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文/王龍泉(鄉村振興全維度獨立觀察者,研究型媒體人,中央農廣校鄉村振興大家談節目總策劃)

1、被幹歪的鄉村振興

首先講講“農業”和“泛農業”的問題。

一心一意幹農業,收入實在太少,很多農民已經不感興趣。

農業,已成很多真正農民的副業,雖然在身份界定上,很多人的身份證上寫的還是農民,比如本人,實際長期常年從事的工作,已經完全和農業沒有一點關係了。

更準確地,從事農業的主力軍,早已完成了從“農民”到“農民工”身份的轉變。

什麼叫農民工?不是從事農業的產業工人,而是從事工業,從事城市服務業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工人”。

“農民工”還有另外一個含義,最重的活誰幹,最髒的活誰幹,最累的活誰幹,最苦的活誰幹,最沒有面子的活誰幹,都是他們。

這些活,對於“農民工”來說,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比種地強,比種地掙的多,他們心裡的幸福指數,不知要比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高出多少。

這裡說的,是第一代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呢,很多已經徹底脫離了鄉村,壓根就不是在鄉村長大的。


還有很多,已經基本不會幹農活了。

他們不少人的身份雖然還屬於鄉村,但他們的思想、意識,身上的技能、本領,已經和農業沒有多大關係了。

現在中國農業的最根本真相是,以小農戶為基本主體的老人農業和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及正被國家推著跑的,快速成長的新型農業隊伍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與主糧、副業、泛農業比例失衡的矛盾。

還有,就是兩者雖然乾的都是農業,但具體幹法和想法,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完全不是一個層面的話題。

老人農業是出於農民的本分在幹農業,不幹,看著地荒著,他的心會疼。

新型職業農民,更多幹的和想幹的,是“泛農業”的事。

那些沿著國家既定路線,幹規模農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若不動腦筋用心鑽營國家的惠農補貼,大多成了這個群體中的弱勢群體。

很多鑽國家惠農補貼的,也沒有得到好下場,由於太泛,由於擺在他們面前的,到處都是路,結果絕大部分的路,走到最後,都走進了更深的深淵。

本以為摸著石頭好過河,很多人走進深淵後,才幡然醒悟,自己摸到的石頭,並不是能幫他過河的指路石,而是一顆深水炸彈

到了深水區,才發現壓根就無石頭可摸。這大概是很多新型職業農民的現狀與困惑。


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2、鄉村振興,能否先從振興農業開始?


目前的現狀是,很多人連“產業興旺”中的“產業”到底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都是一知半解,又何談正確的產業導入起步。

前段時間,本人榮幸,跟某大學的一個校長坐在一起聊“鄉村振興”。

所以願意跟我一起聊這個話題,一是她確實不太懂,二是她在負責一個“鄉村振興課題”,三是她本身是所在地政府的決策高參。

她跟我講了一大通的“產業振興”,基本都是圍繞“農業產業”泛泛而說的。

從她對“產業興旺”的解讀,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她應該壓根就沒去看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別說細度、研讀,結合自己的課題深度展開了。

從她的表現,及根據我所接觸到的一些鄉鎮村一把手,縣域一把手情況,我敢說,很多縣鎮村三級書記,壓根就沒有細讀過,國家出臺的,各種與鄉村振興有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國家想幹什麼,很多重要文件中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的領導呢,一是沒時間細看,二是自以為是、對那些文件囫圇吞棗,然後一葉障目、斷章取義地去理解,一本好經生生被他們念歪了。

好經歪幹,歪經正念,大概是目前鄉村振興一線戰場,最普遍存在,也是最深層的問題根源。


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這裡只是簡單地點一下,那些狹隘地理解,並點評、抨擊國家關於鄉村振興文件的人,知識儲備和認知格局不夠,能不能謙虛點、低調點,看懂了什麼就說什麼,看不太懂的,多少虔誠點?

