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無緣院線 2018年1082部拿到龍標的中國電影去哪了?

五一小長假剛剛過去沒多久,在這個小長假裡,多數沒去《復聯4》首映的影迷,首選的節日項目便是前去觀影。而這部上映以來就一直霸佔著每日票房榜榜首位的鉅作,最終憑藉38億元(5月4日統計)的票房創下了歷年五一檔新高。

不難發現,小長假裡中,不少線下影院將《復聯4》每日的排片佔比維持在了平均70%左右,以北京某一家耀萊影院為例,除排片量僅有一場且放映時間較晚的《撞死了一隻羊》外,再無其他“對手”。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正如上圖所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佔比僅1.5%的可憐數據,更看到了一個國內電影產業的縮影。

與市場呈鮮明對比產業現狀

這不禁僅讓我們產生了幾個疑問,小長假看完《復聯4》,除了二刷還有什麼選擇?想帶長輩前去觀影又該如何選片?在現狀的背後,是因為國內拿到公映許可證(以下簡稱“龍標”)的影片僅是鳳毛麟角?還是國內影視產業已進入了收縮期?就讓我們先從幾組數據開始看起。

從整個電影票房市場來看,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電影票房增長至609.7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6%。僅落後北美市場118億美元(約合800億元)票房排在第二位。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與此同時,2018年國內銀幕新增數量達9303塊。從不久前電影局下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來看,2020年全國計劃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要達到8萬塊以上(目前為60079塊),也就是說未來兩年裡,每年要新增10000塊銀幕才能達成這一目標。不難看出國內電影市場還將持續擴大,迎來一輪新的增長。

但與市場呈鮮明對比的是國內電影產業現狀,以2018年排名前十的影片為例,其票房收入總計達到了241.04億,換算下來佔全年總票房的39.5%。此外在去年上映的404部影片中,票房超過1億的共82部,其中包含了38部進口片,佔比46%。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404部電影,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個看不過來的數字。但要知道,去年光國內製作完成並獲得“龍標”的影片就有1082部,遺憾的是,有機會在院線上映的僅佔36%,重點頭部影片佔比也較少。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以榮獲國際大獎的納西族首部青少年勵志電影《尋找雪山》為例,其2018上半年票房僅為10.9萬,而更多的民族電影甚至連在線下影院放映的機會都沒有。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出於線下商業模式以及受眾群體過於集中的影響,所以在排片上,影院更傾向那些宣傳比較到位的影片。正因如此,票房才會加速向頭部電影集中,大多國產電影則處於虧本上線的窘境。

國內電影產業破局之法 找受眾尋增量

然而,未來幾年線下影院的商業模式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依舊會一仍舊貫的運作。但長期以往,產業必將陷入收縮期,也就意味著國內優秀電影開拍數量將大幅降低。故此如何在藝人明星、觀眾年齡、進口電影單一化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受眾群體,成為了電影片商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也正是承載著這樣一種使命,去年5月9日移動電影院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移動電影院就是將手機變為放映機,屏幕變成銀幕,通過手機完成電影院一人一影的商業模式,把排片的權利交還到消費者手中。首創的分區、分眾的放映模式,讓每一個拿到龍標的電影,都能在對等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受眾群體從而拿到票房。

移動電影院的出現,打破了國內電影行業的天花板,沒有物理條件制約的行業新模式,讓移動電影院實現了無國界的人口的全覆蓋。

要知道目前有超過35%的縣級地區基本上還沒有電影院,以西藏地區為例,77個縣鄉中有63個縣沒有電影院。而6000萬身居海外的華人,對國內影片也有著強烈的剛性需求。

這一部分人群的覆蓋,為電影盲區填補了空白,也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了更多維度的增量。在採訪過程中,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博士向天極網陳述了這樣一個案例:“《夢境之源》在實體院線排片0.7%,賣出40張票,而在移動電影院上有9.2萬人觀賞了這部電影,這些數據讓我覺得特別的震撼。另一部豆瓣評分非常高但排片率很低的影片《四個春天》,該片一經上線便超過了實體同期的3倍。”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分區、分眾放映的模式不僅為電影產業帶來新增量,也讓移動觀影變得更為感性。比方說,如果你帶家中長輩去看復聯,他們肯定Get不到點上,甚至有老花眼的他們連字幕都看不清。而對於那代多數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他們而言,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電影,遠比捉妖記這類票房較高的爆米花電影更能感同身受。

