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朴灿烈ChanYeol




包黑炭断案如神,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大宋第一聪明人,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有两个好帮手,一个是南侠展昭,另外一个就是大宋第二聪明人公孙策。

在小说《三侠五义》中,了然和尚让公孙策去投奔包拯。包黑炭手下不收无名之辈,他安排了两道考题。第一道考题是明面上的,直接考察他的学识。公孙策对答如流,学问渊博,轻松过关。


第二个考题就比较隐蔽,他考察公孙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皇帝派包拯去陈州放粮,赏了他御札三道。回府后,包拯就让公孙策来看这是什么意思?公孙策自然明白这是包拯要考察他,于是马上灵机一动,就有了对策。

公孙策先把札改成了铡,三札就变成了三口铡刀,分别是龙虎狗的模样。他绘成图呈给了包拯,包拯马上就发现公孙策是个人才。皇帝更是大喜过望,因为陈州放粮是一个难办的差事,必须有类似三口铡刀这样的神器来震慑那些外官,他的用意被猜透了,他就相信包拯的能力,能够断好陈州的案子。



包拯的身边,有展昭和公孙策这样的一文一武,还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四员大将,自然在断案过程中无往而不利。然而清官难断家务案,这才有了包拯杀公孙策的故事。

有一次包黑炭率领一干人等秘密私访,突然在湖面上发现一具尸体。案件的主谋江龙知道包拯的厉害,就派出手下的杀手来刺杀包拯。

这个杀手就是江龙的干女儿,公孙策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这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本来他已经抓到了这个女刺客,但想到自己对女儿没有尽到养育责任,就把她释放了。

随后公孙策就向包拯投案自首,包拯一向铁面无私,绝不徇私舞弊。他虽然明白公孙策对自己的重要性,但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有句话叫作法自毙,处决公孙策的工具,就是他设计的三口铡刀。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包拯认为公孙策罪不至死,就让他戴罪立功。在公孙策女儿的配合下,最后大案告破,公孙策父女团聚,幸福美满大结局。

在《包青天》电视剧中也有这样的桥段,公孙策一心求死,他自请处罚。展昭在一旁苦苦劝告,然后晴天霹雳,预示着老天也不让他去死,这才留下了公孙策的一条命。

实际上在《三侠五义》中,暗地里讽刺了专制王朝的落后和腐朽,展现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三个梦想:明君梦,清官梦和侠客梦。中国老百姓最希望有一个贤明的皇帝,退而求其次如果没有明君,那他们希望能有一个清官。如果连清官都没有,那世上的公平就只能寄托于侠客了。

宋仁宗就相当于明君,包拯就相当于清官,展昭自然是侠客。这部小说就是替古代皇帝写颂歌,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心中的美满世界。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如果有一天,他们老无所以,就让他们活在三侠五义里。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新知传习阁


包拯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以清廉公正而名垂千古。因为皮肤黑,也被称作“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碳”,形象这一点,影视剧中我们早已领略。


说起包拯,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他的两个得力助手――展昭和公孙策。展昭也好,公孙策也罢,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否有其人。

所以,二者其实都是文学人物,出自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因为后来的翻拍等,这些人物形象逐渐被群众接受,并广为流传。

包拯和公孙策

如果说展昭是包拯的贴身保镖,得力侍卫,那公孙策就是包拯的军师了。

公孙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擅长医术,心思缜密,温文尔雅又才貌双全,在“文”这一方面,帮了包拯不少大忙。

文学作品中,公孙策本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落魄秀才,多次未能考取功名,宛如失了意的千里马,幸得遇到了伯乐包拯。

后来又被封为开封府六品主簿,多次微服出访,乔装打扮成郎中或者算命先生为包拯寻找线索。和展昭一起,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

公孙策御札三道

相传宋仁宗时,陈州遇到了旱灾,而当地官员却私吞赈灾银两,皇帝大怒,命包拯前去调查整治,并给了他御札三道的特权。



包拯一时困顿,这御札三道史无前例,让他难以参透,便愁上眉头,只好与公孙策商讨。公孙策见状,计上心来,便想到了一妙计。

公孙策想这既然是特权,便必然可以上斩无道皇室下斩恶劣平民。御札三道可不就是“御铡三刀”吗!