說完這些,再來看基礎產業導入問題,或許就能容易理解,現在下面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歪經正念”、喧賓奪主的不正常現象了。

現在的不少幹部、領導,作為中國經濟崛起雙輪驅動發動機中的一個,滿腦子裝的,都是引產業、導項目,精通的依然還是從前的招商,輕車熟路的招商思維定勢。

在一個鄉村大轉折的新時代,還在用招商思維,以不變應萬變,這是最嚴重的“歪經正念”,最大的懶政、怠政,是很多不正常現象中的最可怕現象。

經過前幾年農業產業的試水,死了一大批,依然留在泥潭裡還在掙扎的,也有不少。

下鄉資本和返鄉創客者們,消息都很靈通,對於農業,很多人開始選擇退避三舍,或選擇貼著農業的邊走,繞開農業下鄉。

這種前提下,面對那麼多鄉村振興引導性、國家性的資金誘惑,大家不把目光聚焦在“旅遊、養老、農家樂、民宿客棧,四季花海、經濟觀賞園、林木苗圃”等上面,還能聚焦到哪兒!


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3、正說鄉村人居環境水平提高


目前的鄉村振興工作,除了脫貧、示範樣板打造,還有各種地產式綜合體、度假康養、鄉村小鎮,大部分領導、下鄉幹部和相關人才隊伍,都將精力轉向了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改造工程上面。

個人比較看好,這個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甚至覺得它是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更接地氣的提升,是一次更能提高鄉村百姓幸福感的精準施策轉向。

之前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具體落實中,出現了很多做表面文章,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攀比化、運動式的嚴重問題。

那個時候,有兩種比較普遍,又近乎無解的輿論批評聲音。

一種是充分體現公平的,全面且機械地刷牆、美化、綠化等撒胡椒麵的做法。

另一種是完全靠公共財政資金集中,重點用錢砸出幾個,完全起不到任何示範作用的示範樣板典型。


對於重點砸錢的村,由於做得很多事情,村民參與度不大,冷眼旁觀的多,所以做好後,本村不少村民,並不會特別發自肺腑地感謝政府、銘記黨恩。


一些沒有被重點打造的附近的村子呢?村民們羨慕嫉妒恨,抱怨自己的村幹部,抱怨國家不公平,很多村民心裡憋著埋怨和委屈呢!

能被重點打造建設的村,其實跟周邊的村子條件都差不多。有“你行,我們為什麼不行”想法的,周圍村子的村民,人不在少數。

還是著眼全縣域,將鄉村人居環境水平提升工作,全面鋪開的好。

在鄉村做事,撒胡椒麵的做法雖然投入大、見效慢,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但容易做到村與村之間的相對公平,容易贏得民心。

另外,通過“硬的鄉建”過程,可以順便做一做團結民心、凝聚民心的“軟鄉建”工作,不是一舉兩得嗎?

何況兩者本來就是互為表裡,是鄉村振興這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是密不可分,不分先後的。

要知道,建設人心,強化組織,增強黨在基層的領導與執政能力,本就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一個十分、特別、尤其重要的內容。


怎樣達成這個“一石二鳥”的結果,這完全和一系列相關落地項目的落地執行有關的,上級要在這個過程中抓成績、要結果。

通過水、電、路、氣、網、廁所改造、汙水處理、垃圾分類、公交站、健康小屋、文化禮堂、淘寶電商等,一個個具體的項目,把“硬鄉建與軟鄉村”統一起來,綜合來搞。

這是最能考驗相關負責領導、下鄉幹部、村鎮領導,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用心程度的一塊試金石了,到底是不是“一懂兩愛”的好乾部,一試便知。

這是提供相關鄉村建設配套工程服務的公司,一次下鄉賺錢的好機會。

對於這個全域鋪開的人居環境工程工作,其根本目的,是要縮小城鄉之間的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差距,是要提高留守在鄉村的百姓們的生存質量,這才是重點,而不是其他。

至於其他的,整村開發、整村運營,帶有商業性質的,有社會資本參與的鄉村建設,應根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對那些按照這種方式,作出一些成績的村子,可以被個別條件允許的村子做參考,但其本身並不具備,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性的普適性。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並非鄉村振興主流的鄉建聲音,顯然壓過了其他任何一種聲音。這是一種錯誤的輿論導向,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當下的一些幹部和領導,已在觀念上出現了好大喜功、本末倒置,他們都願意為那樣的鄉建披荊斬棘、推波助瀾。這是現象是不正常的。

關於這方面,現在的問題重點是,是不是所有村子都可以這麼搞,還是隻適合極少數村子這麼搞的?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村民,包括一些領導幹部,存在著一個這方面的認知誤區。


4、現在的土地制度,是否制約了鄉村振興?


