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大理國是一個頗有知名度的政權,這還得感謝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五絕之一的南帝便是出自大理段氏,而在《天龍八部》中,主角段譽也是出身大理段氏,金庸小說的流行,直接促進了大理國名聲的提升,不像南詔那般默默無聞。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段氏也是大理的皇族,從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到1253年大蒙古國滅大理國,段氏名義上統治了大理國三百餘年。大蒙古國鞭長莫及,就地任命原大理國國君為大理世襲總管,繼續管理原屬各部,即便隨後元世祖在原大理國境內設雲南行省,段氏仍然是世襲的大理軍民總管府總管,一直到明朝進軍雲南。

所以大理國雖然沒活到明朝時期,段氏卻是活到了,這個家族跟宋明兩朝都有交鋒。

於宋朝而言,雲南不是必要目標

儘管在戰國時期楚國就曾出兵征伐雲南,楚將莊礄還在當地建立滇國,其後的秦漢時期,中原王朝也曾經略西南夷,將這一片納入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範圍,但也只是統治範圍,想要像中原地區那樣做的絕對控制,也太為難當時的控制力了。

事實上,別說遠在萬里以外的中原王朝,就是建立在當地的割據政權,也很難把雲南打造成一箇中央集權式政權,因為這一片的地形太坑了。雲貴高原上群山縱橫、河流廣步,將區域分割成一個個小塊,小塊與小塊之間的通行難度極高,這簡直就是天然的割據地形,連消息傳遞和人口流通都不順暢,怎麼搞權力集中?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這種地形限制導致中原王朝對雲南的管理一直很鬆散,到南北朝時期,南北分裂互毆,南方主力最南也在長江沿線,加上交州時不時就要出亂子,南朝礙於交通阻隔,對於西南的管控能力進一步下降,西南的離心力逐步增強,《梁書》裡連西南州郡的數據都沒了。

隋朝太短,還來不及經營西南,這個任務留給了唐朝,而唐朝史無前例地碰上了高原上的對手——吐蕃,雙方從西北打到西南,新疆甘肅是戰場,西南也是戰場。

在唐初,雲南地區有六個部落比較強大,稱為六詔,開始他們都臣服於唐朝的羈縻州縣,吐蕃崛起後,將手伸進雲南,六詔中有五詔相繼臣服,唯有最南方的蒙舍詔(又稱南詔)沒有,於是唐朝扶持南詔與五詔抗衡。

到開元年間,南詔一統六詔,國主皮邏閣受封雲南王,隨後跟唐朝幹架。唐朝屢次攻打南詔,損兵折將,卻是徒勞無功。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南詔國很多制度都是學習唐朝,加上強悍的國力,竟生生建立起一個集權政權,而且夾在唐朝跟吐蕃之間搖擺,趁著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的衰落,屢屢進攻西川和安南等地,一度攻破成都外城。

當然,老師最後都陷入了軍閥割據,有天然加成的學生怎能不走上同一道路呢?在唐朝末年,南詔也深陷軍閥混戰的泥潭,南詔王成為傀儡。

段氏經過軍事征伐成為軍閥中的優勝者,建立了大理國,但段氏的實際管轄區域也就是洱海周圍一帶,原來南詔舊境的大部分地方對大理國只是口頭臣服一下,大家還是各過各的。

這麼多人住一起,難保不會出現矛盾,於是大理國的歷史,基本就是一部內訌史。這種內部爭鬥無疑極大地消耗了大理國的實力,使得她無法向南詔那樣拳打四川、腳踢廣西。

大理國實力不夠強,使得他們沒有主動挑釁宋朝的舉動,而宋朝這邊,也少有對大理國動手的心思。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966年北宋滅後蜀以後,宋朝疆域就跟大理國接壤了,滅蜀大將王全斌建議宋太祖趙匡胤“乘勢取雲南”。宋太祖卻拒絕了,理由就是吸取唐朝教訓:“鑑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劃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眾所周知宋太祖定下的統一方針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可一來雲南在唐朝就已經脫離控制了,不屬於宋朝理想當中要光復的舊疆,二來北方契丹蠢蠢欲動,宋朝不可能傾全國之力南下,那樣是要被契丹趁虛而入的,加上南詔在唐朝時的戰績,這不是塊好啃的骨頭。

