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東漢自恆帝開始外戚專權的局面逐漸由宦官代替。

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皇帝寵幸宦官的程度史無前例,以至於違背劉邦當年的“白馬盟約”,為他們封侯拜爵。

宦官干涉朝政,能夠左右皇帝的決策,他們貪汙受賄,違法亂紀,弄的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小人當道,君子避退。因此很多有名望的儒學大家都不願意接受朝廷的聘請,效力國家。但是也有一部分民間有影響力的儒者,他們經常發表一些言論,批判朝政得失。時間一長,就引起了宦官們的不滿,他們蠱惑皇帝,說這些人拉幫結派,稱這些人為“黨人”。漢朝慣例規定每隔一段時間便由公卿向朝廷舉薦各地的孝廉、賢良、方正之士,而這些舉薦和被舉薦者也都被宦官們列入“黨人”一類。按宦官們的說法這些黨人在一起會危害國家利益,因此漢恆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殺害和追捕“黨人”。

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公元168年,漢恆帝駕崩,由於恆帝無子,皇后竇妙便選立12歲的解瀆亭侯劉宏即皇帝位,這就是漢靈帝。

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靈帝年幼,竇太后臨朝攝政。這時竇太后又重新啟用了一批被宦官們稱為“黨人”的賢良儒士為輔政大臣。這些大臣在宦官的心裡就是眼中釘肉中刺,是他們阻礙了宦官們的晉升和斂財之路。於是乎,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想盡設法取悅太后,打壓大臣以及時任大將軍的太后兄長竇武。

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但外戚與大臣的聯合依然不是這些宦官們的對手。在恆帝時期宦官們就作威作福,勢力早已根深蒂固,對於栽贓陷害這套把戲練的那是爐火純青,操作起來更是得心應手。他們首先是威脅太后,誘騙皇帝,假借皇帝詔令帶領軍隊提前對外戚和大臣集團發動襲擊,使得竇武和太傅陳蕃含冤而死。

這次事件給宦官們敲響了警鐘,他們認為自己的地位依然朝不保夕,形勢依然嚴峻。他們還得為保住自己的生命和地位繼續努力。所以接下來他們與十四歲的小皇帝有了這麼一段對話:

皇帝:什麼叫互相牽連結黨?

宦官:就是黨人。

皇帝:黨人有什麼罪,非要誅殺?

宦官:他們相互推薦,結成朋黨,有不軌行為

皇帝:不軌行為是什麼?

宦官:就是打算推翻朝廷。

所以在小皇帝的心裡,他知道了誰才是威脅自己皇位的人。這麼淺薄的對話,讓宦官們輕而易舉得到了皇帝的絕對信任。從此宦官勢力越發不可收拾,他們要把一切能夠或者有可能危害到自己生命和利益的黨人們誅滅乾淨。他們是瘋狂的,對待黨人是窮追不捨的。全國只要是有良好品行和道義的儒者,全都在劫難逃,其中被冤枉、迫害、流放、牽連的人不計其數。

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即便這樣,朝中依然會有忠君愛國的大臣站出來指控宦官,但是每每都會讓宦官們用花言巧語將皇帝矇騙過去。小人是得罪不起的。他們致方休的手段令人防不勝防。

朝堂內外宦官一家獨大,他們把持朝政,豢養賓客,收受錢財,收養子弟;他們的親戚朋友兄弟等在全國的州郡裡擔任要職。他們的權勢連皇親國戚們都要避退。渤海王劉悝就是因為沒有給中常侍王甫錢物而遭到陷害,落得封國廢除,生死子亡的下場。

東漢帝國的沒落(系列一)

宦官們長久的為所欲為,橫收暴斂,讓人民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週邊羌、胡、烏桓、鮮卑等部落的常年叛亂,使國家空虛,人民疲憊,山匪盜賊四起。朝中大臣大多依附於宦官,他們趨炎附勢,三公九卿更換頻繁,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未完待續!請看系列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