對於社會資本、帶著錢下鄉的返鄉創客,尤其是抱著幹鄉村地產思維下鄉的大機構、大企業、大資本,關注最多的,莫過鄉村那三塊地的問題。

哪三塊地?

農地、宅基地、村集體建設用地,同時還包括林地和四荒地。

尤其是趕上一個,“一刀切”式的粗暴強拆大棚房的非常時期,大傢俬底下群情激憤,鳴不平的有,大呼救命、冤枉的人更多。

個人覺得,這個事國家在大方向上是對的,農業大棚是用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不是讓你在農地大棚裡,搞一室一廳、兩室一廳,當房地產賣的。

對那些掛羊頭賣狗肉,從事這些非法交易的,拆了不虧。

問題是,這次拆違建,下得藥有點猛,無辜受到株連的有很多,因此所激發社會矛盾的毒副作用非常大。

之前一些政府允許的,鼓勵的,合法的,相關休閒農業設施,配套建設,及相關農業用地硬化,好像一下都有問題了。

對於那些本沒問題的休閒農業項目,一個部門之前說可以,現在另一個部門說那樣不可以。到底孰對孰錯,這裡面欠了一個讓受牽連者、憂心忡忡者,合理且能讓其信服的說法。

對那些已犯錯,和有可能犯錯的投資者來說,這次警告的程度,有點嚴重,很多人難以承受。

由於現在風聲正緊,已幾乎無人再敢輕易打農地的主意了。

由於不敢再亂碰農地,不少人打起了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的主意


鄉村振興,國家對於社會力量、工商資本下鄉,可是拋出過橄欖枝的,是鼓勵和引導的。

招商可以,地權收益的事,總要讓投資方吃個定心丸,得讓人家有利可圖,不然資本下鄉一個虧一個、殘一個,甚至死一個,以後誰還敢下鄉。

生意可以賠,心傷了,怕是就賠不起了。

現在還有一種輿論聲音,好像鄉村土地制度不改革,不突破,不過憲法的界,農民就無法富裕似的。

但據我的調研和觀察,很多農民對土地三權分置,是支持的,能夠接受的,若是賣地,讓他們放棄土地,對廣大普通鄉村的農民來說,大約十有八九都不會同意。

而且,對已經在城市有點根基的第一代、第二代農民工來說,還有不少人並沒有紮實穩定的生存能力。鄉村對他們來說,就是當他們在城市出現抵禦不了生存風險後,最後退守的生死之地。

此時,國家若是允許並完全放開,另一部分已經在城市扎穩根基的人,下鄉動他們的生死之地,那麼以後若是再來個2008那樣的金融危機,怕是整個社會穩定的風險係數,將會大大增加。

因此,這個事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慢一些、穩一些,給一部分新城鎮化居民,一些發展時間、適應時間、城鎮化時間,一些戰略維穩時間。

然而,目前佔絕大部分的輿論聲音,多與佔不到5%的已經重點動起來的鄉村有關。

5%是多少個行政村,大約不到3.5萬個村子。

就算有這麼多行政村,全部或局部做了或正在做準備做整村開發與整村建設,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涉及到不是本村投資,又在做整村運營的村子能有多少?

應該說,絕大部分已經建設的差不多的村子,是沒有做運營的,或是沒有能力做運營的。


事實上,佔95%以上的村子,是沉默的絕大多數。

他們的聲音,或許並沒有被輿論大數據監測到,但這個基本情況,國家上層應該是非常清楚的。

國家關於土地政策的大政方針,更多是服務於佔絕大多數的鄉村和村民的,而不是連5%都不到的少數利益群體。

而且,對於這部分少數利益群體的客觀訴求,國家已經穩紮穩打地,在幾十個、上百個縣展開了試點工作。

只是目前步伐沒那麼快罷了。

一個考慮的是經濟,一個考慮的是政治;一個考慮的是效益回報,一個考慮的是社會穩定。

因此,關於鄉村土地制度的破局進度,是快些好還是慢些好,有一些爭論,有一些不同雜音,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本人認為,目前國家關於鄉村土地的一系列重大制度設計,本身並沒有嚴重製約鄉村的振興征程。


5、扶持鄉村建設的錢,去哪兒了?


