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對勢力,誓死捍衛傳統文化,強烈抨擊白話文運動

文| 喬克

學衡派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反對勢力,醞釀和集結幾乎和新文化運動同步,但形成氣候卻在1922年以後,可以說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1915年,胡適在美國醞釀文學革命時,後來成為學衡派發起人的梅光迪即表示反對。梅光迪,字迪生,安徽宣城人,與胡適有同鄉之誼,兩人多有交往。1911年,梅光迪考取清華官費赴美留學。留美初期,梅胡二人書信往來頻繁,交誼甚篤。1915年,梅光迪即將前往哈佛大學師從文學批評家白璧德深造。臨行前,胡適送給他一首長詩,預測中國“新潮之來不可止”,希望梅光迪加入文學革命的行列。翌年7月,梅光迪致信胡適,明確反對白話文,批評他的白話文“剽竊”歐美文學的“新潮流”,認為新潮流沒有根基,只是一時之流行,毫無價值。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打響文學革命的第一槍。其後,新文化運動蔚然興起,勢不可擋。

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對勢力,誓死捍衛傳統文化,強烈抨擊白話文運動

梅光迪

此時,梅光迪繼續在象牙塔中跟隨白璧德學習。看到曾經至交好友開創的文學革命獲得巨大成功,梅光迪陷入一種文化衰落帶來的自我失衡的痛苦之中,直到他遇到另一個志同道合者吳宓。吳宓,字雨僧,陝西涇陽人,1917年赴美留學,後轉入哈佛大學,結識了同為學衡派發起人的梅光迪。吳宓回憶同梅光迪的相見說:“梅君慷慨流涕,極言我中國文化之可寶貴,歷代聖賢、儒者思想之高深,中國舊禮俗、舊制度之優點,今彼胡適等所言所行之可痛恨。昔伍員自詡‘我能覆楚’,申包胥曰:‘我必復之’。我輩今者但當勉為中國文化之申包胥而已,云云。”這次談話,吳宓極受感動,引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句,表示誓死捍衛傳統文化的決心。梅光迪還引見吳宓拜會了白璧德。吳對白的新人文主義學說大為佩服,成為白璧德的忠實弟子。學衡派能夠成立,梅光迪與吳宓在哈佛的相交是開端。他們約定學成歸國後必與胡適、陳獨秀等新文學家為壘相對,大戰一場。

1919年梅光迪回國,先任南開大學英文系主任。1920年秋轉聘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前身)。梅光迪邀請吳宓來南京高師任教,1921年6月,吳宓啟程歸國,9月抵東南大學。梅吳二人聚首南京。此時,南京高師也有一批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師生。植物學教授胡先驌、文史教授柳詒徵等率先發表批評胡適白話文的文章。接著,南京高師日刊與新文學派的《時事新報·旬刊》就白話新詩展開過激烈的批評與反批評。當時擔任南京高師副校長的劉伯明是梅光迪在美國西北大學的同學。他與梅光迪志同道合,決心以南京高師為“聚集同志知友,發展理想事業之地”。

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對勢力,誓死捍衛傳統文化,強烈抨擊白話文運動

1924 年 1 月 出 版 的《 學 衡 》第 25 期。

早在1920年秋,梅光迪等人就與中華書局商定編輯一本雜誌,名為《學衡》。吳宓歸國後,很快便正式創辦。約1921年11月,《學衡》雜誌社員召開第一次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社員除梅光迪、吳宓、劉伯明外,還有柳詒徵、胡先驌、邵祖平等。他們都是《學衡》重要作者,是學衡派核心成員。《學衡》社社員第一次會議議定了雜誌分工:公舉吳宓為“集稿員”,雜誌欄目分為通論、述學、文苑、雜俎等門,各門之主任編輯為:通論梅光迪、述學馬承堃、文苑胡先驌、雜俎邵祖平。

《學衡》簡章從第2期起刊於每期卷首,羅列的體裁及方法更能體現學衡派反新文化的態度。甲、致力於國學研究,以見吾國文化,有可與日月爭光之價值;乙、對西學則主張深窺底奧,審慎取擇,不呼號標榜,陷於偏昧;丙、行文要求用本國文字,表達西來思想,不必更張一定之文法,摧殘其優美之形質。這個簡章闡明瞭學衡派追求的學術理想。他們追求學術,尊重中國傳統,也吸收西方文化,但不偏於一派,對白話文不感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