于是公孙策赶紧画好这龙虎狗三道铡刀的图纸。呈给包拯后,包拯欣喜不已便做好这铡刀。宋仁宗一看本意三封信成了三道铡刀,无奈之下也是批准了。

这三道铡刀堪比尚方宝剑(故事虚构),可先斩后奏,权利大着呢。

这龙头铡,可斩皇亲国戚;虎头铡可斩贪官污吏,佞臣奸臣;这最后一道狗头铡可斩恶霸无赖,违法平民。

公孙策为何犯法?

题目中,这包拯要斩公孙策,这又是为何呢?包拯一生忠义,刚正不阿,公孙策也是足智多谋,遵纪守法,究竟是何缘故呢?

众所周知,包拯一生清廉公正,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即便是手足至亲,只要触犯法律,相信包老爷也会大义灭亲的。

公孙策犯法,还得从一桩案子说起:

相传,包拯在奉旨南巡时,一日路经太湖,突然有人急匆匆赶来报案,说这太湖里有一具浮尸。


事关人命,包拯便立刻展开调查。经过数日的追踪,终于将凶手混江龙抓住。

刑讯期间,凶手招供说,杀人是为了报兄弟之仇,并供出了帮凶――他的养女孟如意。

然而,就在公孙策调查缉拿孟如意时,发现她的手镯颇为熟悉,正是自己失散多年亲生女儿的信物。

为了确认事实,公孙策便设计详细问了孟如意的身世,父女最终相认。

这时的公孙策进退两难,一边是法大于情的伯乐包拯,一边是自己生而未养的亲生女儿,难以取舍。

最终,公孙策动了私心,本着愧对女儿多年的心思,决定放她走,由自己以死抵罪。

包拯知道后,大怒不已,虽然心痛,但仍决定以包庇罪名,用虎头铡处死公孙策。

后来,公孙策之女不想陷生父于不义,逃跑途中,回来自首,在公孙策面前自尽而亡。

虽然真凶落网,可公孙策包庇之罪属实,包拯仍未放了他。


执行死刑之时,幸亏展昭从皇帝那里求来了圣旨,公孙策才免于一死,包拯也保住了一员大将。

所以啊,这包拯也不想斩,可天子犯法还与庶民同罪,何况是公孙策呢?

包大人的刚正不阿可是有名的,虽然另外二位未在史书出现,但包大人的事迹是永载史册。

老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中,包大人归天后还成为了铁面无私的阎王爷。


史之策


公孙策是包拯最得力的帮手,此人心思缜密,心地善良,深受包拯地欣赏和喜欢。但是,就算如此,包拯还是狠下心,要含泪斩杀公孙策。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1、

公孙策能力非常突出,在《三侠五义》、《包青天》中妥妥地是“智慧的化身”。公孙策发明了三个铡刀,分别是龙、虎、狗三款铡刀,龙头铡刀,专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刀,转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刀,专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除此之外,公孙策还发明了刑具“杏花雨”,此刑具看似像个大熨斗,但是却不是平面,上面都是铁钉,等到烧红之时,只需往犯人背上一放,仿若万箭穿心,又如千虫在咬,让人痛不欲生。曾经很牛的郭槐就是被这刑具撬开了口。

除了这两项发明外,公孙策的医术那是相当高明,望、闻、问、切一番下去,只要不是将死之人,公孙策都有医治的办法。

公孙策是个绝对的人才,是包拯无法脱离的好朋友,好帮手。

但是,有一天,包拯不得已,拿起了虎头铡刀,准备铡了公孙策。

2、

一切的原因,还要从过去说起。

包拯南巡,被人行刺,经过多方调查,刺杀之人名叫江龙。刺杀理由竟然是因为江龙的弟弟曾经因为私自养兵,遭到了处理,于是乎,江龙出来给弟弟报仇。

江龙被抓后,有一个女子被牵连了进来,此女子年方二八,相貌美丽,是江龙的养女。由于这姑娘知情不报,所以要承担连带责任。

可是,公孙策痛苦了,因为他发现,这姑娘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这可怎么办?放,还是不放?这是个问题。

最后,公孙策决定了放了自己的女儿,他不想女儿年纪轻轻就开始把牢底坐穿,或者被流放千里之外,吃尽那无尽苦头。

女儿是放走了,但,包大人这一关怎么过呢?

