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文德斯跨界導歌劇《採珠人》,因為旋律曾治癒他

新京報訊(記者 滕朝)5月13日,歌劇《採珠人》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導演維姆·文德斯的媒體見面會,影評人、劇評人周黎明作為主持嘉賓,與導演就此版歌劇《採珠人》的製作花絮及電影導演對舞臺作品的深度思考和藝術追求進行了交流對話,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這位電影大師的歌劇魅力。

电影大师文德斯跨界导歌剧《采珠人》,因为旋律曾治愈他
电影大师文德斯跨界导歌剧《采珠人》,因为旋律曾治愈他

這位電影導演在中國有許多影迷。王小京 攝

歌劇《採珠人》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喬治·比才於1863年以24歲的年紀寫出的天才之作。該劇也是繼《卡門》之後國家大劇院製作推出的第二部比才歌劇,並且是該版製作的中國首演。不過相較他舉世聞名的《卡門》,《採珠人》並不為人所熟知。當指揮家巴倫博伊姆邀請文德斯導演共同完成一部歌劇時,面對歌劇這片豐沃的“新大陸”,文德斯選擇了比才的早期歌劇作品《採珠人》。他坦言:“經過一段思考,我意識到選擇(哪部劇目)必不是糾結所得。相反地,當一個人第一次嘗試一件美好的事物時,一定是冥冥中有種必然的需要。說實話我常常被邀請做歌劇,但是如果我有機會再做歌劇的話,我希望做一部沒有人制作的歌劇,比如說現代作曲家新的作品,這樣非常具有挑戰性。像《阿依達》這樣的歌劇被別人製作一千次了,你再去製作沒有很多挑戰性。”

电影大师文德斯跨界导歌剧《采珠人》,因为旋律曾治愈他

《採珠人》德國首演版劇照。國家大劇院供圖

導演文德斯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當代德國影壇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僅拍攝過許多獲獎長片,比如《德州巴黎》《柏林蒼穹下》等,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編劇、導演、製作人、攝影師和作家,產出過大量獨具創意的紀錄片。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文德斯並不囿於特定的藝術形式,舞蹈、音樂、舞臺劇等都深深吸引著他。正如他所說:“循規蹈矩對創作來說就是地獄,(重複)必然會讓你喪失掉那些頭一次制勝時所用的秘訣。”“跨界”執導歌劇無疑是文德斯在突破藝術創作“舒適區”的又一次嘗試。

文德斯鍾情於這部歌劇作品,也源於《採珠人》的優美旋律曾“治癒”了身處難關的自己。正是因為音樂先於故事打動了文德斯,在排演這部作品時,文德斯並不滿足於觀眾離場時只有“看到的精彩”,而是強調音樂在歌劇作品中敘述故事的重要作用:“歌劇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危險的舞臺藝術形式,為什麼說它危險呢?因為可能在舞臺上大家能看的東西太多了,反而音樂變成了一個次要的東西,尤其在美國,有很多製作裡面,視覺完全覆蓋了音樂上的美,所以我做《採珠人》這部歌劇的初衷是想讓音樂是最主要的,讓音樂更突出一些,希望能引導觀眾以更包容的態度欣賞和沉醉於這樣偉大的音樂。這話從我一個電影導演嘴裡說出來可能聽著奇怪,畢竟視覺語言是我的專業領域。但音樂才是這部歌劇裡講述故事的主要手段,比才用他的音樂創造了一個他自己的世界。”

电影大师文德斯跨界导歌剧《采珠人》,因为旋律曾治愈他电影大师文德斯跨界导歌剧《采珠人》,因为旋律曾治愈他

《採珠人》德國首演版劇照。國家大劇院供圖

《採珠人》的故事從女主角萊拉和兩位男主角祖爾迦、納迪爾的重逢開始。兩位好友久別重逢再續友情,此時一位蒙著面紗的少女出現。納迪爾沒有遵守與好友的承諾,偷偷結識了萊拉;儘管有誓言在先,萊拉還是愛上了納迪爾,命運之輪開始轉動。文德斯導演運用電影中的“閃回”手法對故事的背景進行了視覺化處理,同時大膽地讓舞臺空無一物去呈現神秘而帶有傳奇色彩的斯里蘭卡海濱,舞臺不僅宛如海灘,同時模擬珍珠材質的舞臺表面也讓觀眾彷彿置身貝殼裡。在燈光的巧妙作用下,這片舞臺將在海灘、林間空地、帳篷及刑場中切換。同時,服裝設計也為演員們設計了一套無明顯時代特徵、卻有著異域情調並能體現不同人物性格的服裝。

據悉,將於5月15日與中國觀眾見面的歌劇《採珠人》正在進行緊鑼密鼓地排練,除了文德斯執導之外,意大利指揮家多納託·倫採蒂將執棒,並攜手奧爾迦·佩列嘉琪科、弗朗切斯科·德穆洛、阿爾弗萊德·達薩、保羅·蓋、郭橙橙、史蒂梵·齊弗萊裡、周正中以及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劇演員關致京,與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管弦樂團共同呈現這部作品。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