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當復仇者聯盟忙著為孩子們塑造超級英雄時,我知道在世界的角落還有無數的孩子無以為家。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電影《何以為家》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給了我們觀眾重重的一擊——誰說文藝片就沒有好票房?

真正好的,能夠引發共鳴的好文藝片還是能夠贏得觀眾的心,獲得值當的票房。

《何以為家》上映15天,票房2.82億,這是正常一部商業片的票房,對於文藝片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為什麼這麼多人為它點贊,引起這麼廣泛的社會性話題?

電影在18年戛納電影節獲獎,隨之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獎。

導演娜丁·拉巴基是位相當有才的導演,或者這樣形容還不夠貼切,要加上美貌二字,她的顏值和才華令人神往。

關於她的官方介紹有四個詞:演員、編劇、導演、製片人。是一位全能型的人才,或許看了這部電影你會對導演的才能更加信服。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娜丁·拉巴基的電影偏向關注現實社會中的衝突,2007年她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焦糖》圍繞阿拉伯世界婦女所面臨的禁忌展開;

2011年,她的第二部故事片《吾等何處去》關注的主題轉移到阿拉伯世界的衝突上。

而這部《何以為家》給大家帶來了深刻反思——生而不養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麼大

《何以為家》講述了在黎巴嫩的難民村裡,其中的一家,從12歲的最大的哥哥,到地上還在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嬰兒,滿屋子都是孩子……

而父母直到夜晚還在不停地辛勤耕耘,這樣生要到何時停止?

最大的12歲男孩(大概12歲)承擔家裡的家務,他起早貪黑幫忙運東西,和弟弟妹妹賣水果,掙來一些錢;

一覺醒來,他發現床單上有血跡,用手摸上去聞了聞,便把妹妹拉到一邊,帶著她去廁所將髒衣服洗乾淨,又將自己的襯衫脫下讓妹妹塞到腿間。

並且告誡妹妹,絕對不能讓父母發現,因為這樣爸媽就會把他賣掉。

只是最後還是阻擋不了,該來的還是要來,幾隻母雞便換走了妹妹,妹妹被父母強行嫁給了一個老男人。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後來妹妹因為年紀太小懷孕大出血被送往醫院,因為沒有身份證,被拒絕醫治,妹妹離開人世……

憤怒的哥哥拿刀捅了那個娶了妹妹的老男人,最終被送往警局,判刑,隨之出現了本片開頭的那句控訴。

看這片的過程中,開頭仍覺得不夠完美,在看本片簡介的時候,做過簡單猜想,這部片很可能會以倒敘的方式講述,用最開始12歲的男孩向自己的父母提出控訴:

“你們為什麼要生下我?”法官問男孩,你對父母有什麼要求嗎?男孩回答:“我希望他們不要再生了。

這句話由一個12歲的男孩口中說出,不覺讓人汗毛豎起,是帶著怎樣的怨恨與不滿,才能說出來這樣狠毒的話!

法官告訴男孩,他們不會再生了。“那肚子裡的那個呢?”甚至連媽媽肚子裡的孩子都希望他不要再出世……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這樣的開頭固然擲地有聲,但也略顯平凡。

要是用正常的敘述,從男孩長大,到經受的那些迫害,再到最後降父母告上法庭,不禁可能會產生很多動機上的邏輯推理不通順,這樣確實省了一些力氣。

可如果要用妹妹去世作為開頭,或者是讓家裡的孩子受到傷害,小男孩的心一點點冷卻來作為鋪墊,到最後可能情緒鋪墊的會更加細密,觀眾會更加站在小男孩主人公這邊。

從本片來看,作為一個12歲的小男孩,不滿父母的行為,控訴他們生而不養,在那樣一個難民家庭成長的幾乎不太可能。

因為在法庭上,父親說:“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可以看得出來,父親也是受過這樣的對待的,而小男孩呢,他又沒有受過教育,怎麼會有這麼強烈,這麼超前的思維思想?他並沒有跟受過教育的同齡男孩一起深刻交流過。

記得小時候,家裡面也有過父母忽略自己想法,打罵的時候,自己曾經說過,要去法庭告父母的說法,那時候是因為老師在課堂上教過。

可是《何以為家》的小男孩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

還有一點,小男孩沒有受過教育,他怎麼知道妹妹褲子上有血是來了初潮?處理的方式都是如此的老練,還知道去便利店給妹妹買“衛生巾”。

就算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2歲的男孩也不太會這麼瞭解異性的生理活動。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中間插入一段關於同樣沒有身份的黑人女服務生的介紹算是一種政治正確嗎?

在影片中,確實為女服務生的善良,美麗而牽動心緒,也為男黑人寶寶的萌無力掙扎,只好認輸,真的太萌了,就像一個圓球球。

可是這部分,電影完全可以設置小男孩找到了那個蟑螂俠,而蟑螂俠又是一個喜歡看書,給小男孩講故事,讓小男孩體會到愛的劇情。

所以插入這段母女的故事,一方面是為了跟男孩贊恩的家庭形成對比,另一方面的用意就是關於種族平等。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影片中有很隱晦的關於“重男輕女”的表現,例如男孩贊恩在家裡就可以一直幫助家裡幹活,而妹妹才11歲就憑几只母雞換走了,

相當於是賣了妹妹;關於妹妹電影中沒有過多的介紹,只是表現的她很隨和,而且沒什麼想法,任勞任怨。

那麼,影片中應該是對於妹妹的迫害更多一點吧?可是沒有用女孩子來作為代表人物講這個故事。

如果是以妹妹薩哈爾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呢?是不是更為震撼?

重男輕女給一個孩子會造成畸形不平等,在學校里社會上都會被歧視;就從我國國情來看,重男輕女這一點在家庭裡來看,

壓根不會比生而不養對孩子的傷害等級低。

關於這一點,你們怎麼看?是重男輕女對孩子傷害大,還是生而不養?

虐童、11歲出嫁,《何以為家》重男輕女和生而不養哪個更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