3、

看电视剧,包大人铁面无情,拿出虎头铡刀,准备向自己的好友行刑。公孙策自认也做好了准备,毕竟自己知法犯法,面对包大人,自己确实问心有愧,只能以死谢罪了。

在行刑过程中,先是展昭从宋仁宗那里请了一道圣旨,再加上电闪雷鸣,经过众人相劝,公孙策避免了处罚,自己也放弃了“一心求死”。

公孙策是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人物,历史当中没有此人,纯属虚构。公孙策等人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包拯的铁面无私,也为了让观众觉得,那是一个小团队,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


蓝风破晓


有图有真相,包拯要斩公孙策,那是真哭了,眼中是满满悲伤的泪水,黝黑的铁面之上,也是泪痕闪烁。

包拯,是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真实历史人物,素有包青天的美誉。包拯一向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而且断案如神。他不畏强权,为民申冤做主,主持公道,因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包拯因为铁面无私、断案如神,在民间传说中就有了面黑如碳,额生月牙的形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视剧中的包拯形象。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有一武一文两位得力助手,外加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四位捕快。“一武”就是御前带刀侍卫,被皇上钦赐“御猫”称号的展昭。而“一文”就是主薄师爷公孙策。

公孙策学识渊博,懂医术,多智谋,心思缜密,为人和蔼善良,被世人称为“再世诸葛”。宋仁宗赵祯赐给开封府的三把赫赫有名的铡刀,就是由公孙策设计督造的。

公孙策作为包拯的主薄,跟随包拯数十年,一直恭勤克俭,谨慎行事,从未有作奸犯科之事。如此正直的一个人,包拯为什么突然要斩他?其实这跟公孙策的一段往事有关。

当时,江南太湖水域有一伙水贼,为首的名叫江龙。他们杀死了正要赴任的按察使以及随行的衙差捕快。江龙假扮按察使,他的手下假扮捕快衙役,入驻官府,准备伺机刺杀到江南巡查的包拯,以报当年杀弟之仇。

包拯一行到了太湖附近,公孙策的家乡,发现了太湖水上漂浮的尸体,决定查个究竟。江龙派自己的养女孟如意(又名江忆)引开了展昭,而自己带人蒙面去行刺包拯。展昭击退了孟如意,并夺了孟如意所带的一枚手镯。展昭返回,又击退了刺杀包拯的贼寇,并拿出了手镯。

公孙策认出这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的手镯。原来,十五年前,公孙策的妻子被知府衙内看中(嘿嘿,感觉这是编剧借鉴了水浒林冲的故事吧),其妻受辱,自缢而亡。公孙策为妻鸣冤,反遭奸官陷害,幸得仆人相救。公孙策带着女儿逃至山崖,后有衙差追至,公孙策无奈携女跳崖。

之后,公孙策被包拯所救,成了主薄师爷,而他的女儿为江龙所救,收为了义女。公孙策父女失散时,女儿的手上就戴着这枚手镯。

包拯明镜高悬,断案如神,很快查到了引开展昭的孟如意。公孙策也确认了江龙养女即自己亲生女儿的事实。展昭奉命抓捕孟如意,公孙策见女儿不敌展昭,假意让女儿劫持了自己,逃至一座破庙中,告诉了孟如意之前的故事。如意开始不信,离开之后,经过查访,确认了公孙策所言。

包拯此时已经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并且解开了跟江龙之间“杀弟之仇”的谜团。江龙知道是自己错怪了包拯,为了完成弟弟的遗愿,解散了水寇,并准备带着养女浪迹天涯。而公孙策也为了自己的女儿,帮江龙离开。

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有朝廷官员命案在,不能就此结案。他派展昭追至水寨,抓拿了江龙,而孟如意已经离开。江龙一力承担了谋害官差的所有罪行,但包拯知道孟如意也是主谋,就令公孙策缉拿自己的亲生女儿。

公孙策觉得愧对女儿,不肯听命,甘愿替女受刑,一心求死。包拯这才被迫演了一场苦情戏,流泪斩公孙。公孙策的女儿知道亲生父亲为了救自己,就要遭受铡刀之刑,主动到公堂投案,并自尽于公堂之上。

公孙策抱着自己女儿的遗体痛哭,公堂之上的包拯、展昭,以及四大捕快,也是泪目一片……

另外还有一个新版本的怒铡公孙,这个版本中,公孙策的妻子,是公孙策的师妹(有小师妹,就是容易出事),并没有死,而是怀着公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镇南王。

