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在蘇州城養育巷東側,有一條吳殿直巷,這條吳殿直巷名氣不是很大,而在巷子東端還有一處同樣名氣不是很大的名人故居,張一麐故居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張一麐是誰?知道他的人不多,而但凡知道他的人,都對他評價極高。蘇州著名文史專家徐剛毅這樣評價張一麐:“他是民國時期我們蘇州最重要的人物,而且沒有‘之一’,他可以說是繼范仲淹之後對蘇州貢獻最大的人。”

從事蘇州地方史研究多年的夏冰說,他幾乎翻閱過所有民國時期的蘇州報紙資料。

“幾乎每一天的報紙都有張一麐先生的報道,他修復古蹟、關注農村問題、重視文化教育、熱心公益、支持抗戰的事蹟被廣泛記載。這是一個很少見的只有正面報道的人物,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完人’。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沒什麼名氣的“完人”張一麐。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張一麐從小就是蘇州城裡的一個神童,12歲那年他就考取了秀才,18歲成了舉人,更有意思的是他還曾“考中了三個舉人”,估計在歷史上也十分罕見。怎麼回事呢?

原來當年紫陽書院(蘇州中學前身)的校長曾出了一道題目,才思敏捷的張一麐很快就寫完了,想想還不過癮,他一口氣另寫了兩份。

誰知道當年江南鄉試居然就出了一道一模一樣的題目,張一麐的胞弟張一鵬和他的一個學生的叔叔就投機取巧,正好把張一麐的那兩份答案各抄了一份,結果兩人雙雙中舉,所以,這張一麐是不是一個人中了三回舉呢?這才情也太牛了,當然,我們也要誇一誇蘇高中的老師押題真是精準啊!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後來,張一麐被張之洞介紹給了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

,天賦加上工作中的成績,很快張一麐就成為袁世凱手下不可或缺的謀士,民國成立後他便順理成章地做了總統府的秘書

張一麐對時事有著很強的洞察力,清末天下局勢混亂,他一開始還鼓勵袁世凱稱帝,希望讓他能出面穩住局面。但是後來辛亥革命、共和國建立,時代儼然迎來新的鉅變,這時候的袁世凱卻決定想要稱帝了,這不是與時代為敵麼?張一麐當即堅決反對,最終憤然辭職,徹底和袁世凱分道揚鑣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袁世凱稱帝

離職後的張一麐回到家鄉蘇州,就住在吳殿直巷,但是他退而不休,開始熱心家鄉的社會文化教育事業。他是振華女校的校董之一,他還非常重視公共文化設施,在他的倡議下,蘇州的體育場、圖書館、閱報室、植物園、蠶學館、博物館等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那時候張一麐在蘇州沒有什麼職稱頭銜,但是他的思維模式,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他領導和參與了各個領域的社團組織,與實業家張謇組織了“蘇社”,與好友李根源籌建了“善人橋農村改進會”改良農事,甚至還親自主持“吳中保墓會”的日常工作。

這個保墓會就是專門保護和修復蘇州歷史上名人留下的墓葬,因為戰亂年代,蘇州的盜墓活動很是猖獗,為了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張一麐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張一麐在虎丘千人石大合影(張一麐字仲仁)

如果僅僅是這些,張一麐還只能算是蘇州的一個文化先鋒,而其實,他還是一位勇敢的鬥士

抗戰爆發後,張一麐又以高昂的鬥志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最讓人驚歎的是他和李根源一起倡導建立抗日“老子軍”,決定親赴戰場保家衛國。

所謂“老子軍”是他們仿照“童子軍”建立的軍隊,參加老子軍必須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98歲的愛國教育家馬相伯為軍統,張一麐自薦總司令,李根源任參謀長。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張一麐將養育巷邊的這棟民國建築改名為“救國裡”

這件事我們現在看起來簡直如同兒戲,一群頭髮花白甚至連路都不一定走得穩的老年人去打仗?這不是開玩笑嗎?

但在當年這就是真真切切的一件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張一麐親自擬定的軍規是這樣寫的:

“在大敵面前,少者壯者,前程遠大,來日方長,若多犧牲,未免可惜……本軍以敢死為目的……理宜奉率……視死如歸”,這番凌雲壯志和氣概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張一麐還自稱:“我是一個73歲的青年”。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這一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當然坐不住了,立即讓陳布雷寫了一封回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好說歹說把“老子軍”這件事勸阻了。

雖然沒能上戰場,但張一麐並沒有閒著,從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到“七七事變”,日軍登陸上海,張一麐和李根源組建起了抗敵後援會,對前線,他們鼎力支持捐贈物資,在後方,他們收容難民和傷員

很多受傷的戰士都被送到蘇州的醫院,不少人犧牲了,最終張一麐將這些英雄埋葬在常熟鄉的馬崗山,題名“英雄冢”。

他是民國蘇州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抗戰期間,張一麐(左五)李根源(左六)赴前線慰問將士

可以說在整個的抗戰初期,張一麐是蘇州的一個主心骨。後人將他和李根源並稱為 “吳中二老”。

1943年張一麐在重慶去世,後來被安葬在蘇州穹窿山白馬嶺,也算是落葉歸根。“莫謂吳人多脆弱,君家篋有十三篇,干將門相要離冢,烈士何須慨暮年”——他的氣概令後人景仰。

張一麐,這個名字值得蘇州人銘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