫”,對此,你是否會認為你在“教育”這隻狗呢?答案是“教的比重少而飼養的比重多”,但不可否認,動物的需求要比植物多。

對比以上二者,我們再來看看教育孩子,除了以上二者的需求之外,正如兒童哲學啟蒙在上一期文章《 》中所說,孩子們還有更高級的意識的需要——求知、探索、發現和創造的需要,因此如果只是管他們吃飽穿暖等,那無異於養花養狗。之所以區別於以上二者,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具有更高級的意識皮層,需要更高級的教育。

生物層級越高,對教育的需求層次越高,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因此,教育孩子與前二者本質的區別在於,我們是在“教育意識”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每一個人對教育的需求,正是源於人與動植物動物的根本區別——人有最外層的理性腦帶給我們的強大的自我意識活動——理性

這是我們不斷探究自己和探究世界的真相,發掘自我意識,繼而創造出那些原本沒有的文明產物的根本所在。

換句話說,動物一般只具有感性思維和少許形象思維,但人卻可以通過理性思考自己和這個世界。

教育孩子,正是將孩子意識的成長引入理性思考的過程。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再打個比方——

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帶有運算功能的工具箱,一般的知識教育會向其中輸入很多“工具”。

可是,實際生活並不是按照教科書設計的,當孩子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如何評估問題,從哪裡找原因,用什麼工具,怎麼用,沒有需要的工具怎麼辦,都需要通過思考創造性的解決。

假如大腦意識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那就只能坐以待斃;反之,則辦法總比困難多。

這種運算就是“尋理而得”的理性思考過程。

一個人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思考本身促成的,但只有接近真相正確的思考才會將孩子引向理性的大門。

比如,當孩子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從未遇見的棘手問題,翻遍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這就要取決於孩子的思考能力能否暗夜生光。

低認知父母教育孩子側重知識灌輸,高認知父母則在塑造孩子大腦

講到這裡,我們才會清醒地意識到,父母即老師、父母即導師真正的價值所在——喚醒孩子不斷思考的能力,喚醒孩子理性的意識活動

教育孩子的終極歸宿,就是通過喚醒孩子的思考,使他們自覺地走上一條理性之路。

由此可見,對教育孩子來說,低認知的父母注重教知識,而高認知父母則更看重對孩子理性思考能力的塑造和培養。

而後者,才應該是所有父母的終極使命,這也正是自然法則的啟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