包拯一行同样到了公孙策的家乡。因为一起命案,公孙策被陷害(顺便说一下,诬陷公孙策杀人的真实凶手,是一名叫如花的小妾,为了争宠杀了主母,嫁祸给了为主母看病的公孙策,真是让人打冷颤的如花呀)。

查案过程中,公孙策又见到了自己昔日的情人镇南王妃翠英,以及自己的女儿郡主小冰。翠英为了帮公孙策洗脱命案,以及隐瞒她与公孙策的旧情和小冰的身世,迫不得已杀人。

其实,镇南王早已经得知了实情,只是不甘于自己的王妃竟然还思恋着旧情人,准备把公孙策变为卑鄙小人,让自己的王妃彻底忘记公孙策。而公孙策在得知翠英杀人之事后,甘愿替翠英顶罪,这才有了包拯要怒铡公孙。

只是呢,镇南王认为如果就这么让公孙策死了,自己的王妃就永远无法忘记公孙策了。所以,他上堂阻止了包拯,救下了公孙策,并让包拯重审。同时,镇南王囚禁了公孙策,又让义子秦志刚假装掳走了郡主小冰,嫁祸给公孙策。小冰毕竟被王爷当做亲生女儿,镇南王心疼小冰,又故意让小冰逃走了。

包拯呢,额头上可是有月牙的,你们就这么戏弄我包黑子,当我是傻子,岂有此理。包拯额头月牙发光,真相大白于天下。

翠英在王爷的部下志刚指引下,见到了被镇南王绑架的公孙策,并且承认了小冰是公孙策的亲生女儿。镇南王得知消息后,故意装病,想留住翠英。包拯也知道了真相,率兵攻打镇南王府,跟镇南王索要公孙策。镇南王这次真是急火攻心,病倒了。

志刚看到镇南王卧床,自责不已,自刎于王爷床前。而王妃翠英,为了维护王府尊严,也服毒自杀。

包拯救了公孙策,见王妃、志刚等人已亡,就未继续追究镇南王绑架陷害公孙策之事。而镇南王却因为此事,落下了病根。郡主小冰不忍丢下病中的父王,决定留下来照顾镇南王。

公孙策这次女儿总算没死,可是小师妹还是被人抢了,去了。公孙策是满怀的伤心,离开了家乡,继续跟随包拯,巡守天下,为百姓伸冤除恶。

感觉这些编剧都很厉害呀,每一个故事都引人深思。世上有绝对的坏人么?有绝对的好人么?人世间情到底是什么呢?都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只能说,能感动人的故事,就是好故事,其中的滋味,只能慢慢体味了。


奕天读历史


公孙策是《三侠五义》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在《三侠五义》中,公孙策作为开封府尹包拯的师爷,两人志同道合,一起办了许多大案要案,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公孙策在演义中被描述成再世诸葛,他早年行走江湖,懂一些医术;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为人正直,好替人伸张正义。公孙策在遇到包拯之后,被包拯所欣赏,引为知己。公孙策心思缜密,常常提出许多包拯疏漏的地方,包拯也乐于与之讨论案情。可以说两人合作得非常愉快。

但是公孙策也毕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后来因为一件事犯了国法,被包拯知道了。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不避权贵亲朋,是出了名的包青天,虽然是公孙策犯法,但包拯自然也是不会包庇,最终判处公孙策死刑。那么究竟是何事让公孙策犯法,公孙策最后被包拯杀了吗?

有一次包拯奉命南巡,在途中一处河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包拯立即成立专案组,对案件产开侦破工作。不久之后,包拯就查出一个叫做江龙的可疑人物,并发现他有重大作案嫌疑。这个江龙在得知消息后,屡次三番企图刺杀包拯,阻止案件调查,可是都没有得手。

公孙策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江龙有一个养女,很可能是江龙的帮凶。不过巧的是,公孙策看见那个养女的手上戴着一个手镯,跟他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的手镯一模一样!公孙策为了确认她是不是自己的额女儿,便设计将她引入自己的住处,经过交谈之后发现,她果然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公孙策内心非常纠结,他本可以趁机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拿下,但是她觉得自己亏欠女儿太多,又不忍心。公孙策最终决定私自放走自己的女儿,让她亡命天涯,然后自己去包拯那里以死谢罪。