此外與民族電影的合作,更讓一些如《冰山上的來客》、《劉三姐》此類原本沒有排片機會的電影登上了舞臺,而這些民族電影服務了至少1.14億的中國少數民族。再以《尋找雪山》為例,到目前為止有超過2萬人觀影,相當於在全國各地納西族人口的10%。這種感性的喚起,不僅能夠有效捕捉到受眾群體,對於整個行業而言更是從未有過的一項重大突破。

這就是高群耀為移動電影院規劃好的步調,只不過前行速度遠比我們想的要快。今年5月9日,恰逢其週歲之際,高群耀向外界交出了一份成績單。

一年時間裡,移動電影院成功迭代至了2.0版。實現總觀影人次200萬,票房5000萬的優異成績。同時,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博士還公佈了移動電影院“2019出海計劃”:繼成功落地意大利和西班牙後,2019年移動電影院將進一步深化全球佈局,落地美國、加拿大、韓國、港澳臺地區,與華為的合作也將深入至拉丁美洲、中東、北非及部分歐洲地區。至此,移動電影院通過“電影+互聯網”實現中國電影在全球五大洲的海外放映,為中國電影海外市場做增量,填補國內院線走出去的空白。

V2.0上線——觀影社交化增強場景互動體驗

其實說白了,移動電影院要做的事就是為拿到龍標且處於公映期內的電影提供一個平臺,讓想推的電影有手段、想發的電影有途徑、想看的電影有選擇,重構“人選電影”而非線下“電影選人”的消費場景。

目前來看,這種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國內僅此一家,考慮到背後種種因素的推動,讓這種模式極難被複制,因此這也成為了移動電影院最牢靠的壁壘。但一切的商業模式構想都僅是沙盤演練,正如高群耀在採訪中所說:“咱們是第一家,前面也沒人複製,只能去摸索”。

所以在這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行進中,高群耀將落腳點踏在了觀影社交上。當然這與流媒體所談的社交裂變有所不同,以移動電影院2.0的兩人場為例,你既可以與分隔兩地的戀人一起觀影,也能以影會友,通過廣場和附近影迷的標籤發出邀請,享受那種相見恨晚的陌生人觀影體驗。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目前在廣場中已經有60位明星入駐,試想如果有一天,與楊利偉一起侃侃而談的看場《流浪地球》,那將會是種怎樣難忘的經歷。這種觀影社交化,精準化的提升了受眾重合度,並很好的將公眾人物的流量發揮出來,以此來成為用戶傳播分享的一個點。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此外,2.0版本中,還加入了“專場”與“首映禮”這種全新的互動模式。在“專場”中,影咖們將在此與百位觀眾同時觀影,就好似一個比賽解說,影咖通過自己的知識幫助影迷們加深對電影的理解。比如說復聯4,如果你想完全理解裡面全部的梗,那你需要補一補過去十一年裡落下的包袱,當然前提是你能找得到。

而“首映禮”則是觀影社交化的一次大膽嘗試,要知道在線下首映禮並不是買張票就能進去的,但對於自己喜歡的藝人和團隊,再也沒有什麼比觀看首映禮更加感動的事了。移動電影院V2.0首創移動端的千人首映禮,影迷僅需在App中購買首映禮的票,即可在同一時間和主創團隊和其他近千名的影迷獲得精彩首映禮的體驗,全流程參與到電影營銷的整個過程當中。這種方式帶來的票房以及品牌的影響力,都將是難以量化的。

除在內容模式上的發力外,為了提高用戶在觀影過程中的體驗,移動電影院還與大朋、小宅、創維、Pico等VR硬件廠商進行了合作,實現了“移動巨幕”硬件拓展,在觀影視聽層面大大提升了觀眾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超六成无缘院线  2018年1082部拿到龙标的中国电影去哪了?

可以說移動電影院開啟了電影垂直細分領域的場景營銷,技術賦能電影行業的“電影+互聯網”模式,也帶動了國內電影產業整體的均衡發展,給汪洋大海里的片商投下了一個救生圈,讓全部有龍標、檔期和排片的電影都拿到屬於自己的票房。而票房的拉動,所帶來的成效便是影片技術質量上的提升,讓整個產業開啟一個新的良性循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