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溫邦彥

1947年出生,浙江瑞安人。

浙江永久科技實業公司董事長

中國發明協會全國委員

溫邦彥酷愛發明,

上世紀80年代後期,

他從國際上捧得日內瓦國際新發明金獎。

在浙南溫州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溫州市民們創造出了眾多的“全國第一”,用自己的智慧創下一個個奇蹟,也將溫州人的精神刻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豐碑上。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近日推出“回望40年改革風雲·尋訪影像裡的溫州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邀大家一起尋訪被電視影像記錄下來的溫州人。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第一期,尋訪到的嘉賓就是溫邦彥,他有著廣為人知的身份:國際發明家,曾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金質獎和布魯塞爾世界發明一級騎士勳章,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此外,他還是全國勞動模範、浙江永久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瑞安永久機電學校創始人、專注基礎科學研究、痴迷千禧年數學難題、參加過三次世界數學家大會的數理達人。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痴迷技術,成為發明型企業家

再見溫邦彥,已是三十年後的今天,此時,溫邦彥已年過七旬。

他早早在門前等候,一番寒暄之後,領我們進辦公室入座長談。當看到30年前影像裡的自己,他感慨時光飛快,當時影像裡5歲的小兒子也已過而立。“你是怎麼知道我們在找你的消息?”“我老婆看到了,就將推文傳給我看。”看著影像、老照片,溫邦彥笑聲朗朗,感覺這是一份驚喜,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隨著這番尋找,往事也一一浮現。

溫邦彥尚在求學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發明家、企業家。那時的他,認為未來的自己應該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他發現課本里很多內容都沒有講清楚,而他想要做的事,就是把那些還沒說清楚的道理講透徹,他認為這將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年少立志,可見一斑。只是未曾想到的是,真正付諸行動的時間推遲了很多年。

“我的人生,可以說有三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在1966年,這是不自覺的選擇。”回憶往昔,溫邦彥說道。同學們那時“造反”正幹得熱火朝天,他卻埋頭於就讀的瑞安中學的校辦機械廠,當起了自費的學徒。那段時間,他早出晚歸,整天泡在工廠裡,樂此不疲。就是用這樣的韌勁加巧勁,他僅用三年,就因多項技術革新而被破格晉升為七級技工(普通員工三年才是一級技工)。

1969年開始,溫邦彥在瑞安、平陽等地的社隊企業工作。72年回城,他自學了大學機電課程,被破格提拔為一家工廠的技術科科長。

第二個轉折點是1981年,他毅然辭職,自籌資金創辦科技型工廠。他稱這是半自覺的選擇,當時僅希望體現自己的技術思想。他不僅花光了原本打算用來建造樓房的十五年積蓄,還賣了自學用的電視機、收錄機,甚至妻子上下班用的自行車。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年輕時的溫邦彥

1981年至1985年,溫邦彥就在國內率先創辦了永久機電工廠、研究所和學校,開創了三結合科技實業創業新路,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他也因此榮獲了全國經濟改革人才獎和全國首屆科技實業家。之後,央視記者專程趕到瑞安,採訪正痴迷專利發明的溫邦彥。

溫邦彥格外重視專利的價值,他不僅成立了永久機電研究所,他還在《中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就申請了三項專利。第一個月,“永久機電”共遞交了六項專利申請。溫邦彥也成了當時溫州乃至浙江第一位中國專利權人。他發明的多功能電磁閥是全國科委最早選送出國的私立研究所技術成果,榮獲日內瓦國際新發明金質獎。

90年代,企業發展成科技實業公司,早早通過了ISO900認證,產品在毛主席紀念堂、衛星發射基地、大亞灣核電站等重點工程中標,“永久機電”也成為當時全國電磁閥行業質量最優、銷量最大的企業。

重拾舊夢,專注基礎科學研究

80年代末,獲得全國勞模這一榮譽時,溫邦彥做的是實體發明,如新型的蒸汽電磁閥等系列發明。然而1990年,從日本訪問回來的他,不小心跌了一跤以致骨折,要躺半年。這期間他思考了許多,決心重圓少年夢,希望自己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一點印記”。

1990年,可看做他人生的第三個轉折點,這是自覺的選擇。他對人生定位做了改變。而這個改變不可謂不大,他決心將下半輩子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科學研究上。

那時正是永久機電有限公司快速發展之際,未曾料到他會卸下光環,淡出公眾的視野,走進學術圈,關注起了數學、邏輯學及哲學等問題。這讓很多人感到不解,許多商界的朋友勸他迴歸實業,不要“不務正業”。但這是他個人的價值選擇,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溫邦彥說:“即使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全球首富,300年後,他的財富也肯定會被後人超越。可是,300年過後,要成為合格的當代人,還都必須學習牛頓的思想!人活一世,最根本的是要給後人留下真正有用的思想。”