包拯在得知此事之后,虽不舍但也知国法难容,便判处公孙策死刑,用狗头铡执行。

说起这狗头铡,就不得不说说包拯著名的那三口铡刀了。

有一次包拯奉命去陈州赈灾,临走之前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赐给包拯御札三道,包拯可以用这御札三道行使任免官员和惩治罪犯等便宜之权。包拯回府后与公孙策商议如何惩治那些克扣赈灾粮食的贪官污吏。公孙策看到包拯的御札三道之后,从御札三道的读音中想到了御铡三刀这个谐音,于是他就设计了三个铡刀,分别取名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龙头扎杀犯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杀贪官污吏,狗头铡杀犯法的平民百姓。包拯听完公孙策的建议之后,觉得非常好,第二天便命人制造了这三口铡刀。

说起来这三口铡刀都是公孙策设计的,如今包拯要用这狗头铡来杀公孙策,难道公孙策真的要死在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吗?

本来宋仁宗在听说此事之后,因爱惜公孙策的才能,有意保下公孙策, 便让展昭带着圣旨在包拯杀公孙策之前将他救下。包拯见皇帝下旨,便训诫了公孙策之后就此作罢。


围炉煮酒话春秋


包拯大家都很熟悉,处事铁面无私,执法严明,刚正不阿,敢于为百姓抱打不平,深得百姓爱戴。

话说一日包拯南巡,发现江面漂浮一具尸体,于是就展开了调查。而事件主谋江龙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止包拯的调查工作,甚至屡次刺杀包拯。在调查过程中,查明江龙有一养女,是这次事件的另一同谋。随着调查的深入,公孙策发现了一件让他吃惊的真相,江龙的养女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公孙策只好将女儿放走了。这事让包拯又气又无奈,只好判公孙策斩首示众。


这事传了皇上耳中,连忙下了一道圣旨赦免了公孙策的死罪,圣旨由展昭快马送来,这才救了公孙策一命。包拯铡了驸马陈世美,斩了自己的侄子包勉,为什么就放过了公孙策呢?因为有皇帝的圣旨,这个锅就完美的甩给了皇上了


谈历史那些事


一提起包拯,《包青天》的主题曲便在耳畔悠悠响起,“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

说起包青天,又不得不提起公孙策。公孙策是《包青天》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与展昭齐名,他们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

公孙策是文,他是包拯的师爷,主要负责给包拯出谋划策,辅助参与侦查疑案悬案;展昭是武,深入虎穴捉拿犯罪嫌疑人是他的特长。



说起公孙策,70后和80后首先映入脑海的,应该是范鸿轩版本的公孙策,这个版本的公孙策儒雅知性,目光如炬,一缕长髯,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但这个版本的唯一缺点就是公孙策年龄偏大,有点老气横秋。

对于90后而言,任泉版本的公孙策无疑更年轻,更帅气,更潇洒,更符合少男少女的品味。任泉也因为《少年包青天》这一角色红透整个娱乐圈,似乎任泉便是公孙策,公孙策就是任泉。



其实公孙策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他是清朝石玉昆创作的《三侠五义》中的人物。这部小说中,除了包拯是真实存在的,公孙策和展昭等等都是虚构的。

老版《包青天》中,确实有包青天挥泪斩公孙策的情节,但公孙策并没有死。到底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包青天封皇帝之命南巡,途中经过太湖时,发现两具浮尸,而且这两具尸体居然穿着官差服饰,包青天凭借着多年来职业敏感,判断此案非同小可。



于是,包青天招来了公孙策和展昭等众多好手,联合湖州刘巡抚及其下属,一起参与侦查此案,期间有刺客多次伺机暗杀包青天,每次都被展昭化解。展昭在与一个女刺客搏斗过程中,夺得女刺客的手镯。

展昭将手镯交给包青天和公孙策,公孙策一见手镯,大惊失色,因为这手镯本为一对,一个在他这,一个在女儿那。当年他遭人暗杀的时候,和女儿一起跳崖逃生,后来他被包青天所救,女儿下落不明。



公孙策着手调查手镯线索,发现女刺客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一边是亲情,血溶于水;一边时法律,法不容情。公孙策陷入两难之地。