村還是那個村,稍加給它勾勒個藍圖,附加個概念,由村升級為非建制特色產業小鎮,一切就會大不一樣。

有個朋友,其老家就有這麼一個村子,在“美麗中國”還沒有提出來時,就已經做起了美麗鄉村、特色產業小鎮的事。

幾年時間,一個不到一千人的村子,投入營建資金一個多億。

村子在修修補補、塗塗刷刷後,藝術的視覺衝擊力陡增,同時還架設了路燈,鋪了汙水管網,建了垃圾中轉站,整個村子完全變了個樣。

據報道公佈的數據,該村每年能吸引遊客20多萬人。朋友私下跟我說,三五萬人應該還是有的。

那個村,我前後去過四五次,總體感覺是,說美麗、生態、宜居還可以,若說村內產業、鄉村旅遊,大概還談不上。

若談村企合作關係如何,應該矛盾很深,前幾年還出現了村民集體告狀的事情。

原因,大約是企業用村裡的耕地,蓋了學校,建了房子。

錢是給了村裡村民一些,後來可能是村民回過了味,覺得要少了,政府給了你們那麼多錢,你們才給我們這麼一點點,實在太不公平了。

激烈的表層衝突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矛盾。

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輿論場,是很難藏住秘密的。


整個小鎮項目,政府給了多少錢,花在村裡的大約多少錢,花在其他事情上的大約能有多少錢,村民每天都在算這筆賬。

不僅每家每戶在算,而且算完了還扎堆討論、抬槓。

加之一些能摸到內幕消息的人的佐證,本是一本誰也說不清的糊塗賬,漸漸明朗了起來,並逐漸形成了共識。

這個共識,徹底讓村民和這家公司站到了對立面,抱怨、衝突、不合作、對著來,涇渭分明、油水難融,成了一種常態。

村民心裡有個解不開的死結:憑什麼我們的政府給了一個多億,你才投入到我們村裡幾百萬,那些剩下了來的錢,都花到哪兒了,給當官的多少回扣,自己私吞了多少?

一項一項的開支,若不能公開透明,做到讓村民心中有數,村民對政府、企業的不信任的態度,怕是很難有根本性的轉變。

這裡面有一些正常開支,還有一些確實跟村子關係不大的開支,或者說,他們覺得沒必要向村民進行財務公開。

但是在村裡,村民的思想觀念就是這樣的,你不能破解他們的猜忌和質疑,村民就不會真正把你當一家人、自己人。

說到底,這是對村子進行整體開發,整體土地價值利用中,來自兩種不同價值觀念的體系的一種對抗和交鋒。

誰對誰錯,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這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這是一個需要彼此適應和彼此改變的在地化融合過程。

不可否認的是,該企業最初打過“歪經正念”的算盤,項目本身也是一個當地政府、村民、企業三方共贏的商業創意。

如果說鄉建本就是一場修行,那麼,各方所修的更多,應是自己的做事方式,所行的一定是能在鄉村暢通無阻的大道。


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6、振興一個什麼樣的村,要幹進去150億?


下面要說的這個案例,是一個我所認為的,把經念歪了的典型案例

雖說心裡一直這麼覺得,但對外我幾乎很少說到過這個案例。

第一個原因是,那個項目中裝進了很多,我看不懂,也沒有想明白的認知盲區。

人家的做法壓根你就沒看懂,更談不上看透,根本無法俯瞰,又有什麼資格對人家說三道四。

第二個原因是,那是我一個朋友參與策劃規劃的項目,2014年時,我就詳細看過該項目的詳細文字方案。

同時,加上當時我那位朋友的天花亂墜的賦能和引導,搞得我有點懵。

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我還積極地從中推薦,請他到清華一個地產班,給一幫地產商做課程分享。

一個村域,佔地不到十平方公里,通過幾千萬的資金運作,居然對外宣佈撬動了上百億資金。

2014年那會,我接觸到的案例項目大多是幾千萬的,最大的一個綜合體村子運作,也不過是十幾億。

走進北京郊區的,那個據說

投入了18個億的村子,裡面大大小小,各種疊加在一起的項目集群,已經亮瞎了我的眼,你這個是它的近十倍投入,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當時,雖說覺得不可思議,但還是被我那個朋友身上的自信說的將信將疑了。