一旦做了決定,他就義無反顧。為了得到知名教授的指點與認可,溫邦彥到處求師訪友,在滾滾商潮中逆流向上。為了便於向北大、中科院的教授們學習,和他們交流討論,他還在北京大學南門買了套房子,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北京。1992年春開始,溫邦彥就在北京大學陸續拜訪過50多位有關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學的教授,中科院、南京大學、紫金山天文臺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足跡。

他給自己定下規矩:“不知天命,暫不開口”。他認為,研究不透徹,表達不清晰,會讓人笑話。所以他發表論文都十分慎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大概是他追求的風格。

在採訪的間隙,我趁機參觀了他的辦公室,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其他企業家的辦公桌上、書櫃裡,多是工商管理類書籍,而他辦公室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疊疊碼得整整齊齊的學術類書籍,裝滿書的一排排書櫃,無一例外跟他的研究領域相關。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不畏艱難,挑戰千禧年數學難題

溫邦彥從2008年開始把重點放在攻克世界數學難題P/NP,這是一個涉及數據安全的計算機科學基礎領域的難題,1971年被提出,千禧年被列為全球懸賞100萬美元的世界難題。已有200多位專家發表了專題論文,至今都還得不到一致的公認。

他的這個選擇再次引來諸多的議論。有人建議在現有理論的大框架下選擇優化型課題,這就容易得到承認。但在他看來,小的創新意義不大,還不如把企業做大,他寧願選擇更為艱難的道路。也有人勸他“回頭是岸”,可以賺更多的錢設立學術基金,通過另一種方式支持學術研究。但是這個執著的溫州人婉拒了大家的美意。他有自己的見解:“重大難題的突破,往往要建立新的標準,熟悉現有標準的權威並不佔優勢。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牛頓和笛卡爾,麥克斯韋和法拉第等等,科班出身的和跨界實幹的各佔一半”。

溫邦彥告訴記者,跌宕的人生經歷,尤其是近三十年,對邏輯學和基礎數學的深入研究,給了他重建新標準的有利條件。自己的成果最終必會得到公認,數學史上定會增加溫州人的腳印,對此他充滿信心。

千禧年難題吸引溫邦彥的不是100萬美元的賞金,而是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機制。但他也清醒地知道,自己被人看成是民間科學家,欲獲得承認必然難上加難。記者關切地詢問:幾十年埋頭科研,家裡人支持嗎?溫邦彥說:老婆很賢惠,沒有反對,但心裡難免疑惑,這麼多年付出的精力,還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比如拿個國際性大獎。對於這個問題,溫邦彥也只能全力以赴,71歲的他爭取有生之年能夠有所收穫。

現在急需的是,大家獻計獻策,幫助他儘快找到獲得承認的有效渠道。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兼顧現實,溫州人的面孔不單一

行走在商業和學術的交叉口,儘管大部分精力用於基礎科學研究,溫邦彥還得兼顧已經辦起來的公司和學校,還得兼顧跟著他創業的好夥伴,而且他的研究經費還得靠企業來支撐。

所幸的是,溫邦彥的商業經營也同樣蓬勃發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溫邦彥作為發起人之一,投資了民生銀行,入股200萬元,十多年增值了幾十倍。他參與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已有5家公開上市了,但他還是說:“收益率一般,因為週期都比較長,還伴有血本無歸”。這不會只是他的謙虛,他痛恨對財務造假的處罰力度太弱了,投資環境還不盡人意。

採訪結束前,溫邦彥先生帶著記者在自己創辦的公司和學校走了一圈,他說現在企業和學校都委託別人管理。這幾年職業教育越來越受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學校通過了省級重點學校的評估,已經立項爭取成為省級校企合作的典範。

他於1985年創辦的永久機電學校有著創新和就業這兩大傳統的特色。學校開設發明課,還有科技製作實驗室,學生頻頻在省級和全國的發明競賽中獲獎,學生在校期間就獲得了很多專利。畢業生除了直升大學,直接就業的都被提前訂購一空。這得益於學生的實習條件優越,工廠裡的優秀師傅帶徒弟建立的責任制,實習生能夠參與生產實戰,接受嚴格的質量管理考核和企業文化的薰陶。歷屆畢業生中有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的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瑞安市勞模和先進工作者,還有很多創業成功的董事長、總經理。

溫邦彥說,過去人們對溫州人評價是“暴發戶”——會鑽經營上的空子。他認為其實是溫州人對市場需求高度敏感。80年代以來,很多溫商就開始真正的技術和經營的不斷創新,可以說創新伴隨著溫州的經濟同步發展。

作為溫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大眾,溫州人的面孔不是單一的。越來越多的溫州人投身於各個領域的創新,並且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

溫州走出的國際發明家!71歲還在挑戰世界難題!

採訪歸來,筆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支撐著溫邦彥追尋著自己內心的想法和信念,讓他踏浪前行,不懼風暴?

無論是誰,敢於成為那個最想成為的模樣,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紛繁的世界中,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原標題《“國際發明家”溫邦彥:聽從內心 不受誘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