展昭无意中发现湖州衙差行为异常,衙差衣服背部有破洞且用针线缝过,而且衣服破洞的位置恰好与浮尸伤口位置吻合,展昭怀疑刘巡抚和差役都是假的。

展昭施巧计戳穿了刘巡抚假面具,原来是这个刘巡抚是假冒的,他就是江洋大盗江龙,他们一伙杀了刘巡抚,然后趁机假扮刘巡抚,目的是杀害包青天。因为包青天曾经害死了他的弟弟。



展昭与女刺客激战,公孙策见女刺客渐渐不敌展昭,于是故意让女刺客劫持自己,公孙策成为人质。然后,公孙策与女刺客父女含泪相认。

最后,展昭生擒江龙,女刺客畏罪自尽。公孙策因为私放女儿,自认为有罪,请求包青天处决自己。

行刑过程中,突然天空一道闪电劈掉了刽子手的刀,就在这时,一声惊呼“刀下留人”,展昭手持圣旨,快马加鞭疾驰而来。

原来皇上开恩,特意免了公孙策的死罪。


一半秋色


我们都熟悉包青天有个得力的助手叫展昭,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多次救包大人于水火之中。而包大人身边还有个主文的助手,他就是公孙策,是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公孙策也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有妙手回春的高明医术。待人和蔼善良,做事心思缜密又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人称再世诸葛。

他还是开封府龙、虎、狗三铡刀的发明者,但他最后却被包大人赐死,死在了自己设计的铡刀下,这是为何?

包拯当年南下的时候,有人报案说江上有一具浮尸,于是包拯一行人就开始调查这个案子。此案的主谋是个叫江龙的人,为了阻止包拯调查而屡次行刺。在公孙策协助包拯办案的时候发现江龙有一个养女,这个养女助纣为虐,可以说是案子的帮凶。而公孙策的继续调查却让他大跌眼镜,这个女子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而公孙策这里保留着女儿的手镯,江龙的养女也就是公孙策的亲生女儿就想把这个和自己关系不浅的手镯给偷走,于是暗暗潜入了公孙策家,假扮成下人,想要把公孙策推到井里。这时却听公孙策道出了手镯的来龙去脉,两人的心情都是非常的复杂迷茫。但最后,公孙策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本案的凶手给放了。

公孙策自知自己犯了包庇罪,向包拯隐瞒也是无济于事,于是就主动向包拯告知了一切。但我认为我们也不能苛责公孙策,毕竟在情与法面前,人都是很难抉择的,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是一个难题。

包拯和公孙策两人共事很久,情感很深,包拯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公孙策斩杀了,用的正是他亲手设计的铡刀。在情与法面前,包拯还是站到了法的一边,面对自己的至交,包拯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刚正不阿的准则。

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让我们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江暮云


“再世诸葛公孙策,幸得包公是伯乐”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将包拯和公孙策的关系表现出来。

家喻户晓的公孙策,原来只是一位一度“郁郁不得志”的秀才,他寒窗苦读,又满腹经纶,但却一度屡试不第,名落孙山,最后自甘堕落流落到大相国寺。幸得“伯乐”包拯,最终识得“千里马”公孙策,待其以师,尊之以识。将其委以重用。 最终伴在包拯左右,官至开封府六品主簿师爷,一生跟随包拯屡破奇案,在包拯破案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在此点明一点:北宋真实历史上,并无公孙策此人的存在。至于身为包公左膀右臂的公孙策究竟出处如何呢?公孙策只是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文学人物,纯属于是完全虚构,我个人猜测,之所以后世人会虚构出这样一个“大智”的人物,是为了烘托北宋时期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正直清廉的包拯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包拯在后世人眼中的传奇色彩和更为丰满的形象。

在众多影视剧中,包拯和公孙策的关系可以说是互为知己、互为肱骨了吧!包拯为官一生,幸亏得“护卫”展昭和“师爷”公孙策的辅助,两人胜似包公有力的左膀右臂,但是如此这般关系的包拯与公孙策,可以说是包拯对公孙策喜欢、赏识得还来不及呢?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呢?