宋太祖在位時期,宋朝沒有跟契丹正面交鋒,契丹支持的北漢卻活躍的很,屢屢進攻宋朝,宋太祖為此三次大規模進擊北漢,這也說明,他定下的統一方針不是死的,要是北方好打或者南方難打,隨時可以調頭的。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宋太祖去世後,北宋努力經營北方而不可得,宋太祖北伐失敗,燕雲十六州光復無望,宋真宗跟遼國(契丹)幹架後也只是以檀淵之盟收場,宋仁宗時西夏又建國了,打打和和一轉眼就到北宋末年了。南宋的北邊更亂,熬死了金國來了大蒙古國,壓力更重。

在北線如此繁忙的情況下,宋朝根本沒空去管西南邊角安安分分的大理國。宋朝跟大理國的官方往來非常少,而且多是大理國主動示好,宋朝不理不睬,在儂智高叛亂之前(一說儂智高逃入大理國),宋朝從未主動與大理國通使的記錄。

當然,雙方做生意還是比較頻繁的,對於生活比較苟(能當皇帝就行)的宋朝皇帝而言,這種官方互不往來、民間貿易頻繁的和平雙邊關係是非常理想的,反正做生意宋朝沒帶怕的。

於明朝而言,雲南勢在必得

大蒙古國滅掉大理國後,大理國舊地又成了元朝的雲南行省,脫離數百年的雲南又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懷抱。原本秦漢留下的溫暖就不多,這麼長時間過去,早就散得一乾二淨,當地對中央毫無認同感,遠在天邊的皇帝,哪有土司來得親切?在這種情況下,元朝對雲南的經營等於是從頭再來。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雲南的地形極大地增加了元朝治理的難度,元朝不得不通過當地土司來進行間接管理,段氏大理軍民總管府總管的職務就是這麼來的,他們家在洱海周邊待了幾百年了,樹大根深。

此外,元朝派梁王率領重兵駐守中慶路(今昆明),將大量漢人、蒙古人、回回人、契丹人遷往雲南,駐守交通要道,保障道路暢通,雲南的漢化和伊斯蘭化就此開始。

開拓是艱難的,元朝在雲南的統治很不穩固,三天兩頭就要打仗,連戶口都難以統計。到了元末,元朝自顧不暇,在雲南只能控制湖廣、四川至雲南通道的主要據點和昆明及其周邊。

元朝滅亡後,明太祖朱元璋對雲南表現出來極大興趣,這跟他的思想有關,我們知道明太祖是承認元朝的,把元朝當作正統王朝,他的明朝也不是承繼宋朝,而是承繼元朝,跟宋太祖想光復唐朝舊疆類似,他想繼承元朝的領土,以此證明自己是上天降下的取代元朝之人。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為此,明太祖在滅掉元朝後,派出數批使者前往安南、高麗、日本等國,宣示中原已經易主。

此外,明太祖又是個很重視“華夷之辯”的人,他認為夷人之土得來無益,征伐耗費無數,是得不償失,於是欽定15個不徵之國。在對雲南的問題上,明太祖前期也以懷柔為主,不想去打這種山高路遠的地方。

​《明太祖實錄·卷之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戊寅,遣使持詔諭雲南、八番、西域、西洋瑣裡、爪哇、畏吾兒等國。

這裡把雲南、八番(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總稱)和西域各國、海外的西洋瑣裡國等放在一起,多少可以看出明太祖對雲貴一帶的態度,他認為這兩地是可以放到羈縻繫統裡的。

羈縻是一種鬆散的管理,可再鬆散,前提也是低頭叫大哥,鎮守雲南的梁王卻是元朝的死忠,殺了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招降明朝邊軍,以示忠於北元。

為什麼明朝能攻取雲南,宋朝不能攻取大理國?其實明太祖也不想打

明朝最主要的威脅還是北邊的北元,明軍主力部署於北部,這也是明太祖不想跟安南這些四夷大動干戈的原因之一,沒空搭理你們。可雲南這麼幹就不行了,要是北邊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西南方向給捅一刀可怎麼辦?

於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廷發兵三十萬,大舉進攻雲南。取雲南,貴州是必經之地,自然也要拿下。

次年閏二月,明軍基本平定雲南境內的擁元勢力,擁護元朝的段氏成了最後一個刀下亡魂。

當然,雲南的地理限制並沒有消失,明朝在雲南的統治也很薄弱,為此明太祖不得不把義子沐英留鎮雲南,哪個土司敢冒頭就揍誰。沐英及其子孫鎮守雲南兩百餘年,直至明朝滅亡,而在這兩百餘年間,明朝用一場場血的戰爭,對雲貴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將這片地區消化了大半,剩下的一小半明朝沒機會了,只能交給清朝完成。

如果梁王肯低頭的話,說不定雲南就變成關西七衛那樣羈縻統治的地方,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這些地方十有八九都要丟掉,之後還會不會收回,那就看運氣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