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詩歌愛好者都聽過羅伯特•弗羅斯特這個名字,這個名字在20世紀的美國詩壇上可謂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弗羅斯特曾獲得四次普利策獎,被稱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詩人年輕時

弗羅斯特1874年出生,11歲喪父,生活於他來說異常艱辛,他曾說:創作詩歌的過程類似於尋找失落的自我的過程。

19至20歲那年,弗羅斯特發表了人生第一首詩歌《我的蝴蝶:一首哀歌》,他回憶起創作這首詩歌時,深切地感受到:“有事情發生了,就像沿著神經進行切割,很是戰慄。

只有找到了一生中熱愛的事業,把它當做必須完成的使命,全身心投入並取得積極成效的人才會感到這種神奇的戰慄,從這方面來說,弗羅斯特又是幸運的。

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弗羅斯特從未受過大學教育,父親去世後,他隨母親遷居新英格蘭,當了一個農夫,他白天在農場辛勤幹活,晚上就開始自學,學習各種經典,也開始胡亂寫寫小詩,16歲開始學寫詩, 20歲就能發表詩歌,憑藉的全是自己對於詩歌的一腔熱情,以及想要寫出偉大詩歌的雄心壯志。因為他相信:你熱愛什麼,就成為什麼。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縱觀弗羅斯特一生的創作歷程,他從未對自己想要在詩壇上闖出一條康莊大道這個雄心壯志有過任何的懷疑。也從未因為自己的籍籍無名,而減少對詩歌的熱愛。

一首詩歌的發表不足以讓弗羅斯特成名,更不會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事實上,他的詩歌一直得不到當時美國詩界的承認。日子也過得緊巴巴,只好去任教維持生活,當時有評論家說他的詩歌“毫無詩意”,那時正值“一戰”前,詩壇流行一種矯揉造作和悲切感傷的詩風,一位文學顧問建議弗羅斯特改用一種“更為高尚”的語氣來寫詩,不要太流於口語化。

弗羅斯特卻認為“口語化”才是他真正想要表達的詩歌形式,“口語化”的方式才能寫出他內心深處的東西,他認為這位顧問或許只是嫌棄他的詩歌太“土”,他說:“以前我還以為足夠了解自身,這位先生的話從反面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瞭解。”他本身就是一個務農的農民,“土”得原汁原味,“土”才是他詩歌創作的特色。

為了更加“土”得深刻,弗羅斯特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將搬往新罕布什爾州的農場,繼續務農,繼續寫“土味”詩歌,索性一“土”到底。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他的家人和朋友很不理解詩人當時的決定,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匪夷所思的決定在使弗羅斯特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理想上起了關鍵作用。

這一務農就是十二年,1900年到1912年,這十餘年裡,弗羅斯特不被人理解,作家們說他懶惰,不明理的人只把他看做一個笨拙的農民。他們不知道弗羅斯特的日子過得蠻有意思,他居住的房子所在的風景非常迷人,東面有甘草地和一片大大的林子,裡面有楓樹橡樹和山毛櫸,南面則有挺拔的赤楊木,穀倉旁長滿了覆盆子和黑莓,附近還有自家栽種的新鮮蔬菜,穀倉後的空地被他用來飼養家禽。

身邊的一切都被用作詩歌創作的素材,白天,他靜靜地幹農活,晚上,等家人睡下後,他就在廚房裡寫詩,和大地接觸,與自然親近,遠離世俗垢塵,心靈更加純淨,鄉民的淳樸生活,平實的言語交談都被弗羅斯特寫進了詩歌裡。

後有評論家說弗羅斯特的詩歌“以描寫自然風景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詩人的才情在這種寧靜中慢慢迸發,這十餘年,是弗羅斯特漫長一生中最為穩定的持續創作期。

即使被世人不理解,又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弗羅斯特瞭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抉擇,他曾說:“在這段時期,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都清明瞭,很是清明。”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十二年後,弗羅斯特的詩歌創作之路還是走得艱辛,他想要完成一個飛躍,他想要進一步昇華他的詩歌,他還要去歷練,還想要他的詩歌更具質感更具生命力更加地深刻動人,於是,他決定,賣掉農場搬去英國。

綜合那時的境況,這不是個容易的選擇,走這條路,意味著切斷其他的退路,想選擇最好的路,卻又擔心它不是最好的,拿一樣去換另一樣,選擇就意味著一種放棄和犧牲,還同時承載著恐懼。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弗羅斯特在詩歌《未選擇的路》中,描述了當時躊躇未決的心情。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當然,弗羅斯特可以繼續呆在農場,過著平穩安寧的生活,繼續務農,教書,寫詩,這樣的話,他會是一個平凡的農民種出可口的蔬菜,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但卻不能寫出一流的詩歌成為偉大的詩人。

弗羅斯特毅然決然踏上遠途,去了英國。

他寫道:“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逼上獨木橋,他就不知道自己能夠釋放出多大的能量。”離開故土,奔赴他鄉,儼然是孤注一擲的抉擇。

人生的十字路口 追隨初心 選擇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在英國,弗羅斯特全身心地投入詩歌創作中,幸運地結識了很多知名的作家和出版商,1913年,在詩人39歲那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孩子的心願》出版,立即引起了轟動,美國著名詩人龐德讀了弗羅斯特的詩歌之後,大受觸動,對這位新晉的“老”詩人極為推崇,次年,弗羅斯特出版了第二本詩集《波士頓以北》,1915年,弗羅斯特返回美國時,已成為了當時美國最受人喜愛的詩人之一。

38歲以前,弗羅斯特在美國詩界上不值一談,他的詩歌不被出版商接受,他的風格不被青睞,但他沒有迎合世俗,正如《未選擇的路》裡面所寫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他早期的詩歌被評論家說“口語化”,“土”,之後卻被評說成:“樸實無華,細緻含蓄,耐人尋味。”在詩歌創作這條路上,弗羅斯特應該感謝自己堅持自己的獨特,不隨大眾,追隨初心,走一條人跡更少的路。

繼續在農場可以過安穩的生活,但弗羅斯特也選擇了一條人跡更少的路,將近四十歲時,遠渡重洋,走一條更為荒蕪的路,再次歷經痛苦和磨難,他也曾問過自己:“要是我走那條未選擇的路,也許我就不會這般痛苦?”

畢竟弗羅斯特明白人生境遇有著無數的十字路口,他必須比別人更加地清醒和自覺,碰到兩難境地在所難免,選擇了這條路,必然會對未選的那條路有更多的猜想 ,或許那條未選的路更加瑰麗精彩,又或許更加平凡和黯淡,不管怎樣,選擇了這條路,就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再也不能返回,回憶往昔,也只徒留一聲嘆息罷了。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怕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一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
一片森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卻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有句話說“一種選擇,帶來一種人生”,如果尚且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哪條路,學弗羅斯特這樣,追隨初心,選擇“初心”告訴你的那條路,真正的熱愛的那條路,就看你會不會全身心地投入,能不能走下去。畢竟,那條路,是人跡更少的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