首先说一个大家最为信服的说法。在北宋仁宗年间,因包拯刚正不阿,屡破奇案,所以仅仅在包拯为官几年后就被仁宗大为赏识,被连级提升为开封府三品知府。有一年,包拯又被仁宗指任为钦差大臣,使其下江南体察民情,当时贪污腐败严重的北宋,地方官员大都暗地有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

更何况南方官员自居偏远,皇帝鞭长莫及,但是现在委派包拯前来体察,稍有不慎,他们的狐狸尾巴就会露出来的,为了保全性命,他们只能采取措施杀掉包拯。于是包拯在下江南途中,便遭遇到了意料之内的刺杀,这名刺客在被逮捕后,通过审问得知,此人名叫江龙,刺杀包拯也不是自己的意见,这时候便将自己的养女如忆也就是公孙策失散多年的女儿供了出来。按照刑法,如忆理当被杀。

但是此时的公孙策有了私情,为了弥补对其多年的父爱,竟然私自放走了如忆。但是包公铁面无私,私房罪犯也是死罪,即便公孙策是包拯的挚友,也只能挥泪斩公孙。(当然了,最终的结局还是皆大欢喜的)


其次,根据影视剧中《包公巡案》中的情节,当时包公带着公孙策来到了公孙策的故乡宝来县巡查,“故地逢故人”公孙策竟然遇到了自己之前的情人韩翠英,但是现在韩翠英却身为镇南王的王妃。两人旧情复燃,私下又有交会。此事被韩翠英之女小翠知晓,小翠心生怨恨便派人借机想杀掉公孙策。但是事情败露,王妃竟然将歹徒无意杀死,此事被包拯知道后,公孙策却冒名顶替了罪名,迫于舆论压力,而且韩翠英被镇南王说服不去自首。包拯也无可奈何,只得按照大宋律法,将公孙策处以极刑,最终公孙策也是为爱献身。

公孙策本身就是后世虚构的,所以对于其死亡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


小镇月明


说起包拯,大家都知道他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断案如神,人称“包青天”,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朝堂之上时,包拯多次劝谏皇帝,不畏权贵,弹劾宠臣;在做地方父母官时也体察民情,颇有政绩,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包拯的人生写照。



后世更是将其神化,塑造出面如黑炭,额头上有月牙胎记的包青天形象。

后世还传颂着许多与包拯破案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少不了展昭和公孙策的浓重色彩,文有公孙策,武有展昭,包拯的成功少不了这两个得力干将的帮助。

但是正史上并没有公孙策和展昭这两个人的记录,他们都是《三侠五义》中虚构的人物。


公孙策足智多谋,心思缜密,人称再世诸葛,是包拯的得力军师。

但是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小说里的公孙策究竟做错了什么,竟让包拯大义灭亲?

包拯奉圣旨南巡的时候,在太湖上发现了一具尸体,善于破案的包公当然要彻底调查这个案子,在查案的过程中,包公三番两次遭到了本案真凶江龙的刺杀,但是刺杀都以失败告终,原来江龙的弟弟正是死在包拯手下,江龙刺杀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弟弟报仇雪恨,在刺杀的过程中江龙的养女也多次协助养父,以便成功完成刺杀。


江龙父女怎么斗得过机智过人的包拯,不久便落网。

公孙策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江龙的养女有个镯子,而这个镯子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的。

公孙策既悲又喜,可是苍天不饶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失散多年女儿,但是却马上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怜天下父母心,经过了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公孙策不忍女儿受罪,私自放走了女儿。

公孙策知法犯法,知道自己包庇女儿,也不愿包公为难,于是向包公投案自首,希望以死谢罪。

人情和法律的选择,总是这么的令人为难,公孙策知道女儿犯罪,但为了爱选择了牺牲自己;包拯知道公孙策是自己的好朋友,但身为官员必须以身作则,铁面无私,虽然不忍心但还是站在了法律这一边。

包拯的心情和诸葛亮下令斩杀马谡的时候是一样的,不忍心但是无奈。展昭也不想失去这位好朋友,多次劝包公救公孙策一命,但是无果。

在行刑的过程中,忽然天降惊雷,看来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不想让公孙策死,公孙策因此活了下来,之后继续辅佐包公,结局也算美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容不得人情动摇,诸葛亮是如此,包公亦是如此,我们更该如此,坚持依法治国,在法制社会中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段子里的苍天惊雷,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是汹汹民意的真实写照,包拯再英明神武,也对抗不了神迹为代表的民意,只好被舆情胁迫,只能说公孙策运气远远好过张QQ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