只是,當時對那個項目的包裝,用的是另外一套時髦概念。


現在,用的是一個特色小鎮的概念,當初的那個叫法,現在已無人再提,早被甩進了太平洋。

大地產商下鄉搞康旅項目,可以說是鄉村振興中的超級巨無霸,可以把一個村子的振興,輕鬆覆蓋。

2016年底,在四川遇到過一個類似的項目,當時的景區管委會主任跟我們說,一個大投資商已經準備在那裡的投600億搞大健康。

聽大投資商說他的項目,不管什麼人,不能把你說得糊塗並熱血沸騰,就是他的失職。

一個廁所,只要你願意給它賦能,把環保概念、新能源概念、大健康觀念、互聯網概念、大金融概念、軍民融合概念加進去,也能搞成個“中坑控股”集團。

一個投資100多億的鄉村小鎮,如何把聽眾說暈呢?

生態、文化、教育、康養、旅居已成為很多特色小鎮標配,必不可少。

除了這些個宏觀概念,可以再講點具體的產業概念、創新概念、康養概念、智慧概念、民生概念、社區概念等等。

光有概念不行,還要把路徑說一遍,把路徑中的難題列舉出來,然後圍繞你的關注點、痛點、困惑點做文章。

比如給你講講如何多規合一,如何因地制宜的難題,政策怎樣突破的難題,產業如何導入的難題,資金怎樣融合的難題,實際運營如何做的難題,運營中如何跟百姓打交道的難題等等。

聽他講完,你總能察覺出自己的孤陋寡聞,知識的淺薄,然後對他佩服的五體投體。

現在讓我看這個項目,只覺得這是一個宏大的夢想,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對其這麼多年的堅持和用心,我還是要表示深深的肅然起敬的。

把說的一道道大菜裝進自己碗裡,不容易,祝其一路走好,且走且修行。


7、鄉村養老社區,賣房還是賣醫養服務?


以鄉村社區養老為中心的大健康,已不是一個什麼新鮮話題。

2012年底,剛進鄉建圈時,就有人在做這方面的項目、培訓及相關活動。

那時候,接觸過一些做這方面項目的投資方、研究專家、相關協會的負責人,還有幾個智庫型媒體人。

當時的行情是政冷經熱,更多是靠著市場的力量在推著走。

而且,當時的市場也不是特別成熟,尤其是

目標消費群體,普遍不接受甚至排斥這種形式的養老。

在很多老年人的意識深處,養兒防老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甚至覺得跑你那兒去養老,是給自己的孩子丟面子。

當時所以那麼多人看好這個新行業,一是覺得一個老齡化中國的新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書面的一系列數據實在誘人,二是大家覺得這是房地產細分市場中的一個新商機。

出於這種感知和預判,第一批吃螃蟹者,成了最有洞見和魄力的“先知先覺先行者”。

對於這個新生行業,市場最初流行的說法是“養老地產”,後來有人建議要換種叫法,說養老跟找個好地方等死差不多,於是就有了“養生地產”的叫法。

沒過多久,這些概念就被一個迅速爆紅,叫“大健康”的新概念覆蓋、取代了。

在我看來,無論叫什麼,本質就是養老,只是在哪裡養,能不能真養,如何更好地養的問題罷了。

那種只是拿養老當噱頭,本意就是玩地產的做法,實則是一種並不成熟的地產思維變異。


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來後,關於養老這個話題,才真正與鄉村有了名正言順的公開關係。

這裡要說的鄉村養老案例,項目從落地到做具體內容,時間上已經蠻久了。

最初聽說這個案例,是在四五年前,在一個房地產職業經理人的微信群裡,那天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做主講嘉賓。

那是一次縱情的分享,很有激情,很有自信,而且還邊講邊往群裡發相關文字說明註釋,應該說,凡事聽了那次分享群友,應該都會記住這個典型的依託鄉村做地產的養老地產項目。

說得好很重要,做得好更重要。


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做養老和做養老地產的最大不同,一個專注於做內容和服務,順便將房子賣出去。

另一個,則是千方百計以賣房子為中心,房子賣出去了,基本就算大功告成。

據說,他那個鄉村養老地產項目有八九萬平的建築面積。房子建好了,再通過做概念、服務、內容的方式賣房子,過程應該有些艱難和漫長。

品牌康養機構,有現成內容和服務,且有一定是市場號召力,可以試著這麼玩。

若是一切都是先建,建好了需要做內容和服務了,再現學、現賣,再加上前期已經把大量資金都壓在了硬件上,後面在運營上,壓力應該小不了。

好在那個地方自然資源很不錯,且距離中心城市不遠,本身就具有吸引客流的優勢。

加之這幾年,他一直在補養生內容和養生服務的課,在專心致志做與鄉村、鄉民利益與情感融合的工作,還有新鄉民與這片山水的感情培養,之前一切不順的,正在一點點變得順暢起來。

關於鄉村康養,關於大健康項目的下鄉落地,在經歷了近十年的市場打磨後,或許他已成長為一個實戰型項目運營專家了吧?


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8、鄉村振興不怕搞運動,就怕搞偏了方向

經常聽到很多人批評中國做什麼事都喜歡搞“中國式運動”的做法。

運動式的搞一件事,本身有問題嗎?

我認為,以“運動”的形式做事情,本身並沒有問題,這是四十年來,中國超英趕美過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中國奇蹟的根本性體制力量。

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用幾百年時間才完成的事,正是靠著這種“中國式的運動”,我們才完成了集四次工業革命於一體的偉大實踐和超越,實現了從第四梯隊的大國工業化力量排名到躋身第一梯隊的脫穎而出。

這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一種外在形式表現,對比我們應該有深深的文化自信。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為什麼不能搞運動化,為什麼不能揚長避短?

我想,大家不應該跟那些居心不良,或對西方模式嚴重盲目迷信的公知一樣,貶義化“中國式運動”。

但是,對於目前下面已經走偏了的運動化傾向,多點批評,多點抱怨,多點指責,我是贊同並深有同感的。

對於目前已經走偏的一些現象,我想在陳仁科先生指出的那11現象現象外,再重點補充加上一種現象。

存在嚴重問題的第12種鄉村振興運動現象是什麼呢?選派幹部下鄉過程種,存在的一些形式化及下鄉後,或盲目亂幹,或被動瞎乾的問題。

在落實幹部下鄉工作中,不少地方在具體執行中的真實情況,卻是“走形式、走過場”,拿著選派下鄉幹部的“人員數量”向上級交差,在“人員質量”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


背後原因,一方面是時間緊任務重,短時間內無法做到“量與質”兩者兼得。

另一方面是,相關領導幹部對選派下鄉幹部人才的重要性與政治意義認知不足,思想覺悟不夠,並沒有認真將人才振興的落實工作推進到,培育一支“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踐行的深水區。

在選派下鄉幹部過程中,更多問題出在了一個“選”字上

從選派下鄉幹部隊伍的人員構成上來說,有多少人是主動請纓、毛遂自薦、自告奮勇,有多少人會覺得下鄉對自己的仕途是一次機會,從而充滿熱情與幹勁地積極報名?

在組建“選派下鄉幹部人才隊伍”的過程中,大多數人是被“選”上的,甚至像抓鬮一樣被抓進下鄉幹部人才隊伍的,其內心並不是真情願。

心不甘、情不願,下鄉以後工作積極性自然也高不到哪裡。

對選派下鄉的幹部,很多人並不瞭解鄉村,也不熟悉基層,在鄉村做事的過程中,多處在“有威無信”的尷尬境地。

同時,由於其自身對鄉村振興認知理解不夠,處在一種盲人摸象的學習階段,因此在具體做事上,要麼照本宣科,上面要求幹什麼就被動機械地幹什麼,疲於應付;

要麼雖有主動做事之心,卻有熱情沒方法,不知從何處下手,或盲目從事。

這裡順便講一下鄉村幹部是如何看待鄉村振興,又是如何做的。

不少村兩委幹部對於什麼是鄉村振興,實現鄉村振興都應該做哪些事,從何處下手,存在太大認知盲區。

而且,在不少幹部的頭腦中,裝的是如何絞盡腦汁、千方百計、不折手段、死皮賴臉地向上級部門要錢。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重點,也是難點。

對於鄉村振興,

一些下鄉的幹部,看似是人才,但對於所在村子的鄉村振興落實和發展,其才能和潛能,還遠